书城科普守护家园
11157600000013

第13章 保卫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与重建

徐艺乙*

各位朋友:

上午好!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谈国家的文化安全,还有一个副标题是谈农村文化的建设,两者之间以及两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什么关系,表面看来似乎是没什么关系的,但是从我本人的经验来判断是有关系的。我的专业是传统的民间物质文化研究,现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因为工作的需要我们经常到各地的农村里走动,看到了很多的现象,联系到近年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我觉得这三者之间有着很大关系,关键就在于我们怎么去认识。

从新世纪开始,西方国家的一些政治家分析了东欧国家解体的原因之后,认为宗教在解体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制定了专门针对中国的计划,采用多种方式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进行渗透,特别是在对中国的基层社会和农村做了分析之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目前中国的基层社会和农村当中的文化处于空白的状态。这样一来,西方的宗教似乎就有了很多的机会,所以他们不遗余力地向中国推行西方的宗教,进行文化的渗透,目前我们在基层看到的西方宗教的流行状况,就有可能与此有关。

近几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中国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待文化呢,大家都觉得无所谓,这就是我们国内目前的情况。而我们的国际朋友呢,则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重视”中国的文化遗产。我们时不时地在广东、云南、贵州等很多地方碰到来考察中国民间文化的外国学者,在各地走访的时候同样也会遇见许多海外的同行,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在美国的福特基金会、日本的国际交流基金等的资助下,到中国来做了大量的民间艺术的调查,回去写成报告或专著发表。

在我们海关放行的物品中,就有大量的民俗文物,这些是不在目前文物局制订的文物出入境标准范围内的,所以没有得到保护。现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刚开始采取保护的措施,但很多的东西仍然在流出去。在2003年的时候我们做过一份调查,向有关部门反映后受到重视,但是没有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可以说目前的情况只有比过去更加严重,民俗文物的外流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扼制。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程度,外国人觉得很重要,而我们自己却觉得无所谓,这就很麻烦了。因为这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安全。我们坐在这个地方,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安全的问题似乎离我们很远。因为文化的安全跟生命的安全不一样,生命的安全与否是直接的、我们能够看得到的,是血淋淋的现实。可是文化的危险却是看不见的,潜移默化的,危险就在于从根本上将我们民族的根基颠覆,可见其危险性非常大。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部门对此都有所认识,从而开始大力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也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但都是从政府的层面去推行的,即所谓的政府主导。

事实上,我们国家对所有的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贯是重视的。多年来,我们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学校的,或者专业团体的专家的选择已经记录在案,有一部分通过一定的程序已经列入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比如我们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一部分就只好暂时搁在一边了,这就是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现在国家已经开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昨天周和平部长已经介绍51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日将见报公布,大概就这两天。于是,大家都很兴奋,忙了一年终于有了结果。有一些地方的官员说,我们今年报了两项,明年我们要翻一番,似乎有点可笑。他就不知道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资源,这样的资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非常宝贵的东西,结果在还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之前,他就想着要开发,而且地方上有很多聪明人去拍马屁,为之提供似是而非的理论依据。于是,在这几年的很多活动当中,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伤筋动骨的改造后出现,比如说我们见到的经过改头换面的各种各样的节日,虽然有这个“名”,但已经没有这样的“实”,通过媒体我们都能看到,这是一种。还有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作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现在都在争,比如某一个刺绣项目,省里、市里在争,县里也在争,都争着要做责任主体,做责任主体是有好处的。根据各方面的市场情况,某一项目一旦得到这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称号,产品价格将会翻五倍到十倍,经济似乎就能从这里有新的增长。这完全不顾市场的实际情况,完全忽视了人们的接受程度,虽然口口声声地说让我们的东西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还有一种情况,这个项目我先把它拿下来,申报成功就是我的成绩,拿下来之后既不能变钱,又要涉及一些敏感的事情,我们就把它先搁在一边,或者把它藏起来,等有人来看的时候拿出来炫耀一下:这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走后又把它藏起来。各地基本上都有这三种情况存在。

那么,这样的问题应当怎么解决,我想很多朋友都在思考。昨天在五常看了龙舟比赛,我觉得这样的活动非常好,我去实地的感受,首先是觉得我们大家都很开心,实际上这也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的问题。这些东西之所以能够遗存,能够流传下来,首先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有些地方认为某一个品种的民间工艺要去评上大师才算是得到承认。事实上,在过去的社会生活当中,人们制作某个东西的单个成本,超出了它出售的价格,但是,在这里价值并不是能够用钱来衡量的,在创造的过程中的享受和愉悦是拿钱买不到的,而且,通过这样的东西还可以把愉悦带给大家。

与某地政府出资百万销毁龙舟形成对比的是,本地政府兴办了每年一度的端午龙舟大赛,过去各地这样的活动是很多的,很多年不举行了,要举行我们就得跟乌丙安先生这样年龄的老先生去咨询,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在昨天的龙舟比赛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场所,虽然我们中断了很长时间,但老一辈还健在,在这样的活动当中,虽然老同志没有体力去划船,但是中青年可以去划船。我们看到河岸上有很多小孩子,他们饶有兴致,大喊大叫,似乎自己也在划船,这样的情形也是过去我们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际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通过某一项活动来传承的,通过活动老年人示范给中青年去实践,然后年轻人、小孩子就在这样的活动中耳濡目染,得到感染,得到感受,取得经验,当他们慢慢长大之后,他们也会这样去做,于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项目就这样流传下来。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情况是严峻的,经过若干次的政治运动,经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我们很多的项目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文化部所主持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作为基层来讲,要保护和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当是重建,重建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的形式,但是不要忘记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是依托于某个民俗活动而存在的,所以恢复民俗的活动更为重要。在这个恢复和重建的过程当中,如何去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大问题。我觉得在目前状况下,我们首先应当全部继承下来,曾经有人教导我们说要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国内著名的大报上提出这样的问题的,并且要求要分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糟粕和精华。精华和糟粕之说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命题,20世纪50年代的理论,我觉得这样的标准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并不合适。假如我们非要以政治的标准来划分的话,我觉得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文化的四种类型的划分,是可以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倾向进行判断时用作参考的,一个是先进的,一个是健康向上的,一个是可以改造的,还有一个是需要坚决抵制的。从我们目前的实践来看,我们所接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大部分属于第二种类型,也就是说,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健康向上的性质,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才是有必要的。

所以,要从基层做起,通过恢复和重建的手段,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