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炎夏,干旱肆虐,玉米等夏田作物受到严重的伏旱。
但当你来到国家立项的渭北旱原农业综合开发区,看到的却是:渠道流水潺潺,田野一片碧绿,一派丰收景象。何以有这样大的反差?当地农民说:“我们沾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光。”
一
位于渭河北岸的黄土高原区,曾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开发区之一,有过辉煌的农业文明史。随着历史的变迁,自然环境的改变,这里也成了农业欠发达地区。干旱缺水,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低,直接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本世纪90年代,当国家吹响农业综合开发的号角时,精明的宝鸡人已经在包括渭北旱原的广大区域中,实施了开发四大灌区、三个地带、两个体系的“432”农业开发工程。宝鸡的开发步履与国家选项不谋而合,一个争取国家立项,开发渭北旱原的思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头脑中形成。有科学、严密、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又经过多方努力争取,1990年5月经国家和省上批准,将宝鸡市的宝鸡、凤翔、陇县、千阳4县28个刊于《宝鸡日报》1994年11月1日。
乡镇、128个行政村、62.08万亩地列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区。
一期开发工程3年,总投资达4842万元。经国家开发办、农业部、水利部、林业部和省上领导、专家联合验收,被评为优秀开发工程之后,上述4县又继续列入国家二期开发区。从1993年到1995年,二期开发总投资5200万元,开发项目也由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拓展到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龙头企业。如此大规模、高起点、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综合开发给我市渭北旱原农业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
多年来,国家在农业上钱没少花,成效却不大。如今搞综合开发,就是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举的综合效应。
如何实现这综合效应呢?开发区的干部群众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全市开发区4年来始终坚持“四统一、四结合”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田渠林路改造相结合,水利配套和改造中低产田相结合,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开发与管护相结合。凤翔、千阳两县开发区,在项目实施上率先执行“农跟水走,林跟农走,农机农艺相配”的技术路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几个万亩方田内,农林水牧机项目齐头并进,多管齐下,立体开发,在省开发办召开的全省现场会上受到了省农业专家的高度赞扬。宝鸡、陇县两县开发区不甘示弱,按照每亩方田有渠道5米、树11棵、机械化作业程度80%、良种覆盖率100%的标准,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再次把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掀向了高潮,使开发区基本上达到了排灌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作物良种化、栽培科学化、土地园林化。
如今,位于古陇州千河两岸的开发区已是渠成网、树成行、田成方,一派地肥粮丰的景象,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干旱风雹等多种灾害下连续三年获得丰收。今年夏秋,当夏日持久的旱情使全市百万亩农作物枯萎时,宝鸡、凤翔旱原开发区田野里却是一片郁郁葱葱。当市委书记冯波等领导在凤翔开发区检查抗旱时,看到这一景象连声称赞:“还是农业综合开发威力大,应当锲而不舍地干下去!”
三
在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农林水牧机5业49个项目中,洒下了300多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和10多万群众的心血和汗水。过去在田间水利渠道衬砌上,大都是人工木板衬砌,费工费时,质量不高,一般5-6年渠道便会破裂。而在开发区2000公里的渠道衬砌中,全部采用了机械化“U”型衬砌新技术,可使渠道使用寿命达到15年左右,并且节约耕地1500亩,每年节水2000多万方。凤翔县郭店、虢王开发区,宝鸡县周原、慕仪等开发区聘请省市县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联合进行开发技术攻关,发展坑条田、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使农作物种植由一年一料发展为一年两料,复种指数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相当于扩大耕地面积3万多亩。水土流失严重的千阳县开发区,一改年年栽树不见林的状况,在农田林建设上全力推广低槽栽植新技术和“双轨四级”管护责任制,使林网成活率达到90%以上,形成拱卫全县的绿色生态屏障,成为全国全省的绿化建林先进县。
在农业综合开发科技进程中,成效最明显的莫过于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建设。4年多来,投资1200多万元,装备乡镇一级农技站、水管站、畜牧站、农机站、种子站97个,购置测试、分析、检验、计量、冷藏、植保、良种精选等仪器2570台(件),装配小麦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播种机等860台,极大地提高了开发区科技服务水平。近两年来,在小麦吸浆虫大面积重度发生时,全市开发区出动上千台机动植保机械联合防治,剿灭了虫害。特别是中小型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推广使用和耕、播、运、管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农民们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作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四
综合开发将各类农业技术有机地连接起来,为农业的高效优质打下基础。经过4年多的综合开发,不仅使开发区农业基础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效益也有了大幅度增长。农作物复种指数提高了30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土地25万亩;净增粮食6700万公斤、油料103万公斤;粮经比例由92:8调整到76:24,多种经营面积增加了20万亩,多经产值由开发前的1.25亿元提高到2.73亿元;
开发区由单一种粮到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业产值由2.79亿元增加到4.2亿元。尤其是粮油、奶畜、水产、果品、烤烟、蔬菜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的开发,使开发区农业初步走上了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的运行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