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会撒谎
11132700000017

第17章 我脑子一片空白——胆怯

杨华是刚毕业的中文系的大学生,她的工作是在一家私立高中教语文课。开学后不久,在所有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做李萌的同学吸引了杨华的注意。因为他的语文成绩是全班最差的,可是他上课学习却是很用心。他把每一堂课的语文笔记都写得工工整整。

一天,杨华给学生讲的是屈原的《离骚》。由于这篇课文涉及到许多生词和意象,这篇课文是比较难懂的。可是由于它是经典名着,杨华要求同学们下课后必须抓紧时间背会,第二天要检查,如果没有背会的同学就要受到处罚。于是全班的同学在这种强压下不得不重视这篇课文。他们会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抓紧背诵这篇名著。

等到老师抽查的时候,全班同学鸦雀无声。最终老师让李萌背诵。李萌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背得滚瓜烂熟,可是他一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背诵,心情很是紧张,一下子觉得脑袋一片空白,他只好谎称自己没有准备好,为自己开脱。杨华原本以为李萌已经准备得很充分,因为他是一个很上进的孩子。可是没想到他却出乎她的意料,没能背下来。

课后杨华找到了李萌,问他今天为什么没能背下来。是真的没有背会吗?李萌如实把自己的真相告诉老师,原来是胆怯拖了他的后腿,让他在大庭广众下感到很紧张,哑口无言。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独苗,由于他们一般不与外人接触,他们会在与陌生人相处的时候,表现为孤独、退缩、胆小、害怕。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性格比较安静,有点内向。到了幼儿园,他们会沉默寡言、不善言辞。有的还会对幼儿园十分反感,不愿意去,因为他去了之后没有玩伴。所以他宁愿自己一个人在家中与布娃娃为伴。等到家中来了客人的时候孩子会躲在自己的房间,不愿意出来。不过到了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他们便会和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高高兴兴地谈笑与玩耍。

胆怯是孩子之中常见的心理反应,即使在成人中也常有发生,只不过成人善于掩饰,别人也就不会发现。专家认为胆怯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逐渐形成的,它能够促使人类警醒,而重新审视某种问题或现象,是人类本能的一种防御反应,目的是为了保护自我。

孩子胆怯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孩子适应能力差。由于平时他接触的人只有家人,很少去一些公共场合。所以来到一个新环境,他会感到陌生、有点拘谨,不愿意和人接触。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们便会逐渐变得活跃起来,开始和周围的小孩玩耍。所以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多带孩子去外面,多和人接触,锻炼孩子的胆量。

另一方面是父母不当的后天教育方式。很多父母经常会把自己的孩子关在家中让其独自玩耍,不让他有和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过于娇气,不愿意和外人接触,显得有点孤高自傲。这类孩子往往也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胆怯的孩子不论在幼儿园或者学校,还是在其他场合,极其容易被冷遇或者歧视。这会让孩子感到十分自卑,不敢抬头大声说话。家长应鼓励孩子告诉他没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关爱。相信孩子一定会从这鼓励中感受到关爱和信任,逐渐消除自卑。平时家长还应耐心地听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表达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切记不要说一些损伤孩子自尊的话。

有的父母一谈及孩子胆怯时总是忧心忡忡,一筹莫展。他们会担心孩子的将来,认为孩子会因不敢大声说话而被社会淘汰,难以有立足之地。他们会怀疑孩子过于软弱会招致别人的欺辱,将来不会很好地保护自己。父母的顾虑有一定的道理,完全可以理解,但有时父母会过于消极,有失偏颇。因为有的孩子在家中表现得很文静,并不能代表他性格腼腆,那是因为他回到家中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可以聊的话题。一旦到了同伴中间,他便会和同伴聊得十分投机。

因此孩子声低并不一定意味他们胆怯自卑。有的孩子看似平常声音很高,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便会十分紧张,选择退缩。只要没有过多的不正常的表现,比如拒绝和别人讲话、把自己独自关在屋中等。那家长就没必要过于担忧。

如果孩子在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上总是选择退缩,不愿主动去尝试,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那么家长就要引起重视,孩子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胆怯。不过家长注意的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给孩子贴上胆怯的“标签”,更不可以大声指责、嘲笑孩子。因为孩子自己心中已经面临困惑,十分苦恼,父母的不当行为只会雪上加霜。

为了让孩子走出胆怯的心理阴影,家长要在平时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的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小,不愿意让孩子自己亲自动手。可是正是这种溺爱造成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为了让孩子丢掉依赖父母的“心理拐杖”,就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一定能够做好,让孩子学会独立“行走”。

另外,家长要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孩子外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鼓励孩子和附近的小伙伴交往。在交往时,有的孩子会出现退缩行为,这时父母更应该多带他们外出,逐步适应各种环境,早日克服孤独感。当孩子能够融入一个新的环境,在社交中会尽快和周围的伙伴熟悉起来,父母要及时予以奖励和强化。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和多次社交实践的调整,孩子一定会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刘慧从小很胆小,见到陌生人都要躲到自己的屋中,不愿意出来。这让她的父母很担心:孩子如此胆小,将来如何适应社会?为了锻炼刘慧的胆量,他的父母时常带着她去外游玩,让她有更多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有机会的话,父母还鼓励她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和别人聊天。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刘慧的性格在悄然之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畏惧不相识的人,她的性格开始变得开朗,这让她的父母很欣慰。他们的孩子终于告别了胆怯,变得积极乐观了。

消除孩子的胆怯,更重要的是家长的鼓励。只要孩子平时稍有进步,就应有热情和真诚的鼓励。不管进步是大是小,只要反复鼓励孩子,让他感到自己被认可、被接受,他自然而然就会建立自信,大声讲话,尽快消除讲话时的紧张感。另外老师也应该和孩子多一点交流,给予孩子必要的关怀,多鼓励孩子。

家长还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自己的孩子多与同龄人接触,一起玩耍。现在城市的孩子都是住在楼房中,很少有机会去和邻居接触。不过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到居住的小区的活动场所,那里有很多的孩子。在那里,孩子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同伴,一起尽情地玩耍,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当平时胆怯的孩子见到自己的同龄人后,他会融入那种欢快的氛围,展露自己天真的个性,他会嬉笑玩乐,无所顾忌。遇到节假日,孩子还可以邀请自己的同学来到自己的家中,或者一起相约到附近的公园游玩。让孩子多去外面,多和别人打交道,他就会逐渐克服心中的胆怯,消除和人接触时害怕的阴影。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可以让孩子告别胆怯。如果家长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强调学习的重要,不让孩子和外界接触,只会让孩子很少有机会和别人打交道,他不会懂得与人沟通的技巧,也不会有担负责任的想法。当孩子有朝一日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的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克服心中的胆怯,大胆地和外人讲话。

细心的家长一定会发现,当自己的孩子在和别的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如果他遇上了一位比他年龄小的孩子,他就会像一位小大人,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照顾对方。这时的他早已忘记胆怯,因为他觉得自己身上有保护、照顾对方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