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坏习惯 坏成绩
11141300000049

第49章 孩子猜题押题的坏习惯

猜题押题的坏习惯有许多的弊端,在考试中遇到的一些偶然、巧合的现象不能作为法宝使用,否则就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有一些同学有这样的思想倾向:学习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从复习的那一天起,他们就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找出考试的脉胳和方向上来了。上复习课时,他们总是很注意老师强调的重点,预测出老师出题的倾向,甚至会到老师那里去打探消息、摸底,希望从中找出一些题目的线索来,以便可以猜题押题。

这种学习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喜欢猜题押题的同学往往容易造成情绪上的紧张和焦虑,就像赌博一样,若猜中了就高兴得忘乎所以,甚至考后还会津津乐道;若猜不中就会手足无措,心绪烦躁,甚至会连原来会的一些内容也想不起来。这样考出来的成绩,即使是好成绩也不代表其实际水平。所以,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谓的焦虑和紧张上,把希望寄托于侥幸上,不如静下心来抓紧时间复习为好。总之,不去做系统复习,只一味针对所猜的题来“开小灶”,很容易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

笔者就这一现象,曾经采访过一些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的学子,他们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王建华同学认为,考试其实是围绕着知识体系来出题的。作为检测和选拔的工具,考试必须体现知识和能力的水平,因此与其被考试牵着鼻子走,天天猜题押题,还不如把心思花在系统的学习上。押题猜题的风险很大,还很耗费时间,而且得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很难存入长时记忆系统,也不容易提取和扩展,更谈不上在将来能派上用场。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鲁小杰也认为,押题猜题的做法不可取。他说高考出题确实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谁又能担保某年就一定会考某道题?真正对应考有帮助的做法,应是从中摸索具有普遍规律的答题思路和技巧,即形成一种思维,如数学思维、历史思维、政治思维等,以不变应万变。

王建华和鲁小杰同学说得十分中肯。的确,由于有考试这个中介物,猜题与知识水平就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来猜题,那纯粹是赌运气。所以在没有打好知识基础前,猜题的回报率是很低的。把猜题的时间和心思拿来看书,先把书上的东西吃透,真正学到知识,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1999年,教育部为了实施高招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决定向社会征集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同时征集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等单科能力试题。这样的集百家之长的思路,让那些“猜题冠军”、“猜题能手”们很是挠头。

2002年国家司法考试试题的命题也采取了改革措施,第四张试卷改为案例分析和法律文书制作题,这样可以发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各自特长。作为客观题题型,选择题的主要优点是评分客观、准确、迅速,试题容量大,覆盖面广,分值小,可降低考查中偶然性的影响,防止猜题押题的投机行为,从而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由以上的事实证明,国家现在已经十分重视考试制度的改革,试题体现出新的特点——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专家认为,不管多么复杂的问题,只要不是第一次遇到,或已经过强化训练,那就只能测出“操练”能力,即记忆和熟练能力;相反,即使是较为简单的问题,只要是第一次遇到,也能考查出理解和应用能力。从根本上讲,这些都真正避免了死记硬背、猜题押题、临时突击的现象。

“应试教育”面向少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由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猜题押题,使学生处于极端的被动地位,转向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年老的,他教了几十年书;另一位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老的那位从不在课堂上阐述读书是为了什么,偶尔他会说一下:“学习要先学会如何运用思维!”可见他对学习的目的还是明确的——锻炼思维!而年轻的那位总是传授着如何应付考试之类的问题。可见有些现代的教师却歪曲了教学的真正意义!

现在“猜题”的说法很流行,这其实是对教学真正意义的一种侮辱!这就像在考试前发下试卷答案让我们背那样无知。

记得金庸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说过:“50年后,中国一定会成为全世界第一的国家!”他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如果中国的学生只会猜题押题对付考试的话,50年的时间确实太过乐观了。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讲述狗熊掰玉米棒子的故事时,可以说狗熊真笨,见异思迁;也可以说狗熊不满足于现状,总是有新的追求,有新的目标,这种进取精神十分可贵。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是孩子思想中的火花,应该好好鼓励。将孩子引向真正的学习之中,而不是仅仅为考试而学习。

2.不要在考试时给孩子施加压力

在考试时,孩子已经是很紧张了,家长如果再施加压力,他就会觉得考试没有一点意思,只是一种负担,就会逐渐对考试失去信心,采取游戏的态度应对考试——赌一把的心理,就会导致猜题押题现象的出现。

3.正确地指导孩子写作文

有许多猜题押题的现象常出现在作文的写作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厌倦写作文,原因就是大搞“应试”作文,大量猜题,机械式教授方法,人为拔高要求,扼杀了大多数学生的创作热情,致使学生不愿写作文,畏惧写作文。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学习写作,写出真情实感,让写作文成为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