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11130900000046

第46章 第46招 让孩子养成课前准备的习惯

课前准备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的质量。课前从身心、物质、知识方面做好准备,为课堂学习提供多方面保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许多孩子往往忽视学习过程中的课前准备这一细微环节,导致不好的学习状况始终得不到改善。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那么,父母应让孩子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

1.心理上的准备

有的孩子只要一进课堂,就腻烦;一见老师进教室,就反感,觉得上课没意思,完全没有求知的欲望和向老师学习的谦虚精神,总盼着快点下课。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课堂学习往往收效甚微。

有的孩子进了课堂,觉得老师讲课有意思时就听,认为没意思时就不听,或不好好听,做他们自己的事或想他们自己的事,缺乏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一种无所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当然会使课堂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有的孩子一见老师进教室就分外高兴,总盼着上课时能向老师学点新知识,解决些新问题,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就能使课堂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还有的同学课下争分夺秒:下象棋、看武侠小说;聊起天来滔滔不绝;讲足球、讲歌星、讲前一天晚上看过的电视电影;或是为了某一问题和其他同学辩论得面红耳赤。上课铃响,人虽坐进了教室,而课间活动的兴奋余波仍未消失,待自己的心理平静下来时,老师的新课已讲过一半。

课前的心理准备也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态度是:以平静、轻松和愉悦的心情迎接新课和老师的到来;应该想到在新的一节课里自己又将学到新的知识和本领,从而感到兴奋,产生一种心理期盼。只有在这种心理准备状态下进入课堂,才能确保获得听课的高效率。

2.生理上的准备

学习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大脑是惟一能够进行学习和思维活动的器官。要使自己的大脑保持清醒,并在整个课堂学习中都能维持一种兴奋状态,就必须确保每天有充足的睡眠和充分的休息。因为睡眠可以使大脑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同时,还必须为当天的脑力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供应。

据调查,现在的孩子睡觉都很晚,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学校搞题海战术,作业布置得太多;有的是自己贪玩不抓紧时间,功课全挤到晚上;有的是不善于利用时间,做事情磨磨蹭蹭;还有的是晚上看电视没有节制。这些都导致不能按时睡觉。由于睡眠不足,课堂学习中大脑的活动处于一种半抑制的疲劳状态,学习效率自然不高。

有的孩子因为早上时间紧,不吃早餐,整个上午的学习是在饥饿状态中进行的。有的甚至养成了不吃早餐的习惯,虽自我已感觉不出饥饿,但因身体长时间没有能量补充,血液中缺糖,大脑活动根本无法进入兴奋状态。特别是到上午第四节课时,一些不吃早餐的孩子常常因饥饿而使学习分心,连听课注意力都无法集中,何谈去理解和思考问题!

还有的孩子课前做剧烈的运动,使血液汩汩流向肌体的各个部位,造成大脑供血不足。这样也会导致开始上课的好长一段时间注意力不能集中,听课效率不高。

因此,想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首先须在生理上做好准备。它是课堂脑力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上好每节课的先决条件。

3.物质上的准备

上课的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在课前准备好上课的各种学习用具,如课本、笔记本、钢笔及其他必备文具,连课堂训练的草稿本也应准备好。现在的课堂提倡精讲多练,特别是理科教学,经常有随堂训练。教师以小黑板或是投影幻灯迅速地展示出习题,没有做好准备的同学这时才知道去找学习用具,手脚忙乱地去找笔,找草稿本:有的同学根本就没有草稿本,也就胡乱去找可用于打草稿的东西,结果有时课本和笔记本也成了他们的草稿本。等到他们找到这些东西,课前做好物质准备的同学可能已做完了训练题,他们的时间也就这样给白白地浪费掉了。同时因为找东西中断了自己的听课思路,漏掉了新课练习的某一环节,为后续的听课又带来了不利影响,听课效率自然不会高。所以,每个家长都应该教育孩子养成上学前整理好书包、上课前做好课前物质准备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