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万历年间,北京宛平、大兴二县养济院里都收容有各地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两三千人。这些孤寡老人每人每月会发太仓米一斗,每人每年发甲字库棉布一匹,以得谋生。为了管理这些孤老,县政府在每百名左右的孤老中选定一个头领,由他管辖众人。这头领的名字叫“丐头”。丐头同政府官员、胥役、乞丐、所在地方的商人及居民不免发生关系,丐头就有了自身的经济来源。
宛平、大兴县政府规定,入养济院的孤老,不管住在哪,每月来院一次,接受县里的查点,如有死亡,开除名额,不再发给米布。丐头就有权力空间了,他们掌管所属的孤老,不让他们到养济院接受清查,理由是孤老多为残废人,行动不便,县丞要是实行仁政,不让他们过来就是爱民的好官。县官不面点孤老,丐头也就不上报那些死去的孤老,或者死多报少,以多领口粮和布匹,归入己有。
等到县官发现丐头在吃空额,加以整顿的时候,丐头应对的方法也新鲜出炉,他们让几十个瞎子瘸子,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等候在京城大道上,当有九卿路过时,他们就痛哭要求行善,弄得九卿很厌烦,责怪宛平、大兴两县管理不善。两县官员当然害怕丐头用这招整他们,也就不再到养济院清点人数。丐头战胜了县官,这在历史上也是神奇的事情。
丐头与衙役的关系,同与官员的关系大不一样,他们吃空名蒙混县官容易,对胥吏则瞒不过去,要是不给胥吏好处的话,他们往往就会在官员面前搬弄是非,因此丐头把吃空额的米布分给胥吏一部分,一起作弊,空额就吃得长久和安稳。
丐头既然是孤老的头领,他们对乞丐也就有很大的权威,丐头一般都比较有钱,他们能用经济手段控制乞丐。《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就丐头与乞丐的经济关系写道:“众丐叫化得东西来时,团头要收他日头钱。若是雨雪时,没处叫化,团头却熬些稀粥,养活这伙丐户,破衣破袄,也是团头照管。所以这伙丐户,小心低气,服着团头,如奴一般,不敢触犯。”这真实地反映了丐头与乞丐的经济关系,丐头一方面是勒索乞丐,一方面又在必要时给以接济,使其离不开自己。
《古今小说》中《金玉奴》的故事中讲到,前任的丐头女儿结婚没有请现任丐头,现任就招呼五六十个乞丐闹到家门,把客人吓跑了,自己在婚宴上大吃一顿,喜家还另送钱酒美食以赔礼。对前任丐头尚且如此,对其他人更不必说了。周边的居民有值得庆祝的事情,必须先给丐头送礼,否则在办事的时候就不会有好结果。丐头在这个时候就是霸王。收礼、放债,日子久了,丐头的钱财就越积越多。《金玉奴》讲金团头“住的有好房子,种的有好田园,穿的有好衣,吃的有好食;真个廒多积粟,囊有余钱,放债使婢”。这些话不免夸张了些,但也与实际相差无几。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说他们“家饶衣食,富于士民”。清初河道总督靳辅曾说:“富庶地方之丐头,类皆各拥厚赀,优溺坐食,其温饱气象,反胜于士农工贾之家。”所用词汇与《宛署杂记》几近相同,可见丐头中富户越来越多。
丐头与政府的关系,在政府利用丐头管辖乞丐上是一致的,而丐头吃空额却使两者发生矛盾。这在明朝是如此,到了清朝,丐头对政府更有特殊价值,除了管理孤老乞丐之外,他们还充当政府的密探。他们按照官差的指示,跟踪指定的人物,报告情况,领得赏银。再也没有比丐头更适合密探这个角色了,因他们本来就整天游荡街头,因此被监视的人也不会觉察。乞讨本来就是一种社会病,丐头再成为政府不在名册的耳目,越加说明这个社会要走向末端。乞丐贫穷困苦的境遇令人同情,但作为寄食者,他们有着流氓的习气,丐头则是流氓习性的集中体现,丐头的势力越大,越说明社会弊病越多,越需要改造,而不是一味地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