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精通诗词,名噪一时,曾在朝中为官,因不畏权贵,被贬到滁州。事情是这样的:他有个外甥女,生得聪敏俊秀,常住在他的家中,左丞相夏舒便借故在皇帝面前告了他一个黑状,说他与这个外甥女有些苟且之事。皇帝大怒,便派人前去查征。这个左丞相夏舒,又私下买通了查证的密使,终于把他定下罪状,贬出京城,当了一名州官。
欧阳修来到滁州以后,每想起这件冤屈之案,就忿忿不平。这天,欧阳修上衙以后,批阅完了几份公文,忽又想起他所受的打击,心中闷闷不乐,便信步走出屋外,好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散散胸中的郁闷。他站在屋外的台阶上,只见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城外西南方向,琅琊山耸立天角,蔚然一片,不觉刹时间游兴大发,心中想到:早听说这琅琊山风景秀丽,名列全国二十四大名山名水之中,为何不去游玩一趟呢?想到这里,便立即招呼左右,“备马上山!”
欧阳修一路来到琅琊山下,果见山势峻峭,树木葱郁,泉流曲涧,水声淙淙,又见琅琊寺依山而立,寺院宽阔,殿宇宏伟,不禁赞叹:真是个好所在也!随即下马登山,直奔琅琊寺院。这时,早有一个和尚站在寺庙门口等候,和尚见了欧阳修,连忙施礼道:“太守到此,僧家万幸!快请山堂一坐。”欧阳修跟随老和尚走进一间禅堂,在一阵寒暄之后,才知道这老和尚佛名智仙,就是琅琊寺的住持大僧。欧阳修心中喜悦,就和智仙和尚开怀叙谈起来。当谈到当地的一些世事风情时,智仙和尚向欧阳修说:“世事多曲折,处处皆一般,惟有山水之乐,最能陶人心情。太守这次虽然背负冤屈,来到山州草县,却有这山水做伴,依我看,也算是别有趣味。”欧阳修听了,不觉一楞,连忙问道:“大方丈,你怎么知道下官的心思?”智仙和尚听问,朗声大笑道:“太守向来正直,天下谁不知晓?想当年,你为了替范大人——范仲淹打抱不平,写信痛骂朝廷谏官高若纳,真是忠心赤胆,万民拥戴。以后你那篇有名的《朋党论》,文清理正,更是人人叹服。只有那些真正的朋党奸孽,才望文生畏,不得不绞尽脑汁报复你。僧家虽然身居空门,可耳目还是好好的。太守大人,你说是吗?”智仙说得句句真情,欧阳修听了感慨万千,忍不住猛地站起来,挽着智仙的手说:“知我者,智仙也。”智仙和尚也欣喜不已,一面和欧阳修继续叙谈,一面招呼禅厨设宴款待,直到午后傍晚,方才别离。
从此,欧阳修和智仙和尚成了知心好友,欧阳修更是迷恋于琅琊寺的山水,每当公事闲暇之时,便来登山入寺,饮酒作乐,有时喝得酩酊大醉。智仙和尚为了方便欧阳修的游览,又在中途山道旁,盖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歇息、饮酒,这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醉翁亭”。有了这座亭子,欧阳修游山的次数更多了,有时干脆把公事也带到山上去办,醉翁亭就常常成了他办公的地方。
这天,欧阳修又去游山。智仙和尚听说欧阳修又上山了,便忙着准备酒宴,等候欧阳修游山之后,好再尽兴欢饮。谁知一直等到太阳落山,欧阳修还没有来。
智仙和尚想:肯定是在醉翁亭喝醉了!便连忙下山,赶到醉翁亭去看看。智仙来到醉翁亭,老远就听里面一片喧闹之声,显然一场酒宴还没有结束,他急步走近亭前,抬眼看去,只见欧阳修经常办公的那张桌子上,笔墨纸砚、文件宗卷依然俱在,欧阳修却正在另一张桌子上和几个老百姓在一块喝酒猜拳。欧阳修喝得满脸通红,仿佛连那几缕稀疏的胡须都显出了红色。他一定是喝醉了!智仙不由得一步跨进门去,上前施礼道:
“太守,你喝了多少酒,醉成这个样子?”又向在座那几个人说:“你们可别……”智仙的话尚未说完,只听欧阳修哈哈大笑道:“我哪里醉了!百姓之情能叫我醉,山水之美能叫我醉,酒是不能把我醉倒的。偶有醉时,那不过是因痛恨朝廷昏聩,奸臣当道,借酒消愁,或者自装糊涂罢了。”随后又自饮了一杯,接着又说:“我曾经自说酒醉年高,朝廷中有人也盼望着我早点老死醉昏,其实,我何曾能满他们的意呢!”说罢,手拈胡须,闭目沉吟,片刻之后,竟又念出一首诗道:“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智仙听到这里,方才恍然大梧,嘴里哺哺念道:“原来醉翁不醉啊!”
正在这时,酒宴桌上忽有一人站了起来,这人身穿半旧长衫,看样子是个教书先生。他站起来说:“太守为官正直,性情豪放,世人少见。今听太守吟诗,鄙人也吟得一首,现念出来向太守和诸位请教。”随即念道:
“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念罢,众人皆拍手称好。智仙和尚格外欣喜,连忙说:“写得好!写得好!你快把它写下来,明天我把它刻在碑上,永志不忘!”欧阳修就是这样一个与民同乐,嫉俗愤世,文采飞扬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