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北京城可谓是繁华至极了,而历史上的北京城却烽烟不断,时时处于被围困的境地。现在能够证明北京是一个军事要塞的,似乎只有长城与雄关了。想想看,北京的繁华能够持续到现在,少不了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明朝的于谦便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位。他最为人称道的业绩,便是成功地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捍卫了明朝的尊严。500多年过去了,历史的风吹雨打,使得北京城内于谦的痕迹越来越淡了,以至于只剩下一座破败的于谦祠。
北京的于谦祠,隐没于东单西裱褙胡同14号的一所院落里。门口虽然嵌着“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但里面仍是破乱不堪,断墙残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院内有一棵老枣树,相传为于谦亲手所植,树干斑驳、枝叶扶疏,见证着人间的忠奸贤愚。整座祠堂坐北朝南,面积不大,并不显赫。院内东侧为于谦故宅,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古才卟典雅、惬人心意。其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笔力遒劲,让人想起于谦一身的浩然正气。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是旅游小贴士 主要景点:祠堂、享房、塑像、匾额、老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
设施:东城区旅游景点云集,交通便利。
名人足迹 杭州:为于谦故乡,西湖又为于谦遗骨安放地。
江西:于谦任监察御史时,巡按江西,平反许多冤狱,在百姓中甚有口碑。
河南:于谦多次到河南巡视灾情,赈济灾民,兴修水利,造福人民。
北京城内极普通的房子。享堂内供有于谦塑像,供人们拜谒和祭奠。塑像极为逼真传神,于谦的刚正不阿与满腔悲愤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于谦的命运在1449年遇到了一次大转折。此前的于谦,从明永乐年间进士,到兵部尚书,仕途颇为顺利。于谦勤政爱民,余暇时间便用来读书,生活过得倒也平静。正统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北方瓦剌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擅权用事,挟持明英宗御驾亲征。军情紧急之时,王振却劝说皇帝到自己的故乡土木堡一游。结果,由于错失战机,明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也当了也先的俘虏。“土木之变”消息传到京师,朝廷上下一片恐慌;于谦挺身而出,坚决反对议和迁都,拥立景帝朱祁钰登基,调集兵力,动员百姓,痛击兵临城下之敌。经过五天激战,终于击退敌兵,保卫住了北京城。瓦剌首领也先野心未能得逞,最后又把人质朱祁镇送回。景泰八年(1457年)景帝病重,原来的主和派石亨、曹吉祥等乘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辟,逮捕于谦,以谋逆罪,杀害于菜市口。其时,“行路嗟叹,天下冤之;京郊妇孺,玩不洒泣”。
萧瑟的院落吹着淡淡的风,这种气氛最适宜感悟历史。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于谦之聪明,早已会想到另立皇帝的风险。可是国家危难,迫在眉睫,他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面对景帝的避让与群臣内心的质疑,于谦慷慨陈词:
“谦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也许落是一句“非为私计”,于谦的忠心添了一层愚笨的色彩。人们常说的“愚忠”,大概就像于谦那样:受命于危难之际而奋然不惜自己的利禄前程。于谦的命运无疑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而纵观历史,正是悲剧性的人物挽救了家国天下,构筑了不朽的精神丰碑——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