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之道:身体维护手册
11151100000014

第14章 传统饮食的十六大误区

误区一:吃豆制品越多越好

黄豆中的蛋白质能阻碍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过量摄入黄豆蛋白质会抑制正常铁吸收量的90%,从而出现缺铁性贫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疲倦、嗜睡等贫血状态。所以,尽管豆制品富含营养,也不是多多益善,还是以适量为宜。

误区二:热油炒菜香

当油温高达200度以上,不仅植物油中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将被氧化,而且会产生一种叫做“丙烯醛”的气体,它是油烟的主要成分,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极为有害。另外,“丙烯醛”还会使油产生极易致癌的过氧化物。因此,炒菜还是用八成热的油较好。

误区三:调味作料多多益善

医学研究结果表明,胡椒、桂皮、丁香、小茴香、生姜等天然调味品具有一定的毒性,如饮食中过量使用调味品,轻者有口干、咽喉痛、精神不振、失眠等症状,重者会诱发高血压、胃肠炎等多种疾病,甚至有致人体细胞畸形、形成癌症的可能。因此,日常饮食中尽量少用调味作料为好。

误区四:爆炒禽畜肉好处多

很多人喜欢大火爆炒食物,认为这样做好的菜肴色泽口味都很好。但事实上爆炒是一种很不卫生的烹制方法。禽畜肉尤其是动物内脏,通常都携带大量禽畜病毒、病菌,有的病毒要烧煮十几分钟后才能被杀死。爆炒时间过短,病毒、病菌不易被杀死,吃了这类食物后,极易发生人畜共患病。因此,禽肉、畜肉还是烧熟、烧透了再吃才安全。

误区五:感冒时吃补药

补药在人体内能产生较高的热量和能量,可使患者体温升高,加重病情。此外,补品还会促进病菌生长繁殖,导致感染程度加重和炎症扩散。

误区六:饭后马上吃水果

科学家经过研究后指出,水果中含有大量的单糖类物质,很容易被小肠吸收,但若被饭菜堵在胃中,就会因腐败而胀气,使胃部不适,所以,吃水果应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为宜。

误区七:经常在餐前吃西红柿

西红柿应该在餐后再吃。这样,可使胃酸和食物混合,从而大大降低胃内的酸度,避免胃内压力升高引起胃扩张,避免婴幼儿产生腹痛、胃部不适等症状。

误区八:胡萝卜与萝卜混合做成泥酱

不要把胡萝卜与萝卜一起磨成泥酱。因为,胡萝卜中含有能够破坏维生素C的酵素,会把萝卜中的维生素c完全破坏掉。误区九:过量食用胡萝卜素

虽然胡萝卜素对婴幼儿很有营养,但也要注意适量食用。过多饮用以胡萝卜或西红柿做成的蔬菜汁,有可能引起胡萝卜血症,使面部和手部皮肤变成橙黄色,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状态不稳定、烦躁不安,甚至睡眠不踏实,还伴有夜惊、啼哭、说梦话等表现。

误区十:香菇洗得太干净或用水浸泡

香菇中含有麦角甾醇,在接受阳光照射后会转变为维生素D,如果在吃前过度清洗或用水浸泡,就会损失很多营养成分。煮蘑菇时也不能用铁锅或铜锅,以免造成营养损失。

误区十一:吃未炒熟的豆芽菜

豆芽质嫩鲜美,营养丰富,但吃时一定要炒熟。不然,食用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不适反应。

误区十二:给婴幼儿过多地吃菠菜

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不宜给婴幼儿过多吃。草酸在人体内会与钙和锌生成草酸钙和草酸锌,影响钙和锌在肠道的吸收,容易引起婴幼儿缺钙、缺锌,导致骨骼、牙齿发育不良,还会影响智力发育。

误区十三:给婴幼儿吃没用沸水焯过的苦瓜

苦瓜中的草酸会妨碍食物中的钙吸收。因此,在吃之前应先把苦瓜放在沸水中焯一下,去除草酸,需要补充大量钙的婴幼儿不能吃太多的苦瓜。

误区十四:韭菜做熟后存放过久

韭菜最好现做现吃,不能久放。如果存放过久,其中大量的硝酸盐会转变成亚硝酸盐,引起毒性反应。另外,婴幼儿消化不良也不能吃韭菜。

误区十五:把绿叶蔬菜长时间地焖煮着吃

绿叶蔬菜在烹调时不宜长时间地焖煮。不然,绿叶蔬菜中的硝酸盐将会转变成亚硝酸盐,容易使婴幼儿食物中毒。

误区十六:速冻蔬菜煮得时间过长

速冻蔬菜类大多已经被涮过,不必煮得时间过长,不然就会烂掉,丧失很多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