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曾国藩官学
11132600000018

第18章 三 要交肯提建议的朋友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有限,并且多有当局者迷的情况发生。因此,交朋友必须要交一种肯提意见和建议的朋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谏友。

在曾国藩的同年进士中,有一位同乡陈源兖堪称他的谏友。早在一八三八年曾国藩会试京城中进士后,就与陈源兖成了亲密的朋友。一八四○年至一八四五年问,曾国藩和陈源兖来往更多了,两人尽情畅谈古今天下大事,探讨学问、人生等诸多问题。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曾国藩和陈源兖相互帮助,坦诚相见,经常毫不客气地直言提出对方的缺点、毛病。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岱云(陈源兖)来,久谈,彼此相劝以善。子言皆已所未能而贵人者。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肓也。"又说:"予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人,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我处事不惠不精明,惠太刻薄,须步步留心。"曾国藩切实感到这位同年好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缺点,并认为谏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当然,曾国藩对待陈源兖也如亲兄弟一样。陈源兖曾经大病一场,曾国藩经常去看望陈源兖,有时通宵达旦地照顾陈潭兖。第二年,陈妻因病去世,曾国藩大力协同陈源兖操办丧事,并亲自为陈妻撰写墓志铭。

同样,曾国藩对于陈源兖也直言批评。陈源兖心地高傲,有时言行和常人有所不同,以致常常引起别人的误解。曾国藩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广交朋友,为以后好相见。你的妻子去世之后,不少朋友都送了奠幛之类的礼物,你应该回谢,但你没有给雷鹤皋谢书,这是不应该忽略的。此等处很要紧,反映了为人做事的原则。至要至要,务求三思。"陈源兖的脾气不好,有时会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影响到公务处理。对此,曾国藩致信严厉批评:"前面与岱云谈时,曾称尊嫂为陈氏功臣。近闻又夺还铁券一次,吾不信也。果尔,则国藩临别曾嘱老岱惩忿,又忘之耶7自彼此次病后,不啻一家骨肉,故敢道及,谅不见罪。"一八四五年,陈源兖任吉安太守时,曾国藩深知自己老友的毛病,在书信中提醒他不要锋芒毕露,以免引起别人的忌恨和不满:"岱云在外间历练,能韬锋敛锐否?胡以世态生光,君以气节生芒。其源不同,而其为人所忌一也。"曾国藩在选择幕僚时,除了其他方面的才能考虑外,是否肯提谏言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因为曾国藩心胸宽广,善于听人之言,博采众长,以为己用。

一日,曾国藩召集幕僚,让众人指陈岳州、靖港、湘潭三次失败的原因,但大家都面面相觑,不敢乱讲话。曾国藩一向看重李元度,便亲点名号说:"次青,你大胆讲!"李元度为人仗义,见曾国藩几次苦战,总不得胜,心里也很着急。眼见这样下去,自己的前途也委实堪忧。于是,他鼓足勇气大胆进言,语未尽,已惊三座:

"恩公东下之师,气势锐甚。然自三月至今,凡经三次大挫折,初挂于岳州,继挫于靖港,今又挫于九江湖口。幸而屡蹶复振,未坏大局。然依在下之见,非失于恩公不知兵,而失于知兵。"李元度的话,如芒刺在背,一针见血。众将领谁也不敢望一眼曾国藩的表情,只是默不作声地坐在那儿,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曾国藩倒还沉得住气。他又说:"次青请细道之,吾愿闻其详。"李元度不再犹豫,继续说:"岳州之败,师未集而因大风阻于洞庭湖,敌察我困,大股围入,其败可谓天意,于理于势都是如此的结局。靖港之败就不然。一惑于困丁之请,临阵变成谋,夕令朝改,是策略之失。九江湖口之败,问题就更大了。三板大船入湖,敌断归路,变出不测,以大船攻敌小船,无异猛虎拔牙,虚威无用。并且,师出不为退路着想,乃行军大忌。犯此,则不能不败。"李元度的话虽然当众揭了曾国藩的疮疤,但无疑是一剂良药。曾国藩见李元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三次失败的原因,也颇觉叹服。于是他接着说:"次青的话句句在理。望吾将士共当戒之。"曾国藩非常看重李元度的敢于直言,多次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提到他:

"次青是个很难得的人才。带兵打仗虽然不是长处,但百折不挠。他在我这里,更是肝胆相照,使我非常感动。我在外面这几年,非常惭愧,没能很好地报答他。去年腊月我派韩升到李家探望,送了些礼物。又与次青定下婚姻之约,以表示永远友好。眼下两家儿女没有年龄适合的。将来他或者能有男孩,弟的次女、三女可与他订婚,我在信中已经答应。你在吉安,希望常常与他通信。派专人往返,十多天就可回来。只要次青能生还与我相见,那同甘苦共患难的这些人中,就不至于留下莫大的愧疚和遗憾了。他的长处是精力坚强。

聪明过人;缺点是举止轻佻,言语伤人,恐怕咏公也不可能十分看重他。"可以这么说,曾国藩的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交谏友,善于听谏言。在同幕僚长期合作共事的过程中,曾国藩经常以各种形式向幕僚们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在遇有大事决断不下时尤为如此。有时幕僚们也常常主动向曾国藩投递条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以供其采择。

幕僚们的这些意见,无疑会对曾国藩产生重要影响,这方面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如采纳郭嵩焘的意见,设立水师,湘军从此名闻天下,并且受到清廷的重视,可以说是曾国藩初期成功之关键。一八五四年太平军围困长沙,官绅求救,全赖湘军。而羽翼尚未丰满的湘军能否打好这一仗,事关存亡之大,曾国藩亲自召集各营官员多次讨论战事,又在官署设建议箱,请幕僚出谋划策。曾国藩最终采纳陈士杰、李元度的意见,遂有湘潭大捷。

一八六○年秋,是湘军与太平军战事的关键时刻,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出逃前发谕旨令鲍超北援。曾国藩陷入极难境地:北上勤王属君国最大之事,万难辞推;但有虎将之称的鲍超一旦北上,兵力骤减,与太平军难以对峙,多年经营毁于一旦。曾国藩令幕僚各抒己见,最后采纳李鸿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的策略,度过了一次危机。不久,下安庆,围天京,形成了对太平军作战的优势。而那些闻旨而动的"勤王军",劳民伤财,却贻笑天下。

其他如采纳容闳的意见,设"制器之器",派留学生出国,使他成为洋务派的领袖等。

曾国藩是集思广_益,将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的典型人物。他自己深得众人相助之益,也多次写信让他的弟弟曾国荃如法炮制。他说因为左宗棠的气概和胆略过于常人,因而希望能与他一起共事,来帮助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他还劝曾国荃"早早提拔"下属,再三叮嘱:"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要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其后曾国荃屡遭弹劾,物议也多,曾国藩认为是他手下无好参谋所致。当然,曾国藩拒绝幕僚的正确建议,而招致失败或物议鼎沸的事例也不少,如天津教案的处理。

总的来说,曾国藩选择结交谏友,能够虚心纳言,鼓励幕僚直言敢谏,这与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