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典故(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11126000000133

第133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利令智昏,一心想算计的人却反而遭害。

此典出自《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fū)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公元前584年,吴国国君吴王打算攻打楚国。吴王寿梦这个人刚愎自用,拒绝任何人的劝谏,对跟随在左右的侍从们说:“谁再敢劝我,就坚决杀掉他!”

吴王亲随当中有个年轻人,他想劝阻吴王却又不敢直说,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每天清晨怀藏弹丸,手拿弹弓,在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

吴王疑惑不解地问他说:“你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湿成这般样子呢?”

这个年轻人回答说:“花园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儿落在高高的树上,发出知了,知了的悲鸣声,偶尔喝着清凉的露水。它并不知道,螳螂正躲在自己的背后,准备吃掉它;螳螂弯曲着身体,弓着脚背,想要捉住蝉儿,它并不知道,黄雀正在自己旁边准备吃掉它;黄雀伸长脖子准备吃掉螳螂,它并不知道,我的弹丸正在树下瞄准它。蝉、螳螂和黄雀,都只顾想着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顾及到各自的背后还有祸患。”

吴王听后,颇受启发,他说:“你说得很正确!”于是他就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