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口渴其实是人体内部器官对水需求的一种呼唤,此时的一杯清水,是最能满足身体的这种呼唤的东西。十分遗憾的是,随着清水流淌进人的身体、渴意渐渐地消退,人们对水作用的认识也戛然而止。很少有人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水能够解渴?水进入人体后究竟是如何在体内各器官之间流动的?水在人体内究竟起着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身体缺水我们会感到口渴?身体缺水还有没有其他的信号和身体表征?
我们对身体外面的水已经了解得很多了,但对身体内部的水却知之甚少。如果我们了解了水在身体内各个器官之间的具体运行情况就会恍然大悟,我们关于自身保健养生的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彻底的改变。这里想说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没有生病,只是身体渴了。很多疾病的病因其实只是因为身体器官处于缺水状态而引起的。
但人们往往会犯最基本的却是灾难性的错误:当身体急需水时,我们只给它茶、咖啡、酒或者是工业化生产的碳酸饮料、甜橘子汁,而不是干净的天然水。不可否认,茶、咖啡和各种软饮料确实含有大量的水分,还含有一些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但我们实在不能否认和忽视,茶、咖啡、工业化的软饮料也含有大量脱水因子,这些物质被喝下不仅不会保持随之一起进人身体的水分,而且还会带走体内原本就有的储备用水。这也是我们越喝茶和咖啡等饮料越口渴、越爱排尿的原因。
现实中往往是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我们的身体器官急需水分的加入,发出了惯常的口渴的呼唤;一方面我们用茶、咖啡、工业化的软饮料在糊弄口渴,糊弄人体对水分的需要。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体就会麻木,器官之中水的新陈代谢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当新陈代谢功能紊乱真的已经发生时,我们身体的某些器官缺水时发出的信号就不仅仅是口渴了,而是会表现出比口渴多得多的症状,比如腰疼、颈椎疼痛、消化道溃疡、血压升高、发生哮喘和过敏,甚至让我们患上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更为可悲的是,现代的医务人员完全不明白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只知道药物可以缓解疾病患者的病情、解除病痛,而对于人体的一些衰老性疾病却束手无策。这个时候,喝错水造成的恶果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长期缺水又喝错水使得体内某些器官已经种下了病根,人的身体已经进人了患病的状态,而且情况还会相同的原因不断恶化下去。
(1)对水的传统认知
众所周知,有水才有生命存在。也正是这个原因,人类在进行太空探索、登陆新的星球寻找生命的痕迹时,首先要寻找的就是水。地球上的生命从咸水中诞生,在淡水中进化,在陆地上生长,不管这种生命形态多么简单或者多么复杂,水在生命体中所起的作用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人类之所以可以脱离水进化到陆地上生长,是因为人体内有一套完整的储水系统,这个系统帮助我们人类在体内储备了大量的水,这些水约占人体重量的75%,也正是这些水分为人类在陆地上生长繁衍创造了基本条件。与此同时,人体内还有一个干旱管理机制,它的主要功能是严格分配体内储备的水给全身各个器官使用。其运行原则是:当人体某一区域或者某一器官发生缺水现象时,让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和由水输送的养分。比如大脑,在水的分配中,它处于绝对的优先地位。人体的干旱管理机制秉承着严格的水分配制度,这种严格还包括,在水的分配过程中身体内的所有器官都会受到统一监管,管理机制严格按照预先确定的比例进行水分分配,任何器官都不能多占。身体的所有器官功能都直接受制于得到水量的大小。在身体缺水时,干旱管理机制首先要保证人体内较为重要的器官率先完成其工作,如此一来,别的器官可以使用的水分就可能不足,这个时候干旱管理机制就会发出报警信号,以表明某个局部缺水,表现在人体感官上就是人感到口渴,警报信号越强烈,口渴就越厉害,口渴越厉害,身体对水的需求就越急迫。老式的对水需求的认知使人往往在这时犯错误,给予身体的不是最急需的天然水,而代之以饮料。
最严重的还不是我们用饮料打发口渴,缺水补充饮料的做法使我们的身体器官长期处于缺水状态,出现了不适症状,在我们没有仔细分析产生不适症状原因的情况下,就以为是身体哪里不舒服了,哪里出毛病了,于是胡乱启用化学药品以使这些缺水信号关闭,从而铸成大错。这还不算完,错误还会持续下去,身体的脱水症状会逐渐发展,越来越复杂,而用药量也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生命终止了,这时,谁也说不清楚人类究竟是病死的,还是渴死的。因此说,是老式认知忽略了水的作用,造成了用药错误。
简单一些说,人体是由25%的干物质和75%的水分构成的。如果我们把人的身体视为一只大的试管,假定人体内的水分是一种溶剂,将人体内的干物质视为溶质的话,那么我们的身体——这只试管内就装满了不同性质的固体。在老式的认知模式下,水被认为是一种无足轻重的用来填充空间的材料,唯一的功用是为身体运输养分。只有试管内的溶质——那些由血液携带的物质、血液中的血清才有能力调节人体的各种活动,调节人体对水分的吸纳。在这样的错误认识指导下,医学界在进行应用医学研究时全都将注意力投向一个方向,那就是找到治疗疾病的“特殊”物质,制成药物,这些物质可以确保病患药到病除。因此,每当医生怀疑患者身体有什么异常或者波动时,都会先采用化验来查找病因。除了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感染以外,其他所有的治疗方法都只是表面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没有真正找到致病的原因,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我们都认为,一个人只要患上高血压,终生都得服药;哮喘病也是,一旦罹患这种疾病,吸入剂就得形影不离;消化道溃疡是不能够被根治的,病人必须随时携带抗酸药物;关节炎也是治不好的,病人迟早会变成瘸子,凡此种种错误认识,不一而足。这都是人类对水有着错误的根本认识,对药物有着根深蒂固的依赖造成的。我们都觉得只要口不干、舌不燥就说明人体内水分充足,器官运转良好了。实际上从医学上讲这是十分荒谬的,而且已经使人类踏入歧途。公众为治病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是缘木求鱼,根本找不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2)水能治病
美国F。巴特曼博士曾经对3000多名消化道溃疡患者作过临床观察,只用水治病,并将结果公之于众。在整个医学界,他第一个发现这种疾病用水治疗后发生了惊人的效果,水对疾病的作用在这一例证上堪称经典。从临床角度看,水对疾病产生作用的现象与饥渴症的治疗十分相似。大量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发现,人体内有一个完整的信号系统,能够发出复杂的缺水信号,每当缺水时就会自我调整。我们可以说,想要战胜疾病就必须改变当今主导人们的对水的老式认识,那就是长期忽视或者视而不见水代谢的紊乱问题。
迄今为止,人们一致认为口干舌燥是人体内出现脱水的唯一信号。其实,口干已经是人体极度缺水的最后信号,在发出“口干”这个信号以前,脱水现象已经在体内存在了,长期忽视这一信号会危及到身体健康。即便是我们口腔湿润、唾液丰盈,身体也会面临脱水的困扰。更糟糕的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口腔明明已经发干,但却感觉不到口渴,因而也就无法满足身体对水的需求。就好像即便是我们身体的其他部分正面临着缺水的状况,为了咀嚼和吞咽食物,口腔仍然会分泌唾液帮助咀嚼和消化,但这并不能说明此时我们体内水分充足。
口渴的感觉会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而逐渐衰退,进入成年后,体内细胞的含水量也会逐渐减少,细胞内的含水量与细胞外的含水量之比从1:1减少到大约0.8:1,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我们饮水是为了满足细胞的功能需求,饮水量的减少会导致细胞含水量的减少,会影响细胞的活力。结果,慢性脱水就会引发一系列症状。如果不明白这些症状是人体脱水发出的紧急信号,就会把它们误认为是患上了其他的疾病。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
所谓脱水症,并非单指某一机体内水分不足。就拿人体来说,体液存在于机体组织之中,体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成分一般是衡定的。所谓电解质是指钠、钾、氯、钙等可溶于水的离子,它们由食物中的盐类供给。当身体脱水时,水分和电解质各有两种丢失情况:一种是与体液成分按比例丢失,另一种是不按比例丢失。体液成分不变的脱水症叫等渗脱水症;体液中电解质比平常高的叫高渗性脱水症;电解质减少的叫做低渗性脱水症。脱水的症状是共同的,尿量减少,体温下降,皮肤失去弹性,眼窝塌陷,婴儿则囟门凹陷。三种脱水症的区别是等渗和高渗脱水症的舌面严重干燥,而低渗脱水症则不那么严重。在等渗性和低渗性脱水时,儿童常会出现昏沉嗜睡症状,而高渗性脱水时则呈现兴奋状态,有时还会发生痉挛现象。
只有长期、持续缺水才会引发慢性脱水症,脱水症与其他紊乱性疾病有着相似之处,只要我们能够明白慢性脱水症会引发什么并发症,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就变得简单了。
对水新的认知模式表明,身体产生的一些慢性疼痛不应该首先用受伤或感染来解释,而应当首先将它视为慢性缺水现象,什么部位疼痛,什么部位就缺水。医生首先应当考虑疼痛信号,先把它们视为缺水信号,而后再考虑是否采用复杂的治疗程序。非传染性的、反复出现的或慢性的疼痛应当视为身体缺水的信号。目前的治疗方法不能识别身体发出的缺水信号,这正是使问题复杂化的根本原因。我们很容易把这些信号看成某种严重疾病的并发症,采用各种复杂的治疗手段,其实它们仅仅是脱水的信号。那些仅用水就能减轻的痛苦,却被迫由药物或者介人式治疗代替了。因此,医生和患者都有责任了解慢性脱水症给人体带来的伤害。
慢性疼痛包括消化不良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心绞痛(无论行走还是休息)、腰部疼痛、偏头痛和持续性头痛、肠炎疼痛和与之相关的便秘。在对水有了新的认知之后,我们首先应当用调整日常饮水量的方法来治疗这些慢性疼痛。给患者开常规止痛药或其他缓解疼痛的药物之前,应当先对患者观察几天,让患者每天24小时的饮水量不少于2.5升,以便防止永久性的局部损害甚至全身损害,从而避免发展成不治之症。有些人有多年的疼痛史,对这样的病人,要想试一试水能否解除疼痛,首先应当确认他们的。肾脏是否有足够的排尿能力,以免在他们的体内积存过多的水。应当把排尿量和饮水量加以对比。
缺水引起的疼痛是一种生理学上的新观念,为未来的医学研究和探索疾病的起源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它揭示出止痛药品(镇痛剂)有致命的副作用。持久的脱水能损害身体,止痛药压抑了痛感,却不能消除疾病的根源——脱水。镇痛剂往往会引起胃肠出血。每年都有一两千人因为经常服用镇痛剂而丧命。长期使用止痛药来“抑制”慢性脱水症或局部脱水症的重要信号对健康有害无益。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疼痛的起源,上述观点为疼痛的缘起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关于水在人体中的作用,人们只要转变观念,就会在未来的临床医学中创造奇迹。某些疾病是由缺水引起的,但是一些专业机构却因公众长期的无知而获益,它们至今不肯推广这一信息。
(3)水的重要作用
前面提到的假设中,溶剂,即水,有调节体内功能的作用,还能调节溶质——溶解于其中的物质。人体内的水代谢一旦紊乱,就会发出各种信号,表明系统出了问题,也就是水的供给与分配出了问题。
人体内的每项功能都可以根据水流量进行监测和判别。要确保有足够的水到达比较重要的器官,确保水把激素、化学信息、营养素等各种元素送到比较重要的器官,只能采用“水配比”的方法。换句话说,每个器官都在制造其他器官需要的物质,只要这个器官按照大脑的指令不断调整配额,监控自己的生产率和生产标准,把自己制造的物质投放到“流动的水”中,一切都会正常运转。水一旦到达“干旱地区”,那里就能恢复重要的、缺失的物理运动和化学反应。
1989年,美国F。巴特曼博士在蒙特卡洛举行的一次有关炎症、镇痛和免疫调节问题的讨论会议上发表了一项重要见解:水的调节和配比是极为重要
的!神经传导系统在调节水配比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活跃,它们的活动不应该受到药物的持续性抑制。人类应当懂得神经传导系统的目的,要多喝水,满足它的需求。
科学研究表明,水不仅是溶剂并担负着运输功能,它还有许多其他的特性。水在调节身体各项功能时显示出了这些特性:
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水具有重要的、基本的水解作用,也就是说人体的新陈代谢仰仗于水的化学反应——水解作用。水的化学能量可以促使种子发芽,长成一株新植物,甚至大树。我们人类的生命化学利用的正是水的这种化学能量。
在细胞膜层面:水渗透细胞膜时可能生产“水电”能(电压),转化成三磷酸腺苷(ATP)和三磷酸鸟苷(GTP),这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蓄电系统,存储在细胞能量池中,是身体的化学能量源。ATP和GTP这两种微小的粒子就像商品流通领域中的现金媒介一样,尤其在神经传导方面。
水还能保持一种特殊结构、模式或形态,发生特殊的作用。有时它像一种黏合材料,能把细胞建筑黏合在一起。有时水像胶水一样把固体溶质和细胞膜黏在一起。体温较高时,水的黏合作用类似于“冰”。
大脑细胞的产物可以通过“水道”运送到神经末梢,用来传递信息。在神经系统中,除了主航道外,还有支流以及非常细的溪流,溶质材料沿着水道“漂运”。
人体中的蛋白质和酶在黏度较低的溶剂中效率较高。在黏度较高的溶剂中(在脱水状态下),蛋白质和酶效率较低,对身体缺水的判别力也较差。因此,水可以调节身体的所有功能,包括各种溶质的活动。“水是身体里的溶剂,它能调节所有功能,也能调节溶解在水中并在水中循环的溶质的活动。”这一新的科学真理(认知模式的转变)应该成为未来医学研究的基础。
医学界的专业人士一旦采用新的认知模式,就会改变应用医学的无知做法,使用经过深思的、预防性的医疗保健方法。更重要的是,简单的生理疗法能够防患于未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会听任它们发展成不可医治的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