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这样教才对
11124900000043

第43章 42 不能兑现的承诺害处多——别轻易向孩子承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80后家长常常会给孩子许下承诺来换取孩子听从自己的话,或者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事,这的确能收到一定的效果,所以,家长就养成了给孩子承诺的习惯。看起来好像父母教育孩子挺有办法,其实不然,这只是家长懒惰的一种表现,承诺多了效果就不好了,就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种交换。特别是父母的承诺一旦不能兑现,那就成了谎言,父母就是在欺骗孩子,孩子就不可能再对家长信服了。

诚信,是现在社会上很热门的一个词,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一种行为准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如果自己的孩子拥有诚实与信誉,那么孩子将来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而能否兑现其承诺便是一个人是否讲信用的主要标志。家长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应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作为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想要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让孩子从父母身上感受到诚信,如果父母总是给孩子空头承诺,那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只能是空谈。

所以,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家长不要轻易向孩子承诺,实在需要给孩子承诺一件事情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孩子在看着你的一举一动。你就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承诺什么,那孩子就不会心存幻想,就不会对父母有所期待,更谈不上家长让孩子失望。当然,如果家长给孩子许下了承诺,就是给孩子留下了一个念想,从此,孩子就会一心盼望父母兑现自己的承诺,当孩子为之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父母的要求,而父母一旦给孩子的承诺兑现不了,那将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打击。如此一来,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就会大跌,孩子就会因父母不能信守承诺而不相信父母了,或者使他认为言而无信是件无所谓的事,如果想改变孩子的这种情况那就困难多了。所以,家长一旦给孩子承诺某事,就必须实现,如果你没有能力办到,或者不想给孩子兑现,那开始就不要承诺。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朋友的儿子属于调皮孩子的一种,学习等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还经常惹事生非。有一次,朋友随口说了一句:“如果期末考试你能进班级前十名,再被评上三好学生,暑假我就带你到香港、澳门转一圈。”当时,儿子没有任何反应。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朋友惊呆了,儿子来了个大逆转:成绩排名全班第六,被评为了三好学生,还得了个最大进步奖。

朋友对儿子真是刮目相看了,好好把孩子给夸了一番。这时儿子就问:“爸,我能去香港、澳门吗?”朋友这才突然想起来,尴尬地和孩子说:“爸爸出去是公司组织的,你要去就得咱们自己掏钱,咱家的条件还没有那个能力啊。”

儿子什么也没说。朋友很快旅游回来了,一直觉得自己的做法很不妥当,于是又找孩子交谈了一次:“孩子,你知道爸爸为什么失信于你吗?”儿子没有吭声,显然孩子在生爸爸的气。朋友说:“我知道你很不高兴,可你想过没有,你不知给爸爸说过多少没有兑现的承诺,爸爸多少次都是特别的伤心。这次,爸爸就故意失信于你,就想让你明白一个道理,承诺不能兑现就是对别人的伤害。”儿子听了点了点头。

从此,朋友和他的孩子都再没有失信于对方。

可见,家长不能轻易向孩子承诺。成功的家长都很会注意承诺这个细节,这样的父母一般不会轻易对孩子承诺什么,不管自己有没有把握。而在生活中,很多80后家长都不能很好地把握承诺的分寸,他们承诺时往往很轻率,不给自己留下丝毫的余地,结果许下的诺言不能实现,从而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其实,父母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心情,而且还会使孩子学会父母的这种对待承诺的态度,那孩子以后还会讲诚信吗?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要轻率承诺什么,就算在给孩子承诺时也不能斩钉截铁地拍胸脯,而应给自己留一定的余地。当然,留有余地不是给自己不兑现诺言寻找理由,家长必须竭尽全力去实现自己的诺言。但就算是举手之劳,也不要马上答应孩子,不要忘了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原来可以轻松地做到的事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父母不假思索就答应孩子,以后就可能给自己埋下食言的伏笔,孩子会因为你现在的承诺而导致将来的失望。所以,即使是家长自己能办的事,也不要轻易向孩子承诺,不然,一旦遇上特殊情况,就会让本来简单的事变得复杂难办。这样,你在孩子眼里就成了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你也就失去了作为家长的威信。

另外,家长在给孩子承诺时,不要总把话说得太大,以为天下没有你办不成的事,那很容易给孩子留下虚伪的印象。在孩子面前,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答复孩子,让孩子觉得父母就是好的榜样,做事就应该稳重、谨慎、三思而后行。

总之,教育孩子要先从自己做起,应当讲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承诺不可随意为之,信口开河。明智的父母事先会充分地分析客观现实,尽可能不说那些没有把握的承诺。因为他们知道:对孩子有了承诺,家长必须努力做到,不能给孩子“空头承诺”。否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心灵,还会毁坏家长自己的威望,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