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大学·中庸(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11143200000017

第17章 《中庸》的理学

子思“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子思把孔门传授心法用笔记下,以授孟子,这就是《中庸》一书。

子思在《中庸》里言天命性道,说理至精,论道至微,为一大理学书。他的理想,确是前后一贯,与师曾子所传孔子一贯之道亦合,直接承继并系统阐述发挥孔子之道。现就其要点分述如下:

1.天命性道。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并未明说过天命性道。虽《易经》中的十翼,相传为孔子所作,但十翼所说的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都是人生寻常所容易见到的,并非后世纬术数之学可比。只有《中庸》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与《老子》中讲的“圣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相合。老子未曾谈到教,就是只讲自然,没有讲人为,这就有区别。

《中庸》又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就是说明“率性之谓道”。道如果可离,怎能叫做率性。又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可见道就是“中”。“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可见道就是“和”。朱熹注说:“中为道之体,和为道之用”。确乎不差。又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不肖,能知能行,及其至也,虽圣人有所不知不能。”这能知能行,就是率性。圣人不知不能,就是天命。

《中庸》中又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和恕都是人性所固有,所以叫做“道不远人”。又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这登高行远,就是察乎天地,就是圣人不知不能,就是天命。自迩自卑,就是造端乎夫妇,就是能知能行,就是率性。由此可见,《中庸》所说的天命性道,是一贯的。

2.“中和”与“中庸”。《论语》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曰:“过犹不及。”这就是孔子主张“中庸”的论说。后子思作《中庸》,将中庸二字作依据,继承发挥,系统成书。不过他未说中庸以前,为便于学者理解,先说中和作为过渡,因中和与中庸关系密切。《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注曰:“中为道之体,和为道之用。”再看庄子《齐物论》说:“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由上可知“和”为用,“庸”也为用。那么可说“中和”就是“中庸”。

《中庸》里载有孔子直接论述中庸的语录多达八次。由此看来,子思的《中庸》就是孔门的心法,就是做人的道德。

现将子思的《中庸》与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伦理学》作一比较,供读者参考。

亚里斯多德说:中庸之德,就是不过多,也不过少,不趋于两极端的。他的分类如下:

以上九条是比子思晚一个世纪的亚里斯多德的观点。

3.关于“诚”。唐代韩愈说:“子思之学盖出曾子。”的确,曾子作《大学》说诚意,子思作《中庸》也说诚。不过,《大学》说诚,只说人道,而《中庸》说诚,人道以外还兼说天道。有的是解释人生道德,有的是解释宇宙本体。因子思作《中庸》开宗明义就讲天命性道。所以说到诚字,也是从天道、人道两方面而立言的,这就是和《大学》不同的地方。

现在把关于诚字的话举例如下:第二十章里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再有:“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还有“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等多次阐发。

子思就天道人道而说“诚”,就是宋儒理气二元论的开端。因为子思说“诚”名为一元,而实仍为二元,所以有此结果。

理学,亦称道学。宋明朝代儒家哲学思想。汉朝儒家(主要是古文经学派)治经侧重名物训诂,宋朝儒家则多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有此称。

导语

宋朝以前,《中庸》、《大学》都是《礼记》中之一篇,虽然也有专篇刊行,尊信而表彰之者,然而还未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据《汉书·艺文志》云:为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问答,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孟子》则列入子部。

自从朱熹承继程颢、程颐之学说,辑为定本,始于宋朝淳熙年间,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正式称为“四书”,或称“四子书”,乃始著闻于天下。

《中庸》一书,是孔之子孙子思根据孔子的语录,继承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系统阐发篇章,从而辑成书的。真不愧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

《中庸》一书,阐明诚与中之全体大用,为孔子之最大发明,也为儒教之核心。前者为诚意,后者为正心,二者共为修身之前提。身修则德备,德备则用宏,用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步步扩展而见其效著。

因此,《大学》好比建筑房屋之蓝图及其施工程序,《中庸》好比房屋基础工程之奠定与说明,《论语》与《孟子》两书则好比建筑此房屋之优良材料,材料特优但分散堆积一地,未经整理、归类及使用,而还待有曾参、孔伋这样的优秀工程师,努力策划以达成一美丽之房屋也。

以上以建屋比撰书,现再以建屋喻树人。则此种优良材料,可用以建筑一伟大而华贵之宫殿——圣人,也可以达成一高大舒适之房屋——君子,也可用以达成寻常之住宅——善人,如何抉择,则在乎人之自取耳。

当然,我们攻读《中庸》之时,对作者子思的思想体系要有所认识,本着批判地继承的原则,学以致用。子思的思想核心是“中庸”。他认为儒家的道德观念中的“诚”是世界的本原,“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他提出了“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一主观主义的“中庸”观点,与晚一个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伦理学》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诚然,《中庸》里某些正确的东西,我们也不妨有选择地加以吸收。例如《中庸》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与“过犹不及”的观点,对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的。

朱熹除对《中庸》作了注解,还分章写了简短的提示。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我们将这些提示一并译出。本书也吸取古今学者的某些成果,对《中庸》作了详注和解说,并加了篇题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