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护理心理学
11152300000023

第23章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育、生活、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心理素质培养的原则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校是培养合格医护人才的基地,是为来自不同家庭并有着不同早期经历的青年进行职业谋生教育的场所。学校应在进行医学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职业态度、理想及价值观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培养,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而不是见异思迁。社会是最好的熔炉和课堂,学生毕业后只有在工作的长期实践中才能增长才干,不断调整自我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

2.规范教育与自我调控相结合

在医护人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严格的规范教育是基本训练的核心,有规矩才能有共识。与此同时,传授自我调控的教育也更具有现实性。由于个性特征、耐受性、敏感性、挫折经验、认知态度与技能状态不同,往往在相同情况下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和应激水平不尽相同。积极培养自我调控的能力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3.现实形象与理想模式相结合

医护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以最终符合社会角色需要为目标的。现实形象与理想模式之间多数是会有差距的。通过正面的典型宣传,找出差距,制定目标,并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形象,向更高的理想境界迈进,防止无所作为的观点,缩小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4.严于律己与宽以待人相结合

从平凡的小事做起,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闻过则喜”。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与规范,做到“慎独”。对他人,则要以宽大的胸襟,去理解和接纳别人。

二、心理健康促进的原则

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心理健康是基础。

社会变革常常引起人们心态的起伏变化。新世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给人类带来了狂热、欢悦、振奋和希望,也同时带来了某些人的消沉、痛苦、失意和迷惘。心理健康的促进奏出了现代人生活的一支“主旋律”。

1.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德国的一位学者曾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医护人员,悦纳自己是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与核心。

2.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心理健康者总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一方面是他们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环境,治愈或减轻病人的痛苦,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在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他们又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环境,让病人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顽症。

3.结交知己,与人为善

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与他人在一起,不仅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还可使我们的苦、乐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与健康。

4.挫折磨砺,积极进取

成功的机会往往存在于挫折之中。强者的奥秘就在于自觉运用这个哲理处理生活道路上的困境。

医护人员只有将自身的心理健康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与水准,才能将现代医学模式所要求的临床工作做好。

(杜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