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11150300000022

第22章 ·张良与张良庙英雄智谋神仙情怀

“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当年,冯玉祥将军来到位于陕西省留坝县的张良庙拜谒,感慨良多,挥毫写下了这阙题词,对汉代开国名臣张良的一生做了恰当中肯的总结和评价。张良本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泰始皇灭韩统一全国之后,张良图谋复仇,与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惜未果,受到追捕。因此张良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偶遇黄石公,得授《太公兵法》,苦心钻研。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张良辅佐刘邦,为其出谋划策,屡献奇计,最终为刘邦建立统一王朝立下不朽的功勋。刘邦曾沈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汉朝建立后,国家统一,天下太平。此时,张良有鉴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历史经验,为全身远祸,在论功行赏之时,他只求地偏人少的留坝为封地,受封为留侯,从此便隐居留坝。人们有感于张良智谋超群,功高不傲,建万世之功业却逍遥隐居,说其具有神仙情怀并不为过,便在留坝为他建祠立庙,以示怀念和敬重。

留坝张良庙始建于汉代,坐落在紫柏山麓,四周有群山环绕,苍松翠柏,四季慈茏。加之有两水环抱,低流轻泻,淙淙叫闻,使风尘中人似入出世之境,于游目骋怀之间,生飘飘欲仙之感,环境十分幽雅。庙内建筑格局系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后形成,共有六重院落,房屋156间。曲径回廊,幽深典雅,极尽天然弓人工结合之妙。

庙门前是个高大的石牌楼,牌楼右侧竖石碑一通,上刻“紫柏山汉张良留侯辟谷处”。门楣砖刻横额“汉张良留侯祠”六个大字,道劲潇洒。门楼两侧有对联日:“博浪一声震天地,圮桥三进升云霞。”对张良人生历程中的两件大事做r总结。

进得门楼,连接大门和:二门的长木桥叫“进履桥”,取张良在圮桥为黄石公“进履”之意。进履桥横跨山谷小溪、桥下流水潺潺,使人不禁想起李白缅怀张良的诗句:“我来圮桥上,怀古钦英风。” 过桥便是大山门,门额木匾上书“保安观”,门内东西两侧屹立着钟楼和鼓楼。二山门上高悬“帝王之师”的匾额。进门有拜殿和三清殿,殿后即张良大殿。大殿门上的对联是:“毕生彪炳功勋肇自授书始,历代崇丰梗祀端由辟谷开”。

越过前后过厅,才到达大殿院。大殿门上悬有一块黑底金字的大匾,上书“相国神仙”。这里是张良庙的中心建筑群,由正殿、南北客堂、拜殿、南北寮房等建筑组成。殿院建筑样式巍峨壮观,气势轩昂,雕梁画栋,碑石林立。正殿之内楹联、匾额众多:“功成身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冯玉祥将军在此还有一幅楹联:“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 从正殿出来,向东为北花园,向西为南花园。南花园内有方丈院、五云楼和水池,池中有一座六角辟谷亭。北花园内花木茂盛,品种繁多。曲径、花坛、假山、石池相互错落,谐然成趣。园北有一巨石,上刻行书“英雄神仙”,苍劲有力,赫然夺目。巨石旁就是拜石亭。拜石亭呈六角形,宝塔盔顶,筒瓦垂脊。亭内设有汉白玉琢制的半圆石桌、鼓形石凳、精巧的石茶几,使人感到素雅清凉。墙上镶嵌着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制作的《怀山歌》石碑一通。拜石亭之名,乃取自张良拜黄石公为师的意思。《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黄石公于圮桥授予张良《太公兵法》时,告诉张良:“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十三年后,张良到济北,果然见到谷城山下一堆黄石,于是便取黄石供奉于祠堂。张良死后,黄石与之合葬墓中。现代书法家、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曾在亭中留下楹联一幅:“不从赤松子,安报黄石公。” 史书记载,张良辟谷,道引轻身,显然是崇尚黄老道术之人,因此后世的道人把张良视为前辈神仙。就这样,张良前半生凭智谋为刘家打下天下,后半生凭神仙气质引得后人追捧,真是英雄智谋、神仙情怀,看似矛盾的两者有机地统一在了张良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