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故事激发了他的实验欲
诺贝尔(1833—1896),瑞典人,著名的化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炸药大王”。他临终前用遗产设立了著名的诺贝尔奖。
还在童年时代,父亲伊曼纽尔就常给孩子们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加上父亲对发明的热爱,使得诺贝尔从小对实验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诺贝尔是机械师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孩子,还在童年时代,父亲伊曼纽尔就常给孩子们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加上父亲对发明的热爱,使得诺贝尔从小对实验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父亲伊曼纽尔一直对炸药这种东西非常感兴趣,为了研究出这种东西来,伊曼纽尔常常独自一个人把自己关在试验室里。
有一天父亲伊曼纽尔的试验室“轰”的一声爆炸了,父亲带着满身的火药味从试验室里走了出来。看着一脸灰尘的父亲,母亲卡罗琳差点儿吓得昏了过去。
虽然把大家都吓得不轻,却使父亲对自己的试验更有信心了,可是实验室不能再使用了,根据家里目前的经济情况,是不能再重新建起一个实验室了。
这个时候父亲便想起了俄国商业代表团访问瑞典时,团长哈尔特曼博士曾提出过给予他支持的事。
于是父亲告别了家人到俄国去发展,那时诺贝尔已经8岁了,父亲走后,母亲便把诺贝尔送进了附近的学校去上学,这个学校多数是富家子弟,他们十分看不起穿着粗布衣服上学的诺贝尔,诺贝尔决心在学习上超过这些瞧不起他的同学。他在学习上非常用功,每到期未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取得第一名,他的成绩使得那些富家子弟忌妒极了。
1842年10月,父亲在俄国得到了一笔奖金,便在彼得堡开办了一个制造水雷和炸药的工厂,然后把全家接到那座城市。
在彼得堡,诺贝尔继续勤奋读书,每到假期和周末他总喜欢到父亲的工厂里去,因为他对父亲工厂里的炸药非常感兴趣。有一次他还趁工厂里的工人不注意把炸药偷了出来,夜晚里他悄悄地把炸药放在纸筒里,然后把纸筒点燃,这时火药在夜空中喷射出美丽的火花。他认为这还不够刺激,又把剩余的火药放进一个空的铁罐子里面,然后用比较有韧性的纸搓成一个长条,作为导火线。他认为有导火线后,点燃火药时才不容易受伤。
导火线做好了,诺贝尔点燃了它后,迅速地跑到了远处躲了起来,“嘭!”
一阵巨响把家人们吓得赶紧跑了出来,当家人看到铁罐的碎片、嗅到空气中浓浓的火药味以后,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母亲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
自从这件事发生以后,父亲不再让诺贝尔玩火药了,有时他去工厂里,工人们也不让他拿火药。
不能碰火药,反倒使诺贝尔对火药的配制产生了兴趣,他从父亲的书架上找出了关于化学方面的书本,终于找到了配制火药的方法。
他发现火药是用硝石、木炭和硫黄混合制成的,他从家里的储藏室里找出一冬天烧火的木炭,然后又从火柴上刮下了硫黄,最后只有硝石难找了,他想起了父亲的工厂。一天他悄悄地来到了父亲的工厂里,找到了装硝酸钾的瓶子,然后把这些白色的粉末悄悄地拿回了家里,自制起炸药来。经过反复的实验,最后诺贝尔找到了最佳的炸药混合比例,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真是了不起的事情。
15岁那一年,诺贝尔遵照父亲的嘱咐,到意大利等国去求学。学成后他便回到了瑞典,他深深感到在国外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于是他便刻苦地自学了英、法、德语。后来诺贝尔又到了美国去学习新的科学知识。
随着视野的开阔,诺贝尔认识到青年人应该把精力用到科学研究事业上,不应把时间白白地消磨在商业活动方面。他开始对气量计的设计有了浓厚兴趣。
终于在1859年获得成功,得到瑞典政府的承认,获得了专利证。恰在这时,他听说法国人已经发明了一种性能优良的炸药。尽管父亲再三劝阻,认为搞炸药太危险,可诺贝尔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经过多次实验,他终于弄清楚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原理,但火药引爆不够理想。诺贝尔继续探索,又经过上百次实验,终于成功地解决了用雷酸汞来引爆硝化甘油的问题。于是,雷管诞生了。
19世纪60至70年代,欧洲许多国家的工业发展很快,开矿山、修铁路、凿隧道、挖运河等,都需要炸药。硝化炸药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接连出现了运输问题:强烈的震动会引起硝化甘油爆炸。诺贝尔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找到一种合适的物质——硅藻土,将硝化甘油炸药和硅藻土按3∶1混合在一起,制成了一种黄色炸药。这样安全问题解决了,该炸药在世界各地扩建和新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诺贝尔并没有因此满足,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又研制出了一种新式炸药,既安全,威力又大。又过了两年,诺贝尔研制出了无烟炸药。被人们誉为“炸药大王”。
诺贝尔一生发明创造很多,获得的专利达255项,其中有关炸药的129种,因而赢得了很大一笔财产。他没有子女,在遗书中声明,将他的920万美元遗产作为基金存入银行,每年把利息奖给对于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诺贝尔奖。
成功密码:
培根说过,用伟人的事迹激励孩子,远胜于一切教育。父亲给诺贝尔讲的科学家的故事,无疑对他后来从事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