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护理心理学
11152300000004

第4章 医学模式转变

一、心理与健康

医学的任务是保护人类健康,它不仅要诊治疾病,还要预防疾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认识到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不单是纯生物因素,从人类所患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变化来看,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已明显下降,而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却上升至首位。这种变化与社会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在人们从健康和疾病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既有生理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伊始,通过《宪章》明确规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所以说,完整的健康的概念应该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良好和完整状态。而疾病,是指产生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

专栏1-6

1986年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对健康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修订,认为健康除了身体没有疾病,心理和社会功能完满之外,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护工作的影响

医学模式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经历了几次认识本质上的转变,一度经历了神灵医学模式——机械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等,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医护人员的工作特点也在逐步的发生着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服务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包括健康的人;医护工作的着眼点是人的整体;服务范畴由医院扩展到家庭和社区;医护关系是即独立又合作的关系;护理方式是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整体护理;医护人员的职能是多功能的。

专栏1-7

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恩格尔在《科学》上撰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提出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