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57

第57章 ·苏东坡与西湖诗情山水两相宜

大学者陈寅恪有言:中华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这句话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每一个了解历史的人都会深切地意识到:积贫积弱的宋代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主要应归功于宋代士人的文化精神。而苏轼,则以他超迈卓绝的才华名满乾坤,当之无愧成为宋代文化的代表。苏轼的诗歌在唐诗颠峰的威压下,独辟蹊径一上下求索,以理趣充盈的面目为宋诗赢得了光荣;苏轼的词“自是一家”,在依红偎翠的花间词风的笼罩下,别开新天,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山祖师;苏轼的占文畅达自然,“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赫然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书法道劲浑厚,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成“宋四家”;

他的绘画独抒胸臆,是以文同为代表的“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苏轼的这些才能,他人即使获得其中一项,也足以彪炳史册。但苏轼却集于一身,不能不让人惊叹为千年一遇的天才。不过,人们如果考索苏轼的生命轨迹,不难发现,苏轼的人格成全了苏轼、思想成全了苏轼,而这则与其命运遭际息息相关。

中国文人似乎总是与山水连在一起,好像其中蕴涵着不尽的诗情。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轼也不例外。

只不过,他的出游总伴随着贬官与流放,总带有几分无奈的色彩。但话又说回来,这别有一番滋味的山水最终成就了他的诗文。苏轼一生,历尽沉浮,却始终葆有豁达乐观的精神。晚年的苏东坡在追忆似水年华时,曾写过一篇《自题金山画像》,其中有句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都是苏东坡流放的荒蛮之地,却给了他丰沛的生命体验。不过,若要完整地谈识苏轼,不能不提及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杭州西湖。

大宋王朝熙宁四年(1071年)夏天的一个日子。苏轼来到了杭州西湖。他是因被贬官而来到这里的,时任杭州通判。此前,苏轼人生得意。他21岁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即中进士,深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不久,苏轼顺利通过制科考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是一个能够及时上书言事以达上听的官职,从小“奋厉有用世之志”的苏轼,此时可谓踌躇满志。惜乎好景不长,苏轼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发生严重的政见冲突。王安石为人果断刚毅,为政锐意革新。苏苏轼虽然赞同改革,但对新法的流弊颇多不满,进而公开进行严厉的指责,这是雷厉风行的王安石所不能容忍的。苏轼的选择只有一个:离京外任。对于过惯了太平安逸生活的宋代士大夫来说,离开繁华的汴京是一件不堪忍受的事情,失魂落魄也成为贬谪文人的普遍状态。所幸,苏轼所到的地方是杭州,而杭州有一个西湖。

似乎西湖与苏轼有着命定的缘分,所以当牢骚满腹的苏轼来到杭州时,她展现了所有的美丽来迎接他。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而别有幽怀的迁客骚人,所得的除了可餐的秀色之外,还有一份温暖的抚慰。苏东坡正是在这种状态中走向西湖的。

他信步走上望湖楼,不禁眼前一亮,放眼望去,湖畔杨柳依依,湖面上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的苏轼,心醉神驰,恍惚中自己仿佛进入了世外仙境。归去后,苏轼对这里的湖光山色久久不能忘怀,情动于中,发言为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除了流连光景之外,苏轼经常出入于西湖之畔的佛寺,与寺内的和尚谈佛论禅。孤山寺、静慈寺的禅院内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景由诗传,苏轼也没有辜负和尚的期许。也许是寺院的暮鼓晨钟打动了苏轼吧,使他连写几首好诗,其中较为有名的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月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迂。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暖依团蒲。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末晡。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诗中语语清景,亦语语自娱,营造出一片悠扬洒脱的情调,诗人对佛家境界的向往之情也呼之欲出。人们似乎能从诗中听见南屏晚钟的悠扬之声。苏轼西湖时期的文学创作大多如此,率性而为,游刃有余,恰似西湖的那般任性的美。

苏轼就这样从贬谪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一个暂新的苏轼出现了。他每到一地,都注意体察民情民隐;他奔赴湖州视察堤岸利害,巡视富最晚、新城、于于潜等县,深入下层百姓,写下了大量反映民疾的诗文。对于他所钟情的西湖,则带领人民修了一道长长的堤防,后人感念其恩德,称为“苏堤”。苏堤南起南屏山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3千米,是疏浚西湖时,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

春夏时节,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

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魄销魂。苏堤上还栽植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而时序变换,晨昏晴雨,氛围不同,景色各异。如诗若画的怡人风光,使游客无限钟情。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漫步堤边,驻足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缓缓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遥想苏轼当年,站在长堤上,一定是满心的欢喜。西湖有灵,也会感激苏轼的再造之恩。同样,苏轼对西湖也心存感激。苏轼杭州西湖之后的岁月,更加坎坷,更加凶险,乌台诗案使他几乎丧命。但不管受到怎样的诟辱和折磨,苏轼都旷达豪放,顽强地焕发着生命的光彩。苏轼暮年,对丫鬟笑称自己“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不合时宜也是一种美、一种人格的美,诚如西湖的山色空蒙的奇美。透视苏轼一生的行迹,我们会隐隐约约感觉到西湖精神的影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说苏轼成就了一个西湖,西湖成就了一个苏轼。似乎在这里,苏轼与西湖真正是“相看两不厌”了。

往事越千年,西湖的美景越来越多,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胜。后来寻访西湖的文人也络绎不绝,性情、气质、品位也参差不齐。有寻艳的,因为一个苏小小;有寻忠的,因为一个岳飞;有寻梦的,因为一个张岱;有寻趣的,因为一个袁枚,但都没有像苏轼那样,把西湖融入自己的生命。诗情山水两相宜,这便是苏轼的西湖。

旅游小贴士 主要景点: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云栖竹径、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保傲挺秀、长桥旧月、古塔多情、湖滨绿廊、花圃烂漫、金沙风情、九里云松、梅坞茶景、西山荟萃、太子野趣、植物王国、中山遗址、灵隐佛国、岳王墓碑等。

地址:杭州环城北路西湖区。

设施:西湖周围有许多文化意味浓厚的茶馆,游客可以享用龙井等名茶。

名人足迹 三峡:1056年,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赴京途中。畅游长江三峡,诗酒唱和。所写诗篇汇为《南行集》。诗作展现了诗人的出众才华和英姿勃发的精神风貌。其中名篇不少。

开封:汴京是苏轼初次开眼见世界的地方,也是他宦海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宋朝的开封又称东京、是王朝的首都,商业发达,都市风情百媚千姿,令人沉醉。

岭南:今之广东等地,苏轼的流放地,自然气候条件极其恶劣。苏轼在那里饱受摧残。但乐观向上,带领人民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具。苏轼在那里写下著名的《荔枝叹》等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