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坏习惯 坏成绩
11141300000062

第62章 孩子懒于动笔的坏习惯

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性。墨水瓶虽小,却像大海一样富有,孕育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宝藏;墨水瓶虽小,却对谁都一视同仁,只要你愿意向它汲取,它就会给你智慧和力量。

毛泽东同志非常爱读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毛泽东同志读书是很讲究方法的。他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很多批语。他读过的书上,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皆是。

我们也不妨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俄国文学家果戈理被称做“笔记迷”。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常常带着铅笔和纸张。”有一次,他邀请朋友上饭馆吃饭,看到一张菜单,他很感兴趣,拿出笔和纸便抄了起来,以至忘了招呼朋友。朋友不高兴地问他:“你是请我来吃饭的,还是陪你抄菜单的?”果戈理赶忙道歉,这才消了朋友的怨气。他抄这些菜单有什么用呢?后来在他的一篇小说里便出现了这张菜单,使小说里的乡土气息被衬托得更加浓厚了。托尔斯泰也曾说过:“身边要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说话时碰到一切美妙的东西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这些大文学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学习必须勤于动笔。徐特立老人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多做读书笔记,有利于积累有用的资料,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有利于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所以,让孩子从学生时代起,就学会做札记的方法,培养做札记的习惯,一定会终生受益。

课堂笔记,功不可没。做课堂笔记是课堂学习的好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课后复习巩固打好基础;做课堂笔记还能够帮助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听好课。许多中学生不会做课堂笔记,往往将老师讲的,黑板上写的、画的,一股脑儿地记下来,把课堂笔记变成了课堂记录。

课堂笔记到底该如何做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位高考状元对做笔记的具体经验。他把自己的笔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用的学科笔记,语文一本,数学一本……便于使用;第二类是各种便笺和纸条,把它们或贴或夹在课本和笔记中,辅助学习;第三类是在课本上直接做圈点、眉批、旁批、尾批,简洁明了。

应该注意的是,上课应以听为主,辅以笔记,不能以笔记代替听课或影响听课;课堂笔记随堂记录,课后应及时补充、整理,以便以后复习,并培养整理笔记的习惯。

重视日记的作用。魏荣爵是我国著名的声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在中学时,特别爱写日记。他认为,写日记既记事,也写感想,长年累月,集腋成裘,过些时日再翻阅,不仅对往事是个重温,并且有益于未来,是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训练。

有的同学会说:“不就是写日记吗,谁不会呀?”但是,日记得每天都得写,贵在坚持,一天不记就不叫日记。每天写,并非每天写上长长的一篇不可。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书写的片断,写三两句也可以,当长即长,能短则短,要有感而发,写出真情实感。记日记是练笔的好办法,不写日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入大海矣”。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选准目标,防止盲目摘抄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随意地摘抄,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帮助,还会使他们劳而无功,影响他们的前途。家长应该指引孩子,哪些书可读,哪些书可抄,不要做无用功。

2.充分地运用自己的笔记

记而不看一阵风,记而不用一场空。读书札记、课堂笔记做了一箩筐,但却不加以运用,只能变成一个“笔记篓子”。

3.把写日记坚持到底

日记好记,但难在坚持,把日记变成月记,就收不到理想的效果了。为了使日记多样化,指导孩子不妨在日记本上开出这样一些栏目:如“人物素描”,专写同学、老师、亲人等熟悉的人物;“风景线”,专门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人生偶得”,写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和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