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掌握:情绪障碍、幻觉、妄想等。
熟悉:感知觉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了解:人格障碍。
认知障碍是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是指认知缺陷或异常。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认知障碍是指上述几项认知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常见的认知过程障碍有:
一、感觉障碍
(一)感觉减退
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如对强烈的疼痛几乎感知不到,外界环境变得暗淡,颜色模糊不清,声音发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更严重的感觉减退为感觉脱失(见于癔症),即身体转换症状。如失聪、失明。但表现和相应神经解剖部位和功能不符。
(二)感觉过敏
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耀眼,声音特别刺耳,颜色显得不自然地格外清楚,普通气味异常刺鼻。多见于神经症。
(三)内感性不适(又叫体感异常)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但不能明确具体不适的部位,区别于内脏性幻觉(可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状态。
二、知觉障碍
(一)错觉
错觉顾名思义是对客观事物错误的知觉。依据错觉发生的原因可把错觉分为如下三类:一是感受性错觉,如视力差的人易看错,耳聋的人易听错等;二是情绪性错觉,如“草木皆兵”;三是想象性错觉,如“风吹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各感觉系统都可出现错觉,如错视、错听、错嗅、错触等。通过验证可纠正的错觉是正常现象,不可纠正的是病理现象。
(二)幻觉
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它与错觉不同的是在无现实客观刺激于感觉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正常人在意识模糊时可出现幻觉(如睡时幻觉),在某些药物(致幻剂)作用下也可出现幻觉。有些精神病人不在入睡时或致幻剂作用时也可出现幻觉。幻觉按照发生的器官分为听幻觉、视幻觉、嗅幻觉、味幻觉、触幻觉、内脏幻觉等。
1.听幻觉:幻听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说话声、歌唱声、无线电广播声,或者似乎相互交谈,把病人当作“他”或“她”来议论(议论性幻听)。
2.视幻觉:临床上较常见,内容也丰富多样,形象可清晰、鲜明和具体,但有时也可比较模糊。域外视幻觉是指视野范围之外的视幻觉,例如两眼前视时,看到背后有人。
3.幻嗅和幻味:这两种幻觉同时存在,常常是闻到或尝到不愉快的味道,可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等。
4.触幻觉:是指体验到触摸、针刺或束缚感。也有感到昆虫、寄生虫或其它小生物在皮下组织里运动。
5.机能性幻听:是指幻觉与现实刺激同时出现。例如病人听到自来水流出的哗啦声中,同时又夹杂着人语声,这人语声是随着流水声的产生而产生,亦随流水声的消失而消失。
6.反射性幻觉:给一个感觉器官一个刺激,导致另一个感觉器官产生幻觉,如听音乐时出现视幻觉。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三)感知综合障碍
指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对其某一属性如形状、大小、远近或时间快慢等产生歪曲的感知。它与错觉不同,因为错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本质彻底歪曲,如在黑暗中错把木桩看成了人。而感知综合障碍则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本质并没有歪曲的感知,只是对其某些属性发生了歪曲的感知。例如,把平整的马路看成凸凹不平,把正常的桌面看成拉长了一个角,或是感到自己的脑袋小了、胳膊长了等等。这种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病的患者。
三、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反映。正常思维过程具有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思维联想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一)思维联想过程障碍
包括思维联想活动量和速度方面的障碍、思维联想连贯性方面的障碍、思维逻辑性方面的障碍。
1.思维联想活动量和速度方面的障碍
(1)思维奔逸:这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多和转变速度而言。病人联想过程异常迅速,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内容十分丰富。病人思维过程的逻辑联系非常表浅,结论虽不荒谬,但往往肤浅,轻率而不深刻,给人以缺乏深思熟虑或信口开河之感。由于思维常转换主题,不能贯彻到底,往往一事无成,缺乏客观效果,此类症状多见于躁狂症。
(2)思维迟缓:这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上述思维奔逸相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特点。因此病人言语简短,语量减少,速度缓慢,语音低沉。病人有强烈的“脑子变得迟钝了”的感觉,并为此而苦恼、着急。此类症状常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之一。
(3)思维贫乏:这类症状在外表上虽与上述症状相似,但本质则不相同。其主要特点是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询问往往无明确应答性反应,或仅简单的答以“不知道”,“没有什么”。平时也不主动说话,病人对此漠然处之。思维贫乏往往与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相伴随出现,构成为精神分裂症的三项基本症状。思维贫乏也可见于痴呆状态。
(4)病理性赘述:这是以思维过程中主题转换带有黏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而抓不住主要环节为其主要特征。病人表现讲话啰嗦,讲半天讲不到主题上。当医生要求病人简要回答问题的中心,病人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赘述下去。
2.思维联想连贯性方面的障碍
(1)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在精神分裂症早期,病人思维活动可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以致使人感到交谈困难,对其言语的主题及用意也不易理解。严重时可发展为破裂性思维。
(2)思维破裂: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和应有的逻辑性。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甚至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词的杂乱堆积,称“语词杂拌”。此类症状见于精神分裂症,为该病所具有的特征性思维障碍,对诊断很有意义。
(3)思维不连贯:表面上与破裂性思维十分相似,但产生的背景不同,它是在严重的意识障碍情况下产生的,病人的言语较上者更为杂乱,语句片断,毫无主题可言。此类症状多见于感染中毒,颅脑创伤所致意识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
(4)思维中断:病人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或言语突然停顿。这种思维中断并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有时病人感到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即思想插入。部分病人可对这些不自主的思维过程作出妄想性的解释。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这是指思维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往往杂乱多变,且出于病人意料以外,有时甚至是他所厌恶的。它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流行性脑炎和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
3.思维逻辑性方面的障碍
(1)象征性思维:指病人以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此种表现称象征性思维。它是形象概念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联想过程分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语词新作:病人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或符号,并赋予特殊的意义。有时把几个无关的概念或几个不完全的词拼凑成新的词,以代表某种新的含义。
(3)逻辑倒错性思维:其特点是推理过程十分荒谬,既无前题,又缺乏逻辑根据,更突出的是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甚至因果倒置。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亦可见于偏执狂以及某些病态人格。
(4)诡辩性思维:它的特点是认识内容空泛,缺乏现实意义和确切的根据,所议论的课题,常是一些想入非非的事情。病人却无限制地运用一些空洞缺乏意义的词句,长篇阔论,侃侃而谈,并拒不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给人一种牵强附会,似是而非,进行诡辩的印象,但语句的文法结构是正确的。这类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二)思维形式障碍
1.持续言语:这是与病理性赘述症状比较近似的一种思维联想障碍,但持续言语时思维的特点不仅是黏滞,而是在某一概念上停滞不前。病人单调地重复某一概念,对于某些不同的问题,总是用第一次回答的话来回答。
2.重复言语:这是指病人常重复他所说的一句话的最末几个字或词。此时病人意识到这样是不必要的,但自己却不能克服,也不因当时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化。例如:病人说:“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问题,问题”。多见于脑器质性及癫痫性精神障碍。
3.刻板言语:刻板言语是指病人机械而刻板地重复某一无意义的词或句子。如病人老重复“给我做手术吧!给我做手术吧……”。
4.模仿言语:是指病人模仿周围人的话,周围人说什么,病人就重复说什么。医生问:“你叫什么名字?”病人同样说;“你叫什么名字?”又问:“你今年多大?”病人模仿说:“你今年多大?”上述症状常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同时存在。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三)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所受的教育水平,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被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妄想从产生上分为原发性妄想(真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类妄想观念)。从结构上可分为系统性的和非系统性的。
(1)关系妄想:又称牵连观念。病人把周围环境一些实际与他无关的现象,都认为与他本人有关。把别人所说的话、报纸上的文章、不相关的人的举动,都认为对他有一定的关系。常与被害妄想交织在一起。例如:某病人坚信别人咳嗽、吐痰、关门、谈笑,以及收音机的广播、报上的文章,都是别有用心地针对他做的,在“暗示”、“影射”他。
(2)特殊意义妄想:可在上述关系妄想的基础上产生,病人认为周围人的言行,平凡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且赋有特殊的意义,此种妄想结构多较抽象和脱离现实,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3)被害妄想:它是最常见的妄想之一。病人无中生有地坚信周围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谋害、破坏。如饭里放毒、跟踪监视,或策划某种阴谋等。它往往以怀疑开始,进而出现关系妄想,发展为被害妄想。被害妄想常与幻觉有关联,并可以与其它妄想,如夸大妄想、钟情妄想等同时存在。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及偏执狂。
(4)物理影响妄想:病人认为自己的精神活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均受外力的干扰、控制、支配、操纵,或认为有外力刺激自己的躯体,产主了种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认为自己的内脏活动,诸如消化、血压、睡眠等也都是受着外力的操纵或控制。病人对这种体验往往解释为是受某种仪器(如电子计算机、脑电波等)的影响。在某些病例内,这些影响体验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被控制感,构成精神自动症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
(5)夸大妄想:多发生在情绪高涨的背景上。内容常因时间、环境、病人的文化水平和经历而有很大不同。如认为自己是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国家领导人,全世界的财富和权力都由他一个人掌管。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
(6)罪恶妄想:病人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以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人民惩罚,以致坐以待毙,或拒食自杀。病人要求劳动改造或请罪等手段以赎其罪。常见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7)疑病妄想(臆想妄想):病人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是不治之症。通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检验,都不能纠正病人的这种病态信念。此类妄想可以幻触为基础。严重时,病人诉说“内脏已经烂了”,“肺已经不存在了”,“我本人已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个躯体空壳了”。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老年期抑郁症和脑器质性精神病。
(8)嫉妒妄想:病人坚信爱人对自己不忠实另有外遇,因此对爱人行为加以检查和跟踪。男病人的嫉妒妄想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伴有性功能减退的病人,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及偏执性精神病等。
(9)钟情妄想:病人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仍旧纠缠不已。
(10)被窃妄想:病人认为自己所收藏的东西被人偷窃了。它可能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如对人的不信任、猜疑以及记忆减弱有关。这类妄想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老年期抑郁症等。
(11)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读心症。病人认为他所想的事已经被人知道,虽然病人说不出是怎样被人探知的,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甚至搞得满城风雨,所有的人都在议论他。内心被揭露感可与假性幻觉、被控制感相结合而出现,即康金斯基综合征,为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的症状。有时,读心症可因为幻听谈出病人的思想内容,或在关系妄想的基础上产生。
(12)变兽妄想:病人确信自己变为某种动物。如狗、猪等,并有相应的行为异常,如吃草,爬在地上等。
2.超价观念: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并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这种观念一般都是以某种事实作为基础,由于强烈情绪的存在,病人对某些事实做出超过寻常的评价,并坚持这种观念,因而影响其行为。
3.强迫观念:即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观念或概念,多次重复地出现于病人的思想,且伴有主观的被迫感觉和痛苦感。病人完全明白这一思想是不必要的或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但它却违反病人的意愿而纠缠不休。
超价观念与强迫状态区别:超价观念与强迫状态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后者所特有的强迫感和被纠缠感。在强迫状态时,病人主观上认为是不必要的,没有意义的,且有摆脱的强烈愿望。在超价观念时,病人则认为对其本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注意障碍
(一)注意增强
注意增强有两种,一种是注意指向外在的某些事物,如具有妄想观念的病人,常围绕着一个系统的妄想过分地注意看他所怀疑的人的一举一动,甚至某些微小细节都保持高度注意和警惕。另一种是指向病人本身的某些生理活动,如神经症患者的疑病观念,这些患者常过分地注意自身的健康状态或那些使他忧愁的病态思维内容,其他任何事件都不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注意的增强,可加强或促进精神症状的发展。
(二)注意涣散
表现为主动注意明显减弱,即注意力不集中,患者不能把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并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以致注意很容易分散,即使看了很长时间的书,结果仍不知所云,就像没读过一样。多见于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
专栏8-1
[案例]女,17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老师最初发现她上课发呆,眼睛虽然盯着黑板,叫她回答问题时要喊好几遍她才如梦方醒地站起,不知老师问的什么问题。家长也发现她长时间看书可达几个小时不抬头,实际上没有翻动一页,也说不出到底看了什么内容。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但她一点儿不着急。精神检查时明显注意力不集中,需反复提醒才回答某个问题。
(三)随境转移
表现为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但注意不持久,注意的对象不断转移。如处于兴奋状态的躁狂症患者,注意力易受周围环境中视野的新现象所吸引而转移,以致不断改变话题和活动内容,而这种注意力不能持久,外界的偶然变动又会将患者注意力吸引到另一方面去。急性躁狂时,患者言语的不连贯性,主要由于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思维联想太快所致。
(四)注意迟钝
患者的注意兴奋性集中困难和缓慢,但是注意的稳定性障碍较小,患者回答第一个问题完全正确,但对他接连不停地提出第二、第三个问题时,他的回答就显得缓慢,主要是由于注意的兴奋性缓慢和联想过程的缓慢,多见于抑郁症。
(五)注意狭窄
患者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当患者集中于某一事物时,而其他一般易于唤起注意的事物并不引起患者的注意,见于朦胧状态和痴呆。
(六)注意固定
患者的注意稳定性特别增强,见于健康人和精神病人,如某些发明家和思想家,固定注意于一定的观念,牢固的观念控制他们的整个意识。特别是这种思考与相当强烈的情绪反应有联系时,如抑郁症以及具有顽固妄想观念的患者,将注意总是固定于这些妄想观念上。有强迫观念的患者,也存在这种状态,患者觉察到这种注意的集中与固定性而无法转移,故又称之为强制性注意。
五、记忆障碍
(一)记忆增强
临床常见轻躁狂患者联想加速、“过目不忘”,而且对平时不能回忆的往事细节也能回忆起来。抑郁障碍患者也存在类似情况,主要表现为对既往细小过错的记忆犹新,病情缓解后以上现象消失。
(二)记忆减弱
记忆过程全面的功能减退。最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痴呆患者,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
(三)遗忘
对某一事件或某段经历不能回忆,可保留再认功能。分为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进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前两类多见于脑损伤,进行性遗忘主要见于痴呆,心因性遗忘具有选择性遗忘的特点,即所遗忘的事情选择性地局限于痛苦经历或可能引起心理痛苦的事情,多在重大心理应激后发生。
(四)错构
一种记忆错误。患者在回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时对地点尤其是时间的记忆出现错误或混淆,如将此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情回忆成在另外时间里发生的。
(五)虚构
也是一种记忆错误。患者对某段亲身经历发生遗忘而用完全虚构的故事来填补和代替并随之坚信。有些患者所谈内容大部分为既往记忆的残余,在提问者的诱导下串联在一起既丰富生动又显得荒诞不经但转瞬即忘,临床上称为虚谈症。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痴呆患者和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六)潜隐记忆
又称歪曲记忆。患者将别人的经历以及自己曾经的所见所闻回忆成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将本人的真实经历回忆成自己所见所闻的别人经历。
(七)似曾相识感
患者在经历完全陌生的事物时,有一种过去曾亲身经历过的感觉,又称熟悉感。正常人也可有,但很快就会认识到这是自己感受或记忆方面的错误,但精神病人则坚持认为自己确实是经历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