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处在于“疏”而不在“堵”,父母也可以从这种方法中得到启示。在教育孩子时太过专制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让孩子跟你“对着干”,但如果采取明智、开放的疏导策略,孩子就会愿意跟你愉快合作。
1.早恋面前做开明的父母
如果你家有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那么早恋可能就是你不得不关注的话题了。假如孩子真的早恋了,身为父母的你将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严堵吗?事实证明这是最无效的教育方法。应该看到青春期的孩子被异性吸引是极其正常的,家长应该用温和的态度对孩子进行疏导,帮孩子跨过青春期这个坎。
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真的早恋,通常会感到震惊和愤怒,认为孩子太不争气,道德品质太差。一有蛛丝马迹,必查个水落石出。不少父母方法欠妥,总把青春期的子女看作小孩子,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私拆子女信笺,查看日记,监听电话,动不动就要严加管教,看不顺眼就任意训斥、责骂,还不允许辩解,因为辩解就是“翅膀硬了”、“顶嘴”、“造反”、“那还得了”。一旦发现“证据”,更是大动干戈,拳脚相加,控制人身自由。这往往会激起孩子的愤慨和内心的抗议,容易让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与家人疏远,甚至故意和家长对着干。
小北今年读初一。有一次,妈妈在洗他的衣服时,发现口袋里有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以及几点在什么地方约会之类的话。妈妈一看,立即明白是有小女生向儿子示爱,由于怕影响孩子学习,急了,气得劈头盖脸地数落起儿子,然后又贬低那女孩。可小北非但一句也听不进,反而很坚决地示威:“我就是喜欢她,怎么样?”母子关系一度陷入僵持状态,妈妈十分苦恼。妈妈的这种严厉的处理方法就很不合适,这样做不但没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还产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双方恋爱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当发现孩子早恋时,父母不应硬堵,而是要疏导,比如用暗示或提醒之类的语言加以点拨,从早恋及其负面影响入手,培养孩子树立自尊自爱的道德情操。不要直接批评孩子的错误,而用打比方、举例子的办法提醒孩子。这对于自尊心较强,有一定上进心且善解人意的孩子来说,举例得当很可能会使之悬崖勒马。劝说孩子时语气要温和、委婉,以情动人。向孩子指出“爱”本身并无过错,但作为孩子应遵守校规校纪,别让早恋影响了自己的理想前途。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有一位17岁的高中男孩,与一个同班女孩相恋了,男孩的父亲与儿子进行了一次属于两个男人之间的朋友式的谈话——
父:儿子,你是不是觉得她是最好的女孩?
子:我觉得我认识的女孩里她最可爱也最善良。
父:爸爸相信你的眼光。但是,你才上高二,你认识的女孩有多少?
子……
父:记得你的理想吗?你说你要上大学,将来还要出国深造,想成为一名律师或金融家。你知道你将来会遇上多少好女孩?爸爸并不反对你现在谈女朋友,但是,爸爸最反感的是见异思迁。你17岁就有了女朋友,这女朋友是你到目前为止认识的最好的女孩,可是,你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到那时你该怎么办?
子:可是,现在让我离开她,我会很痛苦。
父:你初三时买的照相机呢?
子:前两天,妈妈给我买了个高级的,我觉得效果比原来那个好,就把那个扔箱子里了。
父:这就叫一山更比一山高。你如果把握好每一个属于你的机会,你以后的成就只能比今天大,你面对的世界只会比今天更宽阔,到时候你的选择只会比今天更好,更适合你。如果你与这女孩真有那份情缘,到时候让它开花结果多好。儿子,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不做些让自己后悔的事,但是,人生大事只有几件,后悔了,就遗憾终生。
子:爸爸,我懂了……
在父子轻松的交谈中,早恋的问题被解决了,这是对疏导计的一次成功运用。在交谈中,父亲没有随便指责孩子,而是从侧面点拨、开导。
开明的家长是不会用粗暴的态度指责或打骂孩子的,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只能使孩子逆反心理加重,把恋爱活动转入地下,越陷越深。有些孩子在向家长亮牌后,家长态度生硬,孩子无可奈何,出走、自杀,不能说家长没有责任。此时家长应心平气和,循循善诱,使孩子懂得早恋弊大于利,很难有结果。家长应引导孩子自己学会冷却这种狂热,把与异性交往控制在友情的范围之内。
另外,父母还要尊重早恋的孩子,倾听他内心深处的呼唤,理解他的烦恼,引导他脱出感情的漩涡,从而及时坚定地制止孩子的早恋行为。
[疏导计妙解]:粗暴的禁止和阻抑,会让早恋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越陷越深。因此家长应当运用疏导计,以理动之,以情感之,让孩子能理智地处理早恋问题。
2.耐心疏导化解孩子的逆反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往往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喜欢和家长对着干,“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而一些好孩子也变得不听话起来,让家长头疼不已。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该认识到,如果对孩子的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听之任之,很可能会使孩子形成病态人格,但如果对其粗暴制止或强行压制,就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将他们推向另一个极端。家长只有耐心疏导,才能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李楠今年14岁,从小就很聪明,也很听爸妈的话,可近来变化较大,凡事总爱与父母顶嘴,自作主张,有时还偏要同父母“对着干”。例如,小学毕业后,家长为李楠选择了就近的一所重点中学作为报考志愿,而李楠偏挑选了一所离家较远的中学。她不是喜欢路远,而是有意与家长闹别扭。李楠有鼻炎,家长配来滴鼻药水,她却有意把瓶摔了;家长问考试成绩,她故意说不及格;家长平时工作忙,找机会想跟李楠聊聊,她却把家长拒之门外……家长十分焦急,不明白李楠为什么突然这么不听话,家长不知该如何是好。
生活中,很多父母抱怨,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烦恼就越来越多了,总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父母的话,越难管教,“半大小子,气死老子”。为了纠正孩子的逆反,家长们想尽了办法,最初是忍让,然后是哄劝,接着就是打骂,等这些办法都没用时,一些家长就灰心、放弃了。
陆伟是个15岁的孩子,是家中的独生子,是父母头痛的根源。据妈妈说陆伟在上中学以前原本是个不错的孩子,学习不错,是体育委员,老师还说陆伟脑瓜灵,是大学的苗子。可现在——现在整个儿就是一个小混混儿:头发染得五颜六色,抽烟,逃课,甚至还交了一个女朋友,父母痛心极了,就算是青春叛逆期吧,可自己也没少管孩子,怎么越管倒越糟了?后来陆伟的妈妈带着陆伟去看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陆伟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上中学后,我就觉得很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偏偏爸妈还把我管的更严了,处处限制我,我又不是小孩了,有些事情我讨厌他们管我。可他们却骂我学坏了,不让我交女朋友,不让我和不三不四的人来往,让我好好学习……我才不听他们的呢!他们让我怎么干,我偏反着来。”说到这里,陆伟甚至得意地笑了笑,“好了,现在我变成坏孩子了,让他们再管我,再骂我!”
美国20世纪60年代嬉皮运动的口号之一是:“如果吃药违法,我们早就吃了。”这句口号反映出了逆反期孩子的一种典型心态:和一切正统的东西对着干!而这一时期的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粗暴的压制,他们甚至会为了反抗父母的压制,故意走上邪路,就像上个故事中的陆伟一样。
那么怎么办呢?教育学家认为,与其“堵”,不如“疏”,只有运用疏导计才能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总是伴随着一定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先要“疏流”,然后才能“改道”。首先,主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或改善原有的不和谐关系,以赢得孩子的信任。真诚、尊重是与孩子交谈和沟通的前提。其次,学会倾听,用同理心去考虑孩子面对的问题。这个时候并不需要对孩子的情绪进行逻辑分析,也不需要侃侃而谈教育大道理。鼓励和引导孩子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改变认知偏差的前提。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感受,不仅有利于孩子敞开心扉,缓解情绪压力,而且有利于尽快找到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源”。
下面就是运用疏导计时几个关键的方法和技巧:
(1)平和地探讨,切忌粗暴
当父母面对反抗、叛逆的孩子时,方式应该是循序渐进,目标应该是:竭尽所能地使用更为温暖、平和,以及尊重的态度与孩子相处;以自己的弹性去应对孩子的缺乏弹性。
(2)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中,家长不仅要认真地听,而且要会听。认真地听是指抛开教导模式,把主动权让给孩子,引导孩子自己说。会听是指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冷静地思考,把握问题的症结。
(3)现身说法拉近距离
家长可以在孩子跟前承认自己也曾有过偏执、怨恨或古怪的言行,有意识地自我表露,这样可以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当孩子觉得自己不能被人理解时,家长可以适当地透露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体验。这样有助于有逆反心理的孩子解除心理防线,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放下架子,平等沟通
许多时候,父母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
许多父母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听父母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父母应该放下架子,耐心听一听孩子的想法,从感情上、从具体事件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疏导计妙解]:对孩子的逆反,既不可过度压抑,又不可放任不管,只有抓住孩子逆反的根源,耐心疏导,循循善诱,才能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
3.把孩子从虚妄的网络世界带回来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是孩子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但它也是一个陷阱,特别是社会认知不足,自我防护、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孩子,往往会受到其负面影响。现在青少年上网成瘾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家长甚至谈“网”色变。那么怎样才能把孩子从网络世界带回来呢?
“网络成瘾症”近两年迅速蔓延,据美国纽约一位神经科医师提出的定义,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使用网络而在幸福感上有所欠缺”的一种网络综合症。孩子一旦患上这一症状,就会难以自拔,初时只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而后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紧张焦虑,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专家认为,网络成瘾与烟瘾、酒瘾、毒瘾有着相似的症状,一旦瘾发便难以忍受。正因为网瘾对孩子危害太大,家长们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地围堵,限制孩子上网,或者对上网成瘾的孩子粗暴打骂。然而专家告诉我们,这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或者更愿意在网络世界里逃避现实中的打骂,或者被激起逆反心理:“偏上网给你看!”
吴贝上网已经有好几年了,他喜欢在网上交朋友。他的QQ上,已经有了几百个人。寒暑假或周末时,每天爸爸妈妈一去上班,他就来到网吧里,一天到晚地泡在里面,聊天和打游戏,甚至有时他会逃学泡进网吧里。他在网上的人缘非常好,很多的朋友都是同龄人,称赞他聪明、够义气。而且因为打字快,他能同时跟好几个人聊天。他在联网打网络游戏时也是一名常胜将军,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伙伴们都对他赞叹不已。在网上,在朋友和他自己的眼中,他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角色。每次一进入网吧,他就交心从成为孩子的网友开始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傲视天下的英雄般的人物。然而,常常在玩得正起劲的时候,忽然爸爸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拧着他的耳朵把他从网吧里面拎出来。被拎回家后,吴贝面对怒气冲冲的爸爸妈妈,面对桌上摊着的不及格的考试卷,忽然泄了气,觉得自己一下子从天堂被踹到了地狱,从一个被人崇拜的英雄,变成了现实世界里面的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吴贝一边挨骂,一边想:“还是在网上那个世界比较爽一些。”
生活中有很多吴贝这样的孩子,他们在网络上找到了虚幻的满足,现实中,父母越训斥他,越不准他上网,他就越要往网络世界跑。渐渐地,“你不让在家上,我就去网吧;你晚上把门锁起来不让出去,我就白天不上课”。父母们可能觉得责骂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们的孩子却不那么想,他们会认为父母太粗暴、太专制。因此,对于上网成瘾的孩子,父母只能运用疏导计,通过沟通、交流,使孩子转变态度,戒除网瘾。
那么父母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1)教育有网瘾的孩子时,首先要让他认同你、不反感你在劝导孩子时要让他感觉到,你们是平等交流的,而不是来训斥他的。
一位家长看到15岁的儿子又坐在电脑前玩游戏,于是主动坐到孩子身边:“玩什么呢,儿子?”孩子犹豫地看了看爸爸,“游戏!”“是吗?怎么玩的?”爸爸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儿子放松了,“对呀,爸爸可好玩了!你看,这个是‘炸弹’,这个是‘飞机’,我一按这个就……”最后儿子得意洋洋地告诉爸爸,自己已经晋级为将军了。爸爸赶快接过话茬,“对呀!爸爸知道你的理想就是当‘将军’,不过爸爸不但希望你在游戏里当将军,也希望你在现实里能当上将军。”儿子疑惑地看着爸爸:“那我该怎么做啊?”“考军校啊!好好锻炼身体,好好学习。”儿子似懂非懂地听着,没有再说话。第二天爸爸下班时,意外地看见儿子正坐在桌前,认认真真地写作业,爸爸笑了。
这位家长,既没有打骂孩子,也没有向孩子说教,只不过和儿子以轻松的态度交流了一下,让孩子自己思考问题,结果儿子就转变了态度,主动学习起来。
(2)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
很多家长对青少年喜爱的网络游戏深恶痛绝,一旦孩子着迷后,就将责任归结于网吧的存在,而忽视了自己与孩子的沟通。网络游戏能在虚拟世界中给孩子极大的满足感,沉溺其间不能自拔的孩子大多性格较内向,交际能力较差。做父母的要从自身找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孩子。父母应该和孩子通过互动方式加强交流和沟通,先从改善关系开始,让孩子能听得进家长的话,进而觉得有道理,到逐渐主动努力约束自己。
(3)丰富孩子生活,转移孩子注意力
专家发现一些孩子之所以痴迷网络,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太单调,缺少新鲜的刺激,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开展野外活动、社会交际活动。孩子上网前可以用他们能够接受的形式控制其上网的时间。另外转移孩子对网络的兴趣,发展孩子的其他爱好,是帮孩子戒断“网瘾”的最好办法。比如培养孩子在英语、绘画、体育、下棋等方面的兴趣,要孩子觉得网络只是学习的辅助工具。
(4)与时俱进,与孩子一起上网
青少年大多对“新鲜事物”缺乏判断力,容易沉溺。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上网频繁,就采取限制时间、限制金钱等方式进行控制,但往往适得其反。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一日千里,互联网更是一股不可逆转和抗拒的时代潮流。而教育学家指出,处在这样一个知识、技术、观念、思想都剧烈变动时期的父母,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因噎废食”,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鼓起勇气和孩子一起学习电脑、一起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接受适应现代社会新的价值观念。
[疏导计妙解]:医治网瘾,堵不如疏,卡不如导。把道理讲清楚,把时间控制好,把内容限制好,是完全可以把孩子从网络世界带回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