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大学·中庸(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11143200000016

第16章 《中庸》的作者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庸》和《大学》都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孔门中子思就有二人,一个是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见《史记·仲尼弟子传》。另一个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古今学者都认为是后一个子思,因前一个原宪无绩可述。

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鲁缪公的老师,后代尊为“述圣”。是战国初年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子思小时候就很有志向。有一天,孔子独自长叹,子思就问孔子,是担心子孙不能承继祖业而有辱祖先呢,还是羡慕尧舜之道而恨自己不能像他们那样呢?孔子说:“你小孩子哪里知道我的志向。”子思回答说:“我经常听您说,做父亲的劈柴,儿子不能担负,这就叫不肖。我每想到这里就很害怕,而不敢懈怠。”孔子听后,高兴地说:“你能说出这样的话,我就不再忧愁了,祖业不废,大概可以昌盛了。”

子思虽是孔子的孙子,但并没有正式入门、亲受孔子的教诲。孔子大子思68岁,在子思儿童时期孔子就去世了。他跟孔子的弟子曾参学习,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他继承并阐发了孔子的中庸之道,著成《中庸》一书,收在《礼记》中。有人说同书中的《表记》、《坊记》等也是子思的著作,至于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子思》二十三篇,早已亡佚了。

子思是儒家的一位大家。他前承孔子,后传孟子。子思是儒家里承前启后的人物,他不仅在学业上著有《中庸》,而且他的思想通过他的门人传给了孟子,孟子继承并有所发展,成为儒家的“思孟学派”。

子思的著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子思也受到封建社会皇帝的尊崇,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被封为“沂水侯”,从祀孔庙;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二月,被加封为“沂国公”,升为“四配”,和颜回、曾参、孟轲同列,位在孟子之上;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被加封为“沂国述圣公”;明朝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改称“述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