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之道:身体维护手册
11151100000026

第26章 究竟怎么吃

正确的饮食方法,包括进餐时的情绪,进餐的方式,进餐后的注意事项等内容,这些问题对我们至关重要。如果吃的方法不对,会直接影响食物中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这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一:进餐情绪古人所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进餐情绪是饭前首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因为情绪好坏直接影响着进食行为的质量。食欲是人之本能,丧失食欲的人,任何美味佳肴,吃到口里也味同嚼蜡。现代医学认为,人的下丘脑有这样一组专门负责食欲的神经细胞,叫食欲中枢。食欲中枢在大脑控制之下,依靠胃部的反馈信息进行工作。它同样也受人的情绪制约,愉快的情绪和兴奋的心情都可以让人食欲大增,肠胃功能增强;相反人在愤怒、忧郁或者苦闷时,茶不思、饭不想,即使勉强吃下也难以完整、高质量地消化。事实证明,任何与紧张和不安有关的不良情绪都会破坏食欲,抑制唾液分泌。前面我们已经讲到过,唾液中有大量参与食物消化分解的酶,缺少了这些酶,就会影响食物进入口中后的生化分解。因此,在进餐时应保持良好安定的环境和舒适愉快的心情,尽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

要在进餐时保持愉快的情绪,首先要“以乐侑食”,《周礼·天官膳夫》中记载:“以乐侑食,膳夫受祭,品尝食,王乃食。”意思是周代君王在进餐时,要奏乐助兴。《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这都说明在进食中听些轻松愉快的乐曲有助于消化吸收的观点古已有之。其次要选择适宜的进食环境,即安静、整洁、让人感觉舒服放松的环境。如果环境喧闹、脏乱嘈杂,则会影响人的进食情绪,对?肖化和健康不利。最后,要注意在吃饭过程中不谈及令人不快的事,更不要与人争吵。生意人往往喜欢在餐桌上谈生意,这是很不健康的做法。中国大多数家庭常常认为吃饭时是十分喜乐的时刻,尤其是人口较多的大家庭,经常利用吃饭的机会,推杯换盏,高谈阔论,有些甚至在餐桌上争论问题,训斥孩子,这些都是不符合营养卫生学的要求的。

第二:细嚼慢咽,切忌暴食

“细嚼慢咽,益寿延年”,这是中国流传很久的一句谚语,说的是吃饭时细嚼慢咽对健康很有好处。人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口腔后,牙齿先把它们嚼碎,使大块的东西变成碎小的容易吞咽消化的食糜。人口腔中有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这些腺体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促进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使之转变为麦芽糖。

了解了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就可以懂得细嚼慢咽的重要。如果吃饭时狼吞虎咽,不仅食物嚼不烂,而且食物在口腔里停留时间短,来不及进行生化反应,吞下去后必然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打嗝就是这一现象引起的。尤其是老年人,由于牙齿不好,细嚼慢咽更为重要。中国古代著名《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值得一提的是,在咀嚼时,不要单侧咀嚼,单侧咀嚼时问长了,会造成下颌骨单侧肥大,对侧的牙床也会萎缩,因此要养成双侧咀嚼的习惯。

第三:进餐时的姿势与速度

在中国农村很多人喜欢坐低凳或者蹲着吃饭,这样不是正确的饮食方式。究其原因是人蹲着时胃体受挤压,食物在食管里不能顺利通过贲门。贲门是胃与食管相连的部分,是胃上端的开口,食管中的食物经过贲门进入胃里。如果腹腔被挤压,食道黏膜长期受到这种机械性刺激,容易发生损伤变形,甚至发生病变。因此,进餐时应当端坐,上体与大腿应大于90度角,以保证食物畅通人胃。

吃饭速度不应太快,老人和小孩更要慢些。在进餐过程中,如果咀嚼吞咽使胃部食物已经达到饱满程度,这一信息会向饱腹中枢反馈。如果进食的速度过快,超过了胃部向饱腹中枢传递信息的速度,就会出现来不及消化和饮食过量的现象。调查发现,胖人多数都有吃饭过快的习惯。

第四:食宜专心

《食经》中主张:“凡食,欲得安神静气,呼吸迟缓。”所谓安神,是说进餐时须将头脑中各种所想尽量抛开,把注意力转移到食物上来。倘若进餐时,头脑中仍然思绪万千,百转千回,或者一边看书、读报、看电视,心不在食,那么,也不会激起食欲。“纳食不香”,自然要影响消化吸收。中国古代也早就有“食不言、寝不语”,及“食勿大言”的训诫。吃饭不说话,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德。如果吃饭时还喋喋不休,口沫四溅,既不卫生,又妨碍自己或他人进餐。此外,《养生要集》中也提出:“已劳勿食,已汗勿饮。”已劳勿食是说在十分劳累之后,不要立即进食,应该先稍微休息片刻;已汗不饮则是说,大汗后不要立即暴饮,因为这个时候猛喝水,会使血容量急剧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应该等到心绪平复了,再来进食。

第五:进餐之后漱口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这个观点清楚地说明了饭后要注意口腔卫生,经常做到进餐过后漱口是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因为进餐之后口腔内会残留一些食物残渣,如果不及时清除,会诱发龋齿、牙周炎等疾病,另外还会引起口臭。因此一日三餐或者平时吃甜食之后都应该做到漱漱口。

漱口方法有很多很多,比如清水漱、茶漱、盐水漱、食醋漱、中药泡水漱等,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用不同的方法。

第六:摩腹养生

《千金翼方》中说:“平日点心讫,即自以热手摩腹,出门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这一记录讲述了进餐之后摩腹养生的方法。食后摩腹的具体做法是,先搓热双手,然后双手重叠,用掌心绕脐沿顺时针方向由小到大转摩36周,逆时针方向由大到小绕脐摩36周。这种自我按摩的方法可以增加胃肠蠕动,理气消滞,帮助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预防胃肠疾病。人的腹腔之内包裹着人体重要的脏器肠、胃,因此腹部按摩是中国历代养生家一致提倡的保健方法之一。第七:进餐后散步“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可见人们对饭后散步的健身方法是非常重视的。饭后散步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大家知道,饭后胃里盛满了食物,既不适合剧烈运动,又不适合躺倒睡觉,而适宜做一些从容缓和的活动,比如在院里或田野里散散步。轻微活动一下,对消化是大有帮助的。散步的轻微震动,对内脏器官有良好影响。再加上走路时腹肌前后收缩,膈肌上下运动,对胃肠和肝脾能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不仅使胃肠蠕动加快,黏膜充血,而且能使消化液分泌旺盛,更好地对食物进行消化,防止发生积食。

如果饭后立即躺下或者久坐,会使食物停滞在肠胃之中;饭后立即急行会使血流向四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只有饭后缓缓地散步,才有利于胃肠蠕动。

但值得注意的是,饭后散步最好在饭后30分钟之后进行,不要饭后立即出门开始散步。散步时间长度控制在每次20分钟左右最适宜。散步时不讲究步调一致,不讲究速度适中,哪种姿势感觉舒服就采取哪种姿势,彻底放松身心,无拘无束。散步之后,应该作适当的休息。

中医养生学认为,饭后看书、说话、跑步、骑马、登高、劳作等各种活动,都是应当避免的。除此以外,情绪的波动也会影响饭后胃肠的正常功能,因此,饭后应该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情绪变化,比如愤怒、忧郁、思虑、悲哀、惊恐等。

当然,饭后散步也得因人而异,并不适合所有人。一些体质较差,尤其是患有胃下垂、冠心病、心绞痛、脑动脉硬化、糖尿病、贫血、低血压等的患者都不宜进行饭后散步,那样做会使病情加重。第八:要注意忌口人吃东西,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注意忌口。所谓忌口,不仅包括不同疾病有不同的饮食禁忌,即使是健康人,也有忌口的问题。比如有人因为河豚鱼肉美味鲜,便舍命吃河豚,这是不可取的。

现代医学是非常重视饮食禁忌的,比如对于肾病、心脏病、高血压、妊娠中毒症等病人,主张减少食盐的摄入,实行低盐膳食。这是因为食盐中的钠,能使血管收缩,并能影响血管的通透性,使小血管壁水肿,增加血液流动的阻力,妨碍肾脏的排泄功能,引起血压升高和水分的滞留,加重肾脏、心脏病等病人的病情。

中医学对饮食禁忌积累了很多经验,并且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比如:

对于发热病人,中医提出要忌辛辣、油腻,比如姜、椒、肥肉、酒类等;

对于长期罹患某种疾病的患者要忌食猪头肉,母猪肉、鹅肉、鱼腥类;

经常发生胃脘胀满、呕吐、恶心的人,要少进甜食,如蔗糖、砂糖;

身体有疮痛肿毒的病人,应该禁忌食入羊肉、蟹、虾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凡有出血现象的患者,如鼻血、吐血、尿血、便血等,应该禁忌辛辣食物;

咳喘痰多的患者,应忌酸涩之物,如杨梅、石榴、樱桃、梅、杏、李、山楂、木瓜等,因为酸能敛津,因而也能聚痰;

痢疾后,要忌饱食及甘甜、滑利、生冷,如瓜果、动物血等食品;

肥肉有滑肠作用,大便稀薄者不宜多吃;

公鸡性热,体质偏热的人不宜食;

柿子最寒,脾胃虚寒之人不宜食;

荔枝热性大,内热较盛的人不宜多吃。

以上为您简单介绍了进餐及进餐前后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虽然都是一些细节问题,却和我们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平时多加以注意,以饮食来养生保健的效果很快就会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