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61

第61章 ·徐渭与徐渭故居挥洒愤世嫉俗的情绪

位于杭之间的古城绍兴,不仅山水神奇,风光秀美,而且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自古及今,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小小的绍兴竟涌现出了数千位名人!这些不同方面不同领域的绍兴名人,群星灿烂地辉耀在中国历史的天空,构成一道特有的文化奇观。自然,作为长养之地,绍兴的角角落落都打上了他们的烙印,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而在遍布街头、俯拾皆是的名胜古迹中,僻处前观巷大乘弄的青藤书屋,由于它的主人徐渭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而闪耀着独特的光润。

沿着一条青石铺路的里弄下来,不足两亩的青藤书屋就坐落在两旁拥挤的粉墙乌瓦建筑群中。进入鸟漆大门,便是一玲珑假山,其后,一座小巧的园林落在眼里,只见疏竹摇曳,红花绽放;翠绿的芭蕉阔叶向隅而语,葱茏的葡萄藤须翻卷如丝。当中矗立着一座一楹三间明代格局的平房,是徐渭当年论文会友的憩歇所在。屋前树木不多,但布局极富绣心:一棵百年女贞当庭丽立,青藤一枝,苍劲道曲,缘架而上,枝繁叶茂,绿盖亭亭。迎南一排花格窗棂,古朴幽雅。南窗外有小池一方,水清见底,周边围以石栏,是为“天池”。故老相传,此池与地泉相通,四季不涸不溢,颇为神奇。徐渭题额“天池分源”手此,意谓池水来自九天银河,简之为“天池”。他后来以“天池”作名,既为自况,实是自勉。书房正中顶头匾额一方,上书“一尘不到”四字,为徐渭亲笔书写。书屋陈设简单朴素,只有明代式样的搁几、画桌各一而已。

晚年的徐渭就困居于此,潦倒孤凄。老屋、青藤固然雅拙,小池、草石实在脱俗,可是回首半生,满腹牢骚郁郁不平之气块垒心中,回旋荡漾。此时的徐渭,经历了牢狱疯癫和人事冷暖,早已看破了仕途。于是,绝足江湖,闭门蜗居,从出狱到去世,整整二十年中,他把自己愤世嫉俗的情绪,寄寓于文字笔墨之间,发而为诗、为戏、为画,进而勃然成为开创新流的一大画家。他的绘画,固然都有师承,但是继承之余,他更是张扬个性,独抒性灵,把自己饱经忧患、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其写意花鸟画,继陈淳以后,更加狂纵,笔简意浓,形象生动,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写意法的新途径。而最能表现他愤世嫉俗,目空一切、无视古今而率意挥洒的个性的,还是他的水墨花卉,尤以《墨萄萄图》为最。此画纯以水墨写意,随意涂抹点染,任乎性情。点画枝叶,水墨酣畅。其画风泼洒,状物不拘形似,而重在寄兴遣怀。其画面上所呈现的那种弃世的落寞,生命的冲动,富有乱头粗服之美,较之元代画家的逸笔草草,更具有一种野拙的力感。

往事如斯,当年那个疏野放纵的狂士已步入了历史的星空,留给我们的就是幽处在深巷中的老屋:青藤书房。比之徐渭当年,书房布置如前,不同的是正中挂一徐渭画像,方巾简服,仪态潇洒。两侧是徐渭自嘲对联一副:“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书屋内还悬有陈洪绶、潘天寿两位画坛巨匠手书的“青藤书屋”匾额各一方;东西两壁分别镌有刻石《徐山人五十像赞碑》、《重修青藤书屋记》,为清代学者钱竹汀、阮元书所撰,以作敬仰和纪念。书屋后室名“酒翰斋”,曾是徐渭挥笔洒墨的地方,现在辟为文物陈列室,展出了他的许多书画诗文代表佳作,集中显示了这位天才人物的高深造诣,使参观者往往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徐渭总结一生,曾自况诗一首,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在那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像徐渭这样才艺卓绝的人,不为世俗所容,毕生倍遭冷遇的又何止千万?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徐谓虽然已离开人间好几百年,但是,青藤书屋的古迹,青藤道人的名字,青藤画派的艺术风格却是千秋不朽,永留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