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温州人不会说的赚钱诀窍
11124100000025

第25章 “温州制造”的思考

温州人的尴尬

现在的温州人,用已经功成名就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为过,他们号称中国的犹太人,他们生来就有经商的头脑,他们的精明是可以和犹太人相比较的,他们也像犹太人一样,全世界找生意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但是,温州人也不是永远无往不胜的,在温州经济发展的这几十年中,出现过几次让温州人尴尬无比的场面。

不少温州人至今仍记得早年那令人尴尬的境遇:在一些地方举办的交易会、招商会会场门口,“谢绝温州人”或“温州人免入”的告示扎眼摧心;时称“中国购物天堂”的上海南京路,像对待瘟疫一样将温州鞋“驱逐出境”;在全国各地,温州“晨昏鞋”(即早晨穿黄昏破)像过街老鼠一样遭到围追堵截。1987年8月,5000余双温州皮鞋在杭州市中心的武林门广场上被付之一炬。

在国际市场上,温州鞋的遭遇也是惨之又惨:

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温州东艺鞋业等中国鞋商在俄罗斯遭查扣,损失约3亿元。

2003年冬,20多家温州鞋企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焚烧,损失不详。

2004年1月8日,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温州鞋名列其中。

2004年2月,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被查抄,包括温州商人在内的中国商人损失约3000万美元。

但也就是这几次尴尬,让温州人更“知耻而后勇”,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他们知道,要想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就必须打质量牌。照理说温州商人既然已经注重质量的问题了,那么他们的境遇应当改善了吧?然而谁也没料到,2004年9月17日,在远隔重洋的西班牙埃尔切市,又发生了令人震惊的“火烧温州鞋”事件。该市近千名鞋商和制鞋工人涌进温州鞋商聚集的“中国鞋城”游行示威,抗议温州鞋砸了他们的饭碗,一些不法分子焚烧了16个集装箱的温州鞋。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2005年3月12日,20多家出口企业的100多个集装箱的温州鞋突然在俄罗斯被查抄。四个月后,俄罗斯又发生一起警察查扣中国鞋事件,其中绝大多数是温州鞋。温州生产的打火机、眼镜等出口产品,近年来也不断引发国际间的贸易冲突。

为什么温州鞋会屡次遭遇这种事情呢?就以西班牙这次火烧温州鞋事件谈起。对于一些西班牙的外地鞋商来看,这次火烧温州鞋事件是迟早要发生的。在西班牙埃尔切市,超过70%的华人鞋商来自温州,而这次西班牙烧鞋事件中,被烧的鞋也绝大部分产自温州。

中国商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刚进入海外市场时,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那时,“价廉物美”几乎成为形容中国商品的专用词。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依托、依靠温州人网络打开市场的“温州制造”,则成为中国商品的突出代表。

“温州制造”赢得的“价廉物美”形象,直至今日仍然牢牢占据着主流地位。而实际上,以温州鞋为代表的中国鞋,2002年才开始零星进入埃尔切市场,但目前已占到埃尔切鞋类批发量的30%。

与中国鞋在西班牙市场上的巨大销售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鞋子的销售终端却是地摊和低价店。有关统计显示,中国进口的鞋子平均每双售价只需3.7欧元,比起西班牙本土制造的鞋子便宜了将近一半。

这些鞋子在受到当地民众普遍欢迎的同时,也对当地制鞋行业直接产生了威胁。于是,当温州商人抱成团滚雪球般在国外生根并发展壮大的时候,温州鞋遭到的抵制也便愈来愈多。

埃尔切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当地人在发放传单,内容主要是要求中国鞋商退出市场等;而在烧鞋事件的前两天,中国鞋城附近已经贴满了煽动埃尔切市民参加抗议游行示威的大标语。当地时间9月23日,埃尔切市再度爆发了针对中国商人的示威游行。示威者扬言,以后将每周举行一次抗议示威,以抵抗中国商人的廉价产品给西班牙本地商人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对“温州制造”的反思

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发生的这一系列尴尬事件,让温州的有识商人幡然猛醒,他们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出在自己身上:过去自己一直以为经商就是要“竞争”,我赢了你就一定要输,这种“市场霸权主义”正是他们四处树敌的关键根源。

温州商人在经商上都有一定的头脑,他们找到了根源后,就开始反思自己。尤其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给了温州商人一个引导作用,他们的经营思维终于出现了一个飞跃——“重新回归‘有钱大家赚’经营理念”的倡议在温州民营企业家群里响应了起来。

其实,温州商人也不是不明白,温州鞋融入国际经济圈,“价廉物美”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后,必然会遭到当地鞋商的排挤;而且好强好胜好斗好独赢的温州人经商理念在国内可能行得通,但到了国外就有可能“水土不服”,本来对“量大面广、铺天盖地”的出口强势欢天喜地的温州人,没有预料到这种无限膨胀可能导致成祸成灾。年纪稍大一点的温州老商人可能都记得“有钱大家赚”这个老祖宗留下的天然经营理念。而世世代代的温州商人也确实是靠“赚一块钱,分出四毛”的经营秘诀把生意做遍全国、全球的。只可惜到了现在,这个“生意经”却被新一代的温州商人当作陈旧“背时”的东西,“尘封”起来了。

西班牙的火烧起来后,许多温州商人意识到,市场竞争固然是要竞争的,但这种竞争并不见得就是“你死我活”“非赢即输”。在全球经济不断走向一体化,“地球村”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今天,追求共赢的局面已经是一种趋势,经营理念和赚钱模式不应该固守陈规而应该与时俱进。

温州人行动起来

温州人永远都是说干就干的,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马上就改正并且落实到行动上。2005年7月,温州市公平贸易局与温州鞋业协会组织一批企业家专程前往西班牙埃尔切市,开始了探讨合作共赢途径的进程。

而在西班牙华商圈中的许多温州企业也已经调整了经营模式,注意尊重当地社会的文化和习俗,兼顾当地商人、工人的利益。现在在西班牙的“东艺”、“吉尔达”等许多温州企业已积极调整了经营模式,如下午2至4时该打烊休息的就休息,周六不再开店经营,大部分温州店家还聘请了外国人当店员。

温州商人的货源结构和直销模式也在变。在欧洲的温州鞋商适量增加了一些真皮鞋和价位相对较高的鞋类品种,缩小温州鞋与当地鞋的价格落差。“东艺”、“哈杉”、“鲁宾斯”等还把半成品拿到国外,请当地企业加工后再投放市场,有钱大家赚。

除努力适应国际经商规则外,温州商人还热心帮助欧洲鞋商开拓中国市场。欧洲国家皮革产品档次较高,可以弥补我国高端市场空缺,另外,温州成品鞋制造能力强,但在西班牙等国鞋革配件制造却强于我们,两者有很强互补性。

温州人的努力也有了响应,西班牙埃尔切市鞋业协会会长安东尼奥先生千里迢迢专程来到温州访问考察,并与温州市鞋业协会签署了一份主题为“竞合”的《温州宣言》,宣布今后双方将既竞争又合作——更注重于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谁能想到,温州和埃尔切市的鞋业曾是一对生死相搏的“冤家”?

不光在西班牙,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温州商人也开始注重“合作双赢”了。温州两家鞋业公司分别在非洲尼日利亚的“经济首都”拉加斯投资创办了皮鞋厂,首期就雇佣了200多名当地工人,在销出300多万双鞋后就为当地政府增加了200多万美元的税收。他们的这一做法深得当地人民和政府的心,这两家温州企业生产的鞋也成了该国的“第一品牌”。

不光是鞋,温州的其他行业也开始学习鞋业的做法。针对欧盟重新启动执行CR技术标准带来的威胁,温州大虎打火机厂厂长周大虎等企业家马上随同商务部官员前往欧盟,与欧盟一些积极鼓动执行CR标准的打火机生产商沟通,在沟通中有理有据地说明欧盟目前执行CR标准其实会对欧盟和中国都不利。周大虎坦诚合情的见解终于打动了对方,一场旷日持久的中欧“CR战”终于偃旗息鼓。

对于成功打赢印度和阿根廷眼镜反倾销官司的温州眼镜协会会长叶子建来说,“有钱大家赚”的经营理念更为重要。对于温州商人来说,反倾销官司只是矛盾积累到一定时期的爆发,而要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化解国际贸易摩擦。而要化解摩擦首先应该与起诉国的进口商和生产商建立同盟关系,实行互惠互利。前不久,中国劳保鞋又遭到欧盟反倾销调查。生产劳保鞋的龙头企业温州赛纳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则娒准备带头应诉,但又表示可以与对方一些同行合资、合技办厂,共享一杯羹,把贸易摩擦化解于无形。其实,这才是一种正确的经营态度。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扩展投资、开拓市场。但是很多企业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抱成“团”地拼命“炒”买“炒”卖,而是开始注重体现“有钱大家赚”原则,更多地和当地合作、合资办企业,一起把事业做大。

无论对于谁来说,温州商人经营理念的转变都是件可喜的事。而对于温州市政府来说,这也正契合了温州市政府的品牌发展思路。在温州市委全体扩大会议上,温州市政府官员表示,温州市政府将整体包装推介“温州制造”,并将为此制定实施扶持大企业大集团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温州的“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