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33

第33章 ·张飞与张飞庙性格与命运

张飞是深为百姓熟悉和喜爱的富有传奇性的人物,这不光是因为他对君、对友的忠义,也不光是因为他的英勇和威猛,还有他率直、暴戾、粗犷的性格。

性格即命运,此言不虚。当年他在刘备麾下东征西讨,攻城拔地,所向披靡,威震天下。张飞的雄壮威猛仅次于关羽,关、张二人都是万人之敌。不同之处在于,关羽待士卒很好,而张飞则对部下刑杀鞭挞太过分,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张飞就大发雷霆,对属下大打出手。他固然没有私心,但性格粗暴的张飞不讲究统驭之术,不能宽以待人,因此张飞忠于刘备,而他的部下却不忠于他。关羽遇害后,时在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县)的张飞随刘备兴兵伐吴,为关羽报仇。

张飞严令三军赶制自旗白甲,挂孝出征,限期三日完成,否则杀头。部将张达、范疆对此命令提出异议,反遭张飞鞭打,二人被逼无奈,只好趁张飞酒醉熟睡之际将其杀死。一代英豪,没有死在沙场,而是因粗暴的性格而陨命于无名小卒之手,令人唏嘘不已。相对于他的两位结义兄长来说,张飞的祠庙较少,但位于四川东部云阳县的张飞庙却有不少超乎刘备和关羽祠庙之上的地方。

云阳张飞庙南靠秀丽的飞凤山,北临浩瀚的长江,与北岸的云阳县城隔江相望。殿堂依山而建,气势恢弘,山岩之上亭阁矗立,绿荫之中楼台掩映,素来享有“巴蜀一胜境”的美誉。传说张达、范疆带着张飞的首级东奔,到云阳将张飞的头扔到江中,被渔人捞到,埋在江边的飞凤山麓,因此有“身在阆中,头在云阳”之说。据史料记载,云阳张飞庙初建于蜀汉末年,即公元3世纪中叶,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张飞庙自建成以来,历代多有维修、扩建或重建。现在的张飞庙保存有宋、明、清三代的建筑,主要有结义楼、望云轩、正殿、助风阁、得月亭、杜鹃亭等,整个建筑群参差错落,顺应山势而列,气势不凡。 结义楼在山门以内,很明显,是取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而命名。登楼览江,一望无尽,巴山蜀水尽收眼底。结义楼之后是正殿,为张飞庙的主要建筑,也是张飞庙的最高建筑。大殿内的张飞塑像十分醒目,足有三米多高,需仰视才能一窥全貌。张飞身体微微前倾,一手按在膝上,一手握拳,面部表情的刻画尤其生动:环眼圆睁,浓眉倒竖,好像正要提枪上马,杀奔战场一样。

殿内还有泥塑组像,由桃园结义、怒鞭督邮、义释严颜、长坡退曹、伐吴遇害五部分组成,展示了张飞勇武传奇的一生。

张飞庙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建筑当数助风阁了,这是一座五角形亭阁。相传张飞的头颅在云阳安葬后,为了报答渔人的打捞和云阳百姓为自己修庙建祠的恩情,他就在云阳境内的长江段上保佑来往的船只。从张飞庙前的三旋沱到上游的三靶溪,每天上午张飞都会吹上30里顺风,让大小船只顺利通过,所以这座亭阁得名助风阁。现在庙前还有块石碑,刻有“三十里风,舟船助顺”的铭文。当然,江风助船,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因为江峡特有的地形和温差带来的空气定向流动造成的。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张飞神助并建阁纪念,无非是人们出于对张飞的崇敬之情,反映了一种独特的民俗崇拜现象。

云阳张飞庙内的书法石刻是珍贵的文物。这里有石碑、摩崖石刻近二百通,木刻书画二百多幅。著名的要数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草书《争座位帖》了,该帖是颜真卿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他还有苏轼书写的前后《赤壁赋》、黄庭坚的《幽兰赋》,均为名家名作。这些书法作品与张飞亦文亦武、能书善画的事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003年7月19日,三峡库区唯一一个远距离整体搬迁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庙保护工程主体部分竣工,从即日起正式开馆接待游客。由于受三峡工程影响,这座享有“巴蜀胜景,文藻胜地”的庙宇,必须在三峡电站正式蓄水发电之前搬迁完毕。按照国家有关规划,从2002年10月8日开始,文物保护工作者就进入现场,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现状”的原则,对张飞庙实施整体搬迁保护。新张飞庙往上游移动了32千米,还原了旧址依山、临江、与云阳县城隔江相望的地形特点,恢复了建筑群的“座岩”风格,面积由原来的27亩增至现在的55亩。此外,还新建了一个张飞庙专用的旅游码头。历经沧桑的张飞庙将在新的地点继续大放异彩。

张飞的命运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他死后得到了人们这样的崇敬和尊重,想必他九泉之下也该瞑目了。

旅游小贴士 主要景点: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杜鹃亭、得月亭等。

地址:重庆市云阳县长江南岸飞凤山麓。

设施:毗邻白帝城。

名人足迹 当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在湖南当阳的长坂坡,为了掩护刘备撤退,张飞率20骑拒敌,曹将无人敢上。

江州:张飞攻打刘璋军占领的江州,破城后俘虏守将严颜,为收服严颜,将其释放,严颜感其恩义,遂投靠刘备。

巴西:刘备占领益州(今四川)后,张飞领巴西太守,大破曹将张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