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46

第46章 七 凡事都留有一定余地

曾国藩认为,为官处世应该给人留有一定余地,这样才能不失之于刚硬,留下回转自如的空间,一旦做错了事也有补救的机会。给人留有一定的余地,也就是耍给人面子,你给别人一分面子,别人就会给你两分面子;你伤别人一分面子,别人必损你十分面子。给人留有一定的余地,就表示做事不能太绝,不能随便得罪人,尤其是在官场要想长久不败,就要谨记"不得罪巨室"的原则。

曾国藩认为,人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关系,诸如朋友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处理得好就会使人到处受欢迎,处理得不好就可能到处遭人痛恨。处理这些关系时应该奉行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凡事给对方留有余地,既不让自己违反大的原则,也不完全拒绝对方的要求。比如说,曾国藩常在家中劝父教弟,不要干预地方的事。可是有些时候,他的一些亲朋好友难免会因一些万难之事有求于他,其中不乏一些实有冤屈之事。不管,于情于理不忍:要管,又恐落下干预地方公务或以势凌人之嫌。这时,曾国藩只好对来求者做出那种"道似无情却有情"、"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曲意相助之举,给别人留下充分回旋的余地。下面这则"一把折扇"的故事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衡阳挨近双峰大界的地方,有一个忠厚而倔犟的老实农民。他一生勤劳节俭,生活过得不错,不料有一年清明节扫墓时,与人发生了一场纠纷。对方仗着有钱有势,硬将坟迁到他家的祖坟上来。官司由衡阳县打到衡州府,总是对方占上风,老头儿咽不下这口窝囊气,被逼想上吊自尽。

一天,有个老友提醒他:"你不是有个干儿子在南京做两江总督吗?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天下谁个不知其名?你只要求他给衡州府写个二指宽的条子,保证你把官司打赢。""是啊"老头儿把胸脯一拍,说,"好办法,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他受到启发之后,凑足盘缠,背上包袱雨伞,就直奔南京。

老头儿找到曾国藩后,督署后院的曾宅里顿时欢乐起来。曾国藩夫妇一面招待酒饭,一面问长问短。从干爹的家境到大界白五堂、黄金堂新老住宅屋后的楠竹、杉树生长情况无所不问。当老头儿话入正题,说明来意时,曾国藩打断他的话并说:"暂莫谈这个,您老人家难得到这儿来,先游览几天再说吧。"他把一个同乡衙役叫来,接着说:"干儿公务在身,这几天不能陪干爹玩,就请他陪同你去玩吧!玄武湖啦、秦淮河啦、夫子庙啦,南京的名胜及热闹地方都去看看。"老头儿哪有心思游览,仅玩了几天,就按捺不住了,他对干儿媳细说了来意,求她向曾国藩进言。

曾国藩办完一天的公事回来,欧阳夫人便对他说起干爹特意来金陵的原因。"你就给他写个条子到衡州吧。"曾国藩听后叹了一口气说·"这怎么行呀?

我不是多次给澄弟写信不要干预地方官的公事吗?如今自己倒在几千里外干预起来了,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干爹是个本分的人,你也不能看着老实人受欺,得主持公道呀!"经欧阳夫人再三请求,曾国藩想到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正逢曾国藩接到圣谕升官职,南京的文武官员都来贺喜。曾国藩在督署设宴招待,老头儿被尊了上席。敬酒时,曾国藩先向大家介绍,首席是他湖南来的干爹。文武官员听了,一齐起身致敬,弄得老头儿怪不好意思。接着,曾国藩还把自己的干爹推崇了一番,说他一生勤劳啦,为人忠厚啦,怎么也不愿意到南京久住,执意耍返乡里啦之类。说着,从衙役手中接过一个用红绫包着的小盒子,打开后拿出一把折扇又说:"我准备送干爹一个小礼物,列位看得起的话,也请在扇上题留芳名,做个永久纪念。"大家放下盅筷,接过一看,只见折扇上已工工整整地落了款。上款是"如父大人侍右",下款是"如男曾国藩敬献"。大家一个个应曾大人之请,在扇上签起名来,有的还题了诗句。不到半个时辰,折扇两面都写得满满的。曾国藩兴高采烈地把折扇收起,仍用红绫包好,双手奉送给了干爹。

回到家以后,衡州知府升堂,老头儿手执折扇,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最后的结果果然令老头儿非常满意。一把折扇,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在显示亲情,实则相助,意在让地方官给面子,又留有余地。这把折扇同时也给足了亲人面子,并使曾国藩免于干涉地方公务之嫌。曾国藩谋事之深,虑事之远,不可谓不厉害。凡事给对方留有余地,这就是曾国藩为人处世常胜不败的奥秘之一。

曾国藩认为,不得罪巨室,即势家大族,是为官不败的一个秘籍。在同一个地方,同驻两个各不统属的机构班子,官与官本来就很难相处了。如果再加上一个旗人官僚,一个汉人官僚,麻烦就更多了。

一八六五年,曾国荃出任湖北巡抚一职。当时的湖北总督是官文,此人虽没有什么才能,不过因是满人,在汉官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深得清政府的器重,授以湖广总督之职,在官场上春风得意。

胡林翼任湖北巡抚时,知其不可动,遂处处推美让功,以笼络官文,使得湘军在诸事上均比较顺利。胡林翼死后,官文与湘军关系维持着表面的和气,但实际上已变得十分疏远。曾国荃接任湖北巡抚后,双方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因为湖北按察司唐际盛与曾国荃的挚友黄南坡仇隙很深,唐际盛便怂恿官文,奏请曾国荃帮办军务,以使其离开武昌,免于督抚同城。由此,曾国荃便与官文结怨,并伺机进行报复。曾国荃先是奏参唐际盛,接着就弹劾官文。

曾国荃怕曾国藩知道后,阻挠其弹劾官文,因此故意背着他。

外间知道曾国荃参劾官文后,不仅湖北的士绅持反对态度,就是曾国藩的门生故吏也认为此事大为不妥。曾国藩十分担忧,唯恐因此开罪了满洲贵族,对以后不利。因此,曾国藩在事先和事后均表示出忧虑之情,不太赞同此举。

曾国藩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说"顺斋排行一节,亦请暂置缓图。"原因是,"此等事幸而获胜,而众人眈眈环伺,必欲寻隙一泄其忿。彼不能报复,而众人若皆思代彼报者。"总之,"弟谋为此举,则人指为恃武功,恃圣眷,恃门第,而巍巍招风之象见矣,请缓图之。"随后,曾国藩又在给曾国荃的书信中说:"顺斋一案,接余函后能否中辍?悬系之至。此等大事,人人皆疑为兄弟熟商而行,不关乎会晤与否。"十天之后,曾国藩已得知奏参官文事发,反复叮嘱曾国荃''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事情发生后,经反复筹思,曾国藩便"密折保官(官文),请勿深究"。

军机处派出专查此案的钦差,则"字字开脱,列据各司道文武禀覆供词,以驳原参。"甚至有人认为曾国荃指责官文"肃党"一事不实,要求照例反坐,治曾国荃诬陷罪。

慈禧心里清楚,此次参劾纯属湘系与满洲权贵之间的权力之争,而捻军正盛,还需要利用湘淮两军出力。因此,她下旨开去官文的湖广总督职,留大学士衔,回京后又令其掌管刑部,兼正白旗都统。实际上对官文并没有什么损害。

此后不久,令曾国藩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一大批湘军官员被纷纷开缺回籍,如陕甘总督杨岳斌、陕西巡抚刘蓉、广东巡抚郭嵩焘、湖北巡抚曾国荃、直隶总督刘长佑。这不由得使曾国藩警醒起来,他觉得这有可能是参劾事件所引起的后果。曾国藩开始为自己的末路忧心,而且他日益感到朝廷对自己的冷淡和疏远,也因此对为官不得罪巨室更有了一层深切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