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23

第23章 八 与朋友要共患难、同富贵

曾国藩认为,与朋友应该共患难同富贵,做到前者并不难,难就难在一起经过了患难之后,能不能在一起享受成功的成果。考察一个人是否成功,可以看这个人在台面做大、获得众人拥戴之后,先前的共患难者能否在此时与之共富贵?曾国藩就是一个能够与人同富贵的榜样。

曾国藩自一八六○年任两江总督后,对共济时艰、患难相从的有功者多次上疏,请朝廷不吝其赏,越级提拔。但按照清朝吏部的要求,曾国藩必须于上奏时将"何员系何项劳绩,奏准声明",而且还要条分缕析。这对于一次大战役、大行动的首要有功者来说,并不难知晓,但军务倥偬,又怎么能做到每一次都"分列清楚呢"?曾国藩一如既往地上报,但吏部按照成法办事,所以很少给予记录军功、批准奏请。到攻下天京时,曾国藩所上的保奏已在吏部积压了二十二件,涉及数百上千人。这一次,曾国藩开始与吏部算总账了。

天京:改下后,曾国藩兄弟封侯荫子,部下主要人员也一一荣耀有加。但曾国藩想到的是死的以及活着的"有功未赏"者,他耍为这些人讨说法。

一八六九年八月十三日,他一天连上三折,有的公开、有的密上,反映出他"于公于私"界限清楚,但又都有所交代。他先上攻打天京时阵亡伤故的五百零一人名单,恳请清廷要"议恤";对准备"荣归故里"的数百人,他请求朝廷不能过河拆桥,要让他们"同戴皇恩,宠耀闯里"。

同一:天上的第二个折子名为《保密请免注考语片》,这也是一个公开折,是对吏部的批评,是对湘军将士的一个交代,他说自己上奏的保荐案已有二十二个之多,这都是"积年有功之士,所保官阶,悬而无薄(兑现)",将使他们有被朝廷抛弃的"向隅之感"。他语气坚定地说,如果每一案都查个清清楚楚,非数年不能办到,这对他们很不公平。请皇帝下旨发交吏部,"将臣营自(成丰)十年起所保各案,均免加考,报部核议,即照原单一体注册",让现在仍在军营中出生入死的人"有所激励"。

同日曾国藩上的第三个折子是份"密折",即直接上给皇帝、慈禧太后的。

这里涉及曾国藩的"私谊",因此用了"密折"。在这份密折中,他大讲自己感到"内疚"的几个人,有健在者,有已故者,曾国藩认为这些人都有"冤屈",而这"冤屈"之造成,与曾国藩本人有密切关系,他恳请皇帝、皇太后能够允准他的请求,为这些人正名。这些人是李元度、江忠源、何桂珍、刘腾鸿、毕金科五人。他的上书是这样的:

李元度跟随微臣时间最久,遍尝了艰难险阻,远近皆知。他在咸丰十年守卫安徽的战役中,到郡还不满十天,伪侍王的大股部队突然到来,抵挡不住以致府城失陷,微臣奏参把他革职拿问。他在咸丰十一年援助浙江的战役中。

事情还没了结,就擅自回了老家,而且沿途还谎报胜仗,又不全力救援杭州,臣又奏参把他革职留营。议者都认为微臣后参援助浙江之事最为公允妥当。

前参拒守安徽失之太严,而自我反省还不是最为内疚的。所最歉疚的当数成丰六年春,臣部的陆军在樟树大败,江西也无法收拾,依赖李元度力战抚州,来支撑危局。次年臣回原籍,留彭玉麟、李元度两军在江西,听任他们饥困交迫、蒙受讥讽,忍辱负重,几乎放弃而不顾及他们了,这是一疚。李元度下笔千言,而且条理周密,本来有多方面的才华,司道清要各职,均可胜任,只是战阵不是他所擅长的。

成丰五年他请命带兵,咸丰十年夏,微臣又强令他带兵,未能量才而用。

以致使他身败名裂。文宗有李元度未能量才而用的惋惜,人才难得的叹息。

这都是微臣不能知人善任的过错,此又是一疚。这:疚,微臣累年来,每饭都不能忘记。自己因身居高位,常感恩怀旧,惭感交加。

此外微臣还有惭愧之处,江忠源的将才,在当时本可以大有作为。人们都知道长江水师由微臣创建,而不知道是江忠源提出的建议。咸丰三年,江忠源在江西的围城战中,一面奏请设立江面水师,一面函请微臣在湖南造船。

臣因为没有钱而最终未能办成。

后来,江忠源屡次催请救援,微臣因为没有兵没有战船而无法答应他。

等到刘长佑、江忠浚驰援庐州,微臣也不能以一兵相助,以致庐州沦陷,江忠源阵亡,良将不能尽其才,这又是一疚。

原任宁池太广道何桂珍,以上书房的翰林出为道员。还没到店埠,和春派三百人檄令他驰援庐江,未及到防,就以救援不力,被奏参革了职。这事本来非常委屈,后来调他到楚、皖之交,带领团练剿贼,当时饥饿艰危,经历了人间少有的苦难,他屡次禀明愿意到微臣部下一雪忠愤。微臣也没有答应他的请求遵照他的志愿。最终因为军机不密,被叛将李兆寿杀害,真是天下大冤。李兆寿不久又在徐州投降,改为世忠,近年来为微臣所节制。臣因发、捻军叛乱正凶,苗祸又起,不想再添事端,又见李世忠确实没有其他杂念,于是奏请解除他的兵权,解甲归田,善始善终。要论国家包容降将之道,大体上还属于妥当;要说当时杀害道员的悲惨,百年之后仍有余哀。古代的征伐之战,多为匹夫匹妇复仇,臣反不能为良臣良友复仇,怎能对得起长眠于地下的何桂珍,这是微臣的又一疚事。

咸丰六年,微臣被困在江西和湖南,音讯不通有八月之久,以至军心惶惶。胡林翼奏请派刘腾鸿、曾承尧、吴坤修和臣弟曾国华四人,带六千兵勇驰援江西,苦战两月,大军抵达瑞州,从此两湖开始互通文报,江西情况才有转机。其实只有刘腾鸿兵力最强,功绩最伟大。第二年臣回原籍,刘腾鸿与臣相约,谆谆告诫敬请臣迅速回营,以便有所依倚。微臣没有回江西,刘腾鸿因城坚攻克不下,粮饷不继诸事龃龉,盼望臣前往主持大局而没有得成,抑郁无聊,终日逼城苦攻,以至中炮而亡。刘腾鸿忠勤坚卓,微臣与骆秉章、胡林翼、福兴等都上奏称他有名将之才,可是该员自救臣以来,臣反而委之而去,不加维护爱惜,以至丧失此烈士,这又是一疚事。

楚军的兴盛,以塔齐布最为骁勇,云南的毕金科次之。二人都能以单身匹马穿出改阵,群贼熟视却不敢相逼。咸丰六年二月,臣部周凤山在樟树镇大败,只有毕金科一人队得以保全。臣旋即派他救援饶州,毕金科长跪于臣前禀称,派军千人,也不足以抵挡一面,愿侍从在臣左右,不得远离。臣答应他不久将他调回,宽慰他把人遣走。后来在饶州屡次血战,因为时机不顺,还没来得及保奖他,他又被同事所排挤,忧愤抑郁饮泣军中,成丰七年正月战死在景德镇。饶州人敬爱他,微臣一言失信,以至损此骁将,曾拟作一石碑表白他的忠勇,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此盖世猛将,即不能善用他而大显其功名,而云南梗阻万里,又不能寄金来优待抚恤他的父母,这又是一疚事。

微臣添任将帅,以爱惜人才为天职,而历年来压抑的人才,实在已是不少。

此谨将微臣抱疚的原因,一一上陈。

曾国藩这种成功以后不忘旧日朋友的做法,表现了他与朋友与部下共患难、同富贵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为他赢得了名声和尊重。

"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人才!"其实,任何一个时代最宝贵的都是人才,因为事业的成败关键还是在于人,只有人才是具体事情的躬行者。曾国藩深刻地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才会千方百计地去求才。他处处留神,即使身处市井,都不忘寻觅贤良,引为己用。寻才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如何用才,曾国藩就坚持量才而使、才尽其用的原则,实现了汇天下才,尽天下事妁目标。通过对人才的控制和使用,曾国藩实现了自己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