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坏习惯 坏成绩
11141300000024

第24章 孩子自卑的坏习惯

人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是如果父母对儿女的期望过高,给孩子的压力过大,那么,孩子就会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再也无法前进,甚至会渐渐失去自信,滑入自卑的深渊。

期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成为成功之人,是当今大多数家长的心愿。为此,父母可谓不辞辛苦,呕心沥血。但在父母们一心为孩子好的辛劳中,经常忘记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以至于劳而无功,不但使孩子的童年充满了痛苦的回忆,还给亲子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有的父母平时容易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看人家,可比你强多了”,或是“我们家怎么有你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孩子”之类的话。父母说这些话往往是一时冲动,但孩子却容易把它们当真,在多次讲了这类话以后,就会对孩子起到强烈的暗示作用。对孩子而言,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父母的一句话,就可能使孩子完全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洋洋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里的教授。洋洋是独生女,因此爸爸妈妈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希望他们的女儿和他们一样有知识,甚至超过他们。于是从洋洋很小的时候起,爸爸妈妈就给她制定了发展计划。当洋洋刚会咿呀学语时,父母就教她念英文。等洋洋长到三四岁时,她每天的时间就被父母安排得满满的。如早晨起床要练声,上午学知识,下午学跳舞,晚上练琴。洋洋的爸妈希望洋洋成为一个全才,所以对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洋洋起初的表现很出色,不论在幼儿园里还是后来的学校里,她都是一个活跃分子,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在德智体等方面,她都不会落于人后,但这样仍不能让她的父母满意,因为父母给洋洋定的标准是“永争”第一。每当洋洋拿着自己还认为满意的成绩单高高兴兴地回家时,得到的总是父母的训斥:“这道题怎么能错呢?这么简单,真是笨呀!”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洋洋伤心地低下了头。上小学一年级时,洋洋参加了全市的歌咏比赛,拿了二等奖。下台之后,她欣喜地向爸爸妈妈跑去,没想到面对的却是爸妈冰冷的面孔:“你看人家获一等奖的那个小朋友,嗓子多甜美,表情多自然,可比你强多了。你呀,真让我们失望。”可怜的小洋洋,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小洋洋慢慢地变了。这几年来,小洋洋仿佛换了一个人,原先她是一个特别开朗、调皮、聪明可爱的孩子,而现在她总是一个人独处,很害羞、胆怯,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就是老师把她叫起来,回答也是含含糊糊、犹犹豫豫,总是说我不行、我不知道,再也看不到小洋洋那充满自信、活泼可爱的样子了。

自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自卑的人,往往不切实际地低估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卑的人,由于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都过低,因此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但又感到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丧失了实现自我的信心。她总是以别人为参照物罗列理由来说明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自卑会使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丧失前进的动力,进而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如何纠正孩子的自卑心理?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家长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家长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渐渐树立起自信心。

2.关心孩子的困难和挫折,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失败

孩子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失败和挫折,由于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对自己的评价还不客观全面,在困难面前就容易产生自卑。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给孩子以指导,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3.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

我们常常会发现当好多孩子在一起交谈时,有的孩子讲得津津有味,绘声绘色,有的孩子却只在一旁听着,一言不发。孩子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有的孩子见多识广,有的孩子见识短浅,相比之下,那些知道的很少的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感。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为此,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多读书,多接触新事物,广交朋友,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知识、有能力,从而消除自卑心理。

4.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十分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做错事,自己就很内疚。如果家长再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拳脚相加,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破罐子破摔”,越来越差。这时家长应关心、体谅孩子,对他说“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这样,孩子会排解消极情绪,越来越自信。自卑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克服它也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应该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在家长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孩子一定会渐渐克服自卑感,建立自信,更加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