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国养生粥膳精选
11148500000012

第12章 临床常用补益方剂

气、血、阴、阳是人体的物质基础及功能活动的动力,一旦亏损,必然影响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治当补益。由于人之虚损不足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补益药即具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作用。故本补益药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6类。

补气类药具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肺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证。症见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咣白,头晕自汗等。

补血类药具有养血和血作用,适用于血虚证。症见面色萎白,唇爪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毛发枯燥,经少色淡质稀等。

气血双补类药具有益气养血作用,适用于气血两亏之证。症见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肢体倦怠,面色无华等。

补阴类药具有滋补阴液作用,适用于阴虚证。症见形体消瘦,腰疫腿软,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或失眠、多梦,或咳嗽、咯血,或梦遗、便秘等。

补阳类药具有温补真阳作用,适用于阴虚证。症见形寒肢冷,腰膝竣软或冷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反频数,或阳痿早泻,或宫寒不孕等。

阴阳并补类药具有滋阴壮阳的作用,适用于阴阳两虚证。

(一)补气剂

1.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6g(或党参12~15g),白术9g,茯苓12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补气,健脾,养胃。

“主治”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饮食减少,大便溏泻,面色萎白,语言轻微,全身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缓。

2.七昧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党参lgg,白术、茯苓、藿香、葛根各9g,木香4.5g,炙甘草3g。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健脾止泻,解热生津。

“主治”脾胃久虚,纳运不健,身热乏力,大便溏泻。及脾气下脱之消渴,症见烦渴多饮,多食易饥,或纳食减少,尿多脂膏泡沫等。

3.资生丸(又名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组成”党参、白术各90g,茯苓、山药、莲子肉、陈皮、麦芽、神曲各60g,薏苡仁、芡实、白扁豆、砂仁、山楂各45g,藿香、桔梗、甘草各30g,白蔻仁24g,黄连12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

“用法”每次服2丸,每日2次。

“功效”调理脾胃,益气安胎。

“主治”妊娠脾虚呕吐,或胎滑不固。

4.八珍糕(《汤头歌诀详解》)

“组成”党参90g,白术60g,陈皮45g,茯苓、怀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白扁豆、芡实各180g,粳米、糯米各2 500g。

“用法”共磨细末,加白糖500g,调匀烤制成糕,作茶点充饥食之。

“功效”健脾补气,强身防病。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形瘦色萎,腹膨便溏。

5.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5g,党参、白术各12g,当归9g,陈皮、炙甘草各6g,柴胡、升麻各3g。

“用法”水煎2次分服。如为蜜丸,每次9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调补脾胃,升阳益气。

“主治”气虚发热。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脉虽洪大,按之虚软。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久泻等一切阳虚下陷之症。

6.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山药30g,生黄芪15g,知母18g,生鸡内金(捣细)6g,五味子、天花粉各9g,葛根4.5g。

“用法”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

“功效”升气止渴。

“主治”消渴证。口渴引饮,小便频数,或尿有甜味。

7.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组成”黄芪、防风各30g,白术60g。

“用法”研为细末,每次6g,每日2~3次,温水调下。

“功效”补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以及体虚易于感冒者。

8.保元汤(《博爱心鉴》)

“组成”黄芪18g,党参15g,炙甘草3g,肉桂(春夏)1.5g、(秋冬)2.4g,生姜2片。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补气温阳,托里排毒。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倦怠无力,少气畏寒,亦治痘疮阳虚,塌陷不起。

9.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人参6g(或党参15g),麦冬12g,五味子6g(打碎)。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敛汗,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伤气,汗出过多,气津两伤,症见口干作渴,气短懒言,肢体倦怠,眩晕少神,脉虚;久咳不止,肺虚阴伤,症见呛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等症。

10.独参汤(《校注妇科良方》)

“组成”人参30g。

“用法”水煎成浓汁(宜慢火煎),不拘时一次服下。

“功效”补气固脱。

“主治”大出血,创伤性休克,心力衰竭,或妇女血崩、产后血晕,或大汗、大下之后,以及其他重危病,症见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肢冷、汗多、脉微细欲绝等。多用于重病的抢救。

11.升压汤(经验方)

“组成”党参、黄精、炙甘草各30g。

“用法”水煎浓汁,顿服。

“主治”用于抢救休克、血压下降的病例有一定的作用。

(二)补血剂

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熟地黄15g,当归12g,白芍9g,川芎6g。

“用法”水煎浓汁,分2次服。

“功效”补血调经。

“主治”血虚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以及一切血虚证而见脉细、舌质淡者。

2.补肝汤(《医宗金鉴》)

“组成”即四物汤加酸枣仁、木瓜、炙甘草所组成。

“功效”养血柔肝。

“主治”治肝血不足,头目眩晕、少寐、妇女月经量少,以及血不荣筋,肢麻;转筋(腓肠肌痉挛)、爪甲不荣等症。必要时还可加入鸡血藤、桑寄生、续断、枸杞子、怀牛膝等药。

3.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炙黄芪30g,当归(酒洗)6g。

“用法”水煎取浓汁服。

“功效”补气生血,退热托疮。

“主治”劳倦内伤,或大失血后,气弱血虚,阳浮外越。症见肌热面赤,口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以及妇女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滞后,久不愈合者。

4.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人参3g(或党参12g),炙黄芪15g,炒白术、茯苓、当归、炒枣仁、桂圆肉各9g,远志6g,木香3g,炙甘草4.5g,生姜2片,大枣3枚(擘)。

“用法”水煎2次分服。丸剂每次9g,每日2~3次服。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心脾亏损,气血不足,惊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体倦;及妇女脾虚气弱,崩漏下血之症。

5.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15g,人参6g(或用党参15g),生地黄30g,桂枝、阿胶(烊化)、麦冬、麻仁、生姜片各9g,大枣10枚(擘)。

“用法”酒水各半同煎2次分服。

“功效”益气养血,通阳复脉,滋阴宁神。

“主治”气虚血少所致的心悸、脉结代,舌光少苔;或虚劳肺痿,症见咳吐涎沫,虚烦不寐,或赢瘦身热,自汗盗汗,咽干舌躁,大便干,脉虚数者。

6.当归散(《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芍药、川芎、黄芩各500g,白术250g。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2次,温黄酒送服。

“功效”养血安胎,除湿清热。

“主治”妊娠期间,湿热内蕴,胎动不安。

7.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组成”炙甘草15g,生地黄、白芍各18g,麦冬15g,阿胶(烊化)、火麻仁各9g。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滋阴补血,清热复脉。

“主治”热病伤阴,身热面赤,口干舌燥,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背看。

8.风湿性心脏病方(经验方)

“组成”党参、黄精(或生地黄)、炒枣仁(或柏子仁)各12g,当归(或丹参)、白术、茯苓各9g,远志6g,生龙齿(或龙骨)9~30g,炙甘草15g,生姜3片,大枣3枚(擘)。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心悸,胸闷,短气。风湿病活动期加荆芥6g,苏叶4.5g;心力衰竭加麦冬12g,五味子9g,人参6g;咳嗽加紫菀、桔梗各9g;咯血加小蓟炭、藕节炭各15g,仙鹤草30g;血量过多加人参24~30g,急煎顿服;水肿者党参用量加倍,茯苓改茯苓皮15~30g。

9.治心脏病方(经验方)

“组成”当归、夜交藤各12g,沙参、丹皮各9g,没药、炙甘草各6g,琥珀粉3g(2次冲),朱砂1.5g(2次冲)。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养血宁心,除烦安神。

“主洽”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闭锁不全,心悸,失眠,烦躁,昕诊有杂音,初期的心衰水肿等。

10.白术散(《金匮要略》)

“组成”白术、川芎各120g,蜀椒、牡蛎各90g。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6g,日3次服。温黄酒送服。

“功效”助气益血,温中散寒,健脾养胎。

“主治”妊娠脾胃寒湿,痰饮气逆,胎动不安,或胎痿不长。

(三)气血双补剂

1.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熟地黄、党参各12g,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9g,川芎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4枚(擘)。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补气益血。

“主治”心肺亏损,脾胃不足,或失血过多,见形体消瘦,肌肤萎黄,面色苍白,饮食减少,精神困倦;或身热虚烦口干,或疮痈难溃,渍而难敛等症。

2.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肉桂去粗皮,川芎,地黄洗,酒燕,焙,茯苓,白术,甘草炙,黄芪,川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等份。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0g,用水1盅,加生姜3片,枣子2个。

“功效”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饮食减少,久病体虚,脚膝无力,面色萎黄,精神倦怠,以及疮痒不敛,妇女崩漏等。

3.人参养营汤(《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6g(或党参15g代),黄芪15g,熟地黄12g,当归、芍药、茯苓、白术各9g,肉桂3g,陈皮4.5g,远志、五味子、炙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3枚(擘)。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益气补血。

“主治”脾肺气虚,营血不足。症见惊悸、健忘,虚热,自汗,食少无味,身倦肌瘦,皮肤枯燥,或毛发脱落者。及溃疡血气不足以致寒热不退,肢体倦怠,面黄消瘦,食少气短,疮口不敛者。

4.圣愈汤(《兰室秘藏》)

“组成”党参30g,黄芪、熟地黄各15g,当归、芍药各9g,川芎6g。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补气养血。

“主治”一切失血过多,或气血俱虚,烦渴燥热,睡眠不宁,或疮疡脓血太多,心烦口渴,体倦少食等阴虚气少血脱之症。

5.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

“组成”党参、黄芪、熟地黄各12g,当归、炒白术、续断各9g,白芍、黄芩各6g,川芎、砂仁、炙甘草各3g,糯米1撮。

“用法”水煎3次分服。

“功效”益气补血,固肾安胎。

“主治”妇女气血两虚,胎元不固,胎动不安,腰背酸痛,脚软无力,屡有堕胎之患者。

6.参术饮(《丹溪心法》)

“组成”党参15g,熟地黄12g,白术、姜半夏、当归、白芍各9g,川芎4.5g,陈皮、甘草各3g,生姜2片。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益气养血,健脾除湿。

“主治”妊娠转胞,脐下急痛,小便不通。

(四)补阴剂

1.六昧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g,山萸肉、炒山药各12g,丹皮、茯苓、泽泻各9g。

“用法”以上为原方丸剂的比例剂量,炼蜜为丸。每次6~9g,日2~3次,淡盐汤送服。在I临床上常作以适量汤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不足,精血亏乏。见腰膝萎软,手足心热,骨热竣痛,或脚根痛,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头痛,眩晕、耳鸣,齿摇,遗精,盗汗,面色苍白或灰暗,目眶圈黑,或消渴引饮,小便淋沥,舌质红,苔白滑,脉弦紧或沉细而不鼓指者,以及小儿发育不良。

2.知柏地黄丸(又名知柏八味丸、滋阴地黄丸,《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240g,山药、山萸肉各120g,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各90g。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次9g,每日2~3次;饭前空腹淡盐汤送下。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盗汗,面红口干,虚烦失眠,腰背疫痛,下焦湿热等症。若治隐性血尿,可加白茅根、蒲黄炭;治慢性尿路感染,加金银花、连翘、车前子等。

3.杞菊地黄丸(《医级》)

“组成”上方六味地黄丸加枸杞120g,菊花90g。

“用法”以上为原方丸剂的比例剂量,炼蜜为丸。每次6~9克,日2~3次,淡盐汤送服。在l临床上常以适量汤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养肝明目。

“主治”适用于肝肾不足,头昏目眩,视力减退,目涩,羞明流泪等症;可用于高血压病属于阴虚阳亢者。

4.麦味地黄丸(又名八仙长寿丸,《医级》)

“组成”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各60g。

“用法”以上为原方丸剂的比例剂量,炼蜜为丸。每次6~9g,每日2~3次,淡盐汤送服。在临床上常以适量汤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滋肾润肺。

“主治”适用于肺肾阴虚,咳嗽气喘,食少痰多,或便溺数涩,足膝无力,形瘦盗汗,内热作渴,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等症。

5.都气丸(又名七味都气丸,《医宗己任编》)

“组成”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60g。

“用法”以上为原方丸剂的比例剂量,炼蜜为丸。每次6~9g,每日2~3次,淡盐汤送服。在临床上常作以适量汤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补肾纳气。

“主治”精虚气喘,呃逆等症。

6.归芍地黄丸(又名归芍六味丸,《汤头歌诀正续集》)

“组成”六味地黄丸加当归、芍药各90g。

“用法”以上为原方丸剂的比例剂量,炼蜜为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淡盐汤送服。在临床上常作以适量汤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补肾养肝。

“主治”适用于肝肾阴虚,头目昏眩,耳鸣,腰背疫痛,腿弱无力及月经不调等症。

7.耳聋左慈丸(又名柴磁地黄丸、耳鸣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组成”六味地黄丸加柴胡、煅磁石各30g。

“用法”以上为原方丸剂的比例剂量,炼蜜为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淡盐汤送服。在临床上常作以适量汤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滋阴潜阳。

“主治”适用于肾虚火升,见耳聋,耳鸣,眩晕等症。

8.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15g,怀山药、党参、枸杞子各12g,山萸肉、杜仲、当归各9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滋阴补肝,益气养血。

“主治”肝。肾阴虚,气血两亏。见腰痛腿软,体虚神倦,气短,头昏,头痛,耳鸣等症。

9.左归饮(《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18~30g,山药12克,枸杞子、茯苓、山萸肉各9g,炙甘草4.5g。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补肾养阴。

“主治”肾水不足,腰疫腿软,虚热往来,自汗盗汗,口燥舌干,或肝虚头晕,眼花耳鸣,舌光少苔,脉细数。或热病之后,阴液亏损,唇舌焦黑,大渴引饮等症。

10.左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240g,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龟板胶各120g,怀牛膝90g。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每日2~3次,温水或淡盐汤送服。也可适量作汤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

“主治”适用于年老早衰,或久病体弱,肝肾精血亏损。症见身体消瘦,腰腿竣软,眩晕眼花,耳鸣失聪,盗汗遗精,小便不禁,口干咽燥等。

11.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盐炒)、知母(盐炒)各120g,熟地黄、龟板(酥炙)各180g。

“用法”共研末,用蒸熟猪脊髓和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6~9g,每日 2~3次,空腹淡盐汤送服。也可适量改汤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症见骨蒸潮热,盗汗,腰疫脚软,火升面红,眩晕耳鸣,或见咳嗽咯血,或五心烦热,以及少寐多梦,遗精等。

12.虎潜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酒炒)240g,炙龟板120g,熟地黄、知母(酒炒)、白芍、陈皮各60g,锁阳45g,炙虎骨30g,干姜15g。(《医方集解》所载虎潜丸,较本方多当归、牛膝、羊肉3味,其作用较强)。

“用法”共研细末,酒湖为丸,小豆大。每服6~9g,日服2次,食前淡盐汤或温水送下。

“功效”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肝。肾阴虚,精血损乏。症见筋骨萎弱,腰膝疫软,腿足消瘦,步履无力,舌红少苔,脉细弱等。

13.河车大造丸(吴球方)

“组成”紫河车1具,熟地黄60g,生地黄、枸杞子各45g,杜仲30g,天门冬、当归、牛膝、五味子、肉苁蓉、锁阳、黄柏各20g。

“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次服1丸,日服2次,淡盐汤送下。

“功效”滋阴壮阳,大补真阴。

“主治”虚损劳伤,阴阳亏损,气血不足。症见咳嗽潮热,自汗盗汗,夜梦遗精,肌肉消瘦,及老年气血衰少,精神衰疲,腰腿软弱无力等。

14.一贯煎(《柳州医话》)

“组成”生地黄24~25g,枸杞子9~18g,北沙参、麦冬、当归各9g,川楝子4.5g。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养肝益胃,疏肝理气。

“主治”肝阴不足,胃液亏耗,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攻痛,胸腹膜胀,口干咽燥,或吞酸吐酸,舌红少津,脉细数。

15.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

“组成”菟丝子、枸杞子各250g,覆盆子125g,车前子60g,五味子30g。

“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9g,日服3次,温水或黄酒送服。亦可适量作汤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补肾益精。

“主治”肾阴不足,阴损及阳。症见遗精,阳痿早泻,小便后余沥不尽,男女久不生育,及气血两虚,须发早白等症。

16.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组成”生地黄15~30g,玄参、麦冬、贝母各9g,白芍、丹皮各6g,薄荷、甘草各3g。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养阴清肺。

“主治”阴虚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剥去,病变甚速,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呼吸有声,似喘非喘,以及咽喉肿痛等症。

17.玉泉丸(《仁斋直指方》)

“组成”生地黄、天花粉各30g,葛根、麦冬、五味子各15g,甘草3g,粳米6g。

“用法”水煎2次分服。亦可按比例加量研末(粳米须炒熟),炼蜜为丸,每丸9g,每次1丸,每日3次,温水送服。

“功效”滋阴润燥,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症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小便频数量多,或消谷善饥,或尿如脂膏,或尿甜,舌红脉洪数或细数。

18.特效三消汤(《验方新编》)

“组成”熟地黄、党参各12g,焦白术、茯苓、当归、麦冬各9g,黄苓、黄连、黄柏、知母、天花粉、炙甘草各6g。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滋阴清热,益气润燥。

“主治”中消证,阴热盛,阴液亏,燥热伤阴。

(五)补阳剂

1.肾气丸(《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24g,山药、山茱萸各12g,丹皮、茯苓、泽泻各9g,桂枝、附子各3g。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15丸,日再服。

“功效”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腰痛脚弱,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失禁,尺脉弱小,及痰饮,消渴,脚气,水肿,妇人转胞不得溺等症。

2.济生肾气丸(原名加味肾气丸,《济生方》)

“组成”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次1丸,每日2~3次,淡盐汤或温水送下。亦可适量作汤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温补肾阳,利尿消肿。

“主治”肾阳不足,水气不行,而见腰重足肿,小便不利,或有腹胀便溏,痰多作喘等。常用于慢性肾炎而有腰痛、水肿症状者。

3.十补丸(《济生方》)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各9g,山茱萸取内、山药挫。炒、牡丹皮去木各9g,鹿茸去毛,酒蒸3g,熟地黄洗酒燕9g,肉桂去皮,不见火3g,白茯苓去皮、泽泻各6g。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心盐酒、或盐汤服下。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

“主治”肾阳虚弱,精气不足证。症见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赢瘦,腰膝疼痛,足膝软弱,小便不利等症。

4.右归饮(《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18~45g,炒山药、枸杞子各12g,山茱萸、杜仲各9g,熟附子6~9g,肉桂3~6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2次分服。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见气怯神疲,腰痠腹痛,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

5.右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250g,山药、枸杞、菟丝子、杜仲、鹿角胶(炒珠)各120g,山萸肉、当归各90g,熟附子60~180g,肉桂60~120g。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次1丸,每日2次,淡盐汤或温水送下。亦可适量作汤剂,水煎2次分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温补肾阳,填充精血。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年老或久病而出现气怯神疲,畏寒肢冷,腰膝痠软,阳痿,滑精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