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温州人不会说的赚钱诀窍
11124100000024

第24章 温州人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近几年,温州的民间资本在房地产、煤矿、水电等等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对于如此活跃的温州民间资金,人们好奇异常。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了温州人的“炒房”、“炒煤”等投资行动,那么,温州民间资本的下一步要往何处去呢?温州人的胃口到底有多大呢?这恐怕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

古董国企,一个都不能少

要追踪温资的新流向,其实也不难,只要看一看什么领域有温州人成群结队的身影出现即可。最近,温州商人开始关注起古董字画来。近年来,温州买家在流失海外国宝“回家”行动中屡有大手笔,被民间收藏界誉为“夺宝奇兵”。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甚至国外的顶级拍卖会上,往往会有几十名温商集体出现,其手笔之大,令全场惊煞。据了解,至少有100亿元温州民间资金进入文物藏品市场。现在,随便问一下温州的老板们,如果手头有几百万元闲散资金,你是愿意投资房地产还是收藏文物?这些老板们八成回答都选择后者。温州老板收藏古董字画很有目标性,在每一次拍卖上,只要有浙籍画家的画,肯定是一哄而上地抢购,这其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乏炒作的可能。

浙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浙江商人们开始不满足于发展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他们开始向外寻求更大的发展,现在,已经日益老化的国企开始蹦入了浙江商人的视野,浙江人想把自己的新经验、新思维带入这些国企中,给国企注入一股新鲜的力量。2005年初夏,浙江省民营企业百强第一位的广厦集团并购了上海第一家以全国劳模命名的企业——上海耿耿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慈溪一家不甚出名的小家电企业,仅以470万元,就获得上海老字号企业——上海电冰箱厂的拳头品牌“双鹿”系列商标的所有权。2005年5月26日,浙江富越集团集合四家股东单位出资3亿元,收购原上海美丽华集团90%的股份,其中包括上海张小泉等五家老字号企业。美丽华是上海的老字号,上世纪90年代初曾跻身上海十大销售排行榜。富越集团的出炉和他登陆上海滩,表明义乌企业家为突破产业升级天花板开始向更广更高的领域进发。类似这种的购并案很多,像正泰集团瞄准沈阳的国企,温商集体进京收购国企等等。

他们这一次又一次大的举动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赚钱。前一段时间,富余的温资以势不可挡之势进入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业,但却遭到了限制,在富余资本无路可去的情况下,温商自然会寻找新的投资点,古董字画、国有企业、金融行业、石油市场等行业自然成为温商新的目标。温州人就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哪里有赚钱的商机,哪里就会有他们的身影,而且都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那里,这是温州人的天性。

保持对政策的敏感

我国的市场经济受政策的影响很大,所以,要想在商战中保持不败,就一定要对政策保有敏感性。而温州商人就恰好有着个特点,只要政策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及时嗅到,而及时地掉转投资方向。

1996年是银行利率下降的开始。自1996年5月起,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连续数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迫使”温州那些手握巨资的人开始寻找比银行储蓄回报率更高的投资机会。此时,缺钱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就会向那些手握巨资的人借贷,这样,就给地下钱庄提供了生存空间。向地下钱庄借款,月利率普遍为10‰至15‰,最高时甚至超过30‰,对温州资本而言,地下钱庄的获利空间远远大于经营实业所获的利润。这就是温州人钻政策的空子的一个典型事例。

随后,无处可去的温资开始进入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业。温州人炒房全是无心之事,起初,他们到上海、杭州买房,只是给自己或是给子女准备的,但没想到,政策的变化让温州人嗅到了房子背后的商机,他们开始利用上涨的房价赚取比一般金融投资产品更高的利润。当时的上海,正处在申博的关键时期,上海市政府对买房推出了银行优惠的贷款政策和低首付政策,以及二手房买卖在营业税上的优惠,温资就利用这些机会在上海楼市首战告捷,随后开始转战全国。

温资在全国各地风狂的炒房引来了意想不到的攻击,政府随即推出了宏观调控政策,部分温资马上从地产业及时抽身。但是他们马上就发现了新的商机。2003年起,纽约、伦敦等市场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敏感的温州人意识到,这又将是一个发财的机会。而此时的国内,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已经提出,这正是一个大好的时机,温州人马上到山西承包小煤矿,到新疆炒石油……

温州人对于政策的敏感性,使他们总是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嗅到商机,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的灵活。温州人之所以这么成功,也许就在于他们集合了所有的经济要素,在政策的夹缝中寻求利润的最大化。

重视“头脑”

现在,有一部分人对温州商人的评价并不高,觉得他们就是“土老帽”,没什么文化、没什么水准,也就只能做做小买卖而已。在过去,温州人也许真的是如此,但现在,随着温州人在市场经济中的锻炼,他们也在成长,也在成熟。现在的温州人,已经开始认识到家族企业的不足,也开始积极地向外寻求对企业发展更有利的因素。有两个例子能说明这个问题,一是最近据报载,浙江近日有四家民营企业积极向海内外引进技术,准备造飞机——造飞机的技术和人力成本无疑是高昂的。二是有消息称,浙江目前已经成为北方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沃土,这显示了浙江在人才资源上求贤若渴。

现在的温州商人,已经不是前店后厂时期的家庭小作坊的作坊主了,在最近浙江省人事厅举办的高级经济师评审会上,被评审的对象中,出现了大量浙江优秀的民营企业家。现在的温州商人,已经不是经济学家们所能掌握的了,他们的灵敏性和实践经验是怎样研究也研究不出来的。如果你只认为温商只会炒炒房地产炒炒石油,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现在的温州商人已经认识到这种资本的流向只是昙花一现的表层现象而已,真正已成熟起来的企业家对这种资本投资或许会表示“不屑”。现在,一些优秀的温州企业家早已开始意识到“宏观效率高,并非微观效率高”的原理,譬如温资曾在2003年到2004年间盲目投资水泥,水泥价一度走高到每吨500元,但宏观政策一调整,不少老板很快被“套牢”。这种真实的教训,每一个温州老板都会铭记在心,他们是绝不会重走错误的路线的。

现在,有眼光的温州老板越来越重视研究如何在给定约束条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创新发展模式。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创新发展模式,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在技术创新领域大规模地运用市场化手段来购买要素。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购买技术,购买头脑,比购买石油要高明得多。现在,这种意识已经越来越深入到温州企业家的头脑中了,并将形成一股风暴席卷温州民营企业。

财富镜子

张文荣:种出“金苹果”的温州老板

温州大部分的企业家都是穷苦出身,但张文荣却不是,因为他家在当地是首屈一指的富户。但是,家庭的富裕并不代表张文荣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温州人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都要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张文荣在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给他讲诸如“男儿流血不流泪”、“男孩从小要有经济自立的意识”的诫言。在我国别的地区的小孩子还在父母的宠爱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的时候,14岁的张文荣就已经靠卖冰棍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这种事对于早当家的穷孩子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对于一个自小衣食富足的大少爷来说,能在镇上人背后的指指点点中卖完第一箱冰棍确实是不容易的,同时,在这个经历中,张文荣也深深记住了一个道理,做大事不怕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

温州其他的老板大多都是因为家境的贫寒不得不辍学,但张文荣却是在读完高一后自己选择辍学从商的。你可能以为张文荣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长辈人对他的劝诫起了作用,其实不是的,那个时候,张文荣正处在极度叛逆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之中,在他的心中,装得满满的是迫不及待地要靠自己的本事去闯世界的热情,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打天下的勇气。在这种热情和勇气的鼓舞下,17岁的张文荣义无反顾地离开自己那个温暖的巢穴去寻找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新天地去了。

温州人的天性在张文荣的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富贵出身而不能弯下腰,相反,他肯吃苦,又勤劳。他做过油漆工、贩卖过服装等。那个时候,“梦特娇”这个品牌非常流行,他听说广东沿海某地“梦特娇”很便宜,就去那里进货,三个月下来,他就净赚了10多万元。之后,他抓住温州的日本产本田摩托一度售价飞涨的机会,借在黑龙江做生意的机会在当地原价购进300多辆本田摩托,卖到温州每辆盈利10000元,他又大赚了一把。就这样,在短短的时间里,他北上东三省南下广东福建,凭着一股初生牛犊的闯劲和对于市场的敏感,牢牢把握住了胜机。当1986年,张文荣看准了上海的巨大商机,准备到上海发展时,21岁的他已经单打独斗为自己赚到了百万资产。

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张文荣在这里经历了创业的艰难。那时的上海,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业务很难展开,但天性不服输的张文荣并没有气馁,为了揽到生意,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一大早就到机电公司门口找业务,找到业务后,他再骑着自行车满大街跑,让客户去买货。这段时间虽然很艰苦,但却让张文荣熟悉了业务、熟悉了上海、赢得了客户。

当时,温州做五金电器的工厂原料紧缺,而上海却是大工业基地,废旧铜材没人要。张文荣看到了这其中的商机,他在温州和上海之间充当了“废物利用”的角色,这样,两边的人都感谢他,他还在其中赚了钱,两全其美。

在上海的几年磨砺,让张文荣充分了解了上海的经济市场,也有了把握商机的把握。1988年,张文荣看准了城市发展对电缆需求的扩张,选定上海电缆厂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准备开始人生路上又一次新的创业。这种民营经济参与国营经济的尝试,在改革亟待深化的80年代末,起初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和理解。但不服输的张文荣并不理这些,他坚持自己的意见,写了一纸报告送到了上海机电局,然后又由机电局转给了上海市经委。在报告中,张文荣陈明了以民营经济模式管理的种种好处,并保证如果把上海电缆厂原来的牌子做“塌”了,他的500万押金全部作为赔偿。他的这种激情感动了上海市经委的干部,3个月后,上海电缆厂亚龙公司顺利成立。自此,张文荣跨上了他在上海创业的新台阶。他的公司先后承揽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电缆工程、上海8万人体育馆、内环线高架路、东方明珠(部分)等重点工程的配套电缆工程等。

1997年,张文荣还顺利兼并了国有企业——浦东电缆厂。由此,他当时无愧的被业内人士称为“电缆大王”。

如今的张文荣已经是“多足走路”,他的经营范围扩展到纵横灯具、电器、绿化工程、房地产等多项业务,企业总资产达到6亿元,“亚龙”终于在上海滩打出了一片天下。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1998年底,尽管企业的各项运作仍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张文荣却觉得是为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的时候了。为了提高他自己的管理能力,他报名进入上海社科院读研究生,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学识。同时,他还请来了20多位经济学家、商界成功人士、社会名流来为“亚龙”会诊,为“亚龙”制定新的3年计划。就在这时,张文荣办校兴学的念头开始在头脑中形成。办学校,在张文荣看来是人生的一种价值追求。他认为:“如果没有教育先行,国家如何振兴?作为民营企业家,在工业行业做得成功之后,我要回报社会。温饱解决了,就要体现自己的价值。”

说干就干,张文荣一下子投资了3.5亿元,建成了一所占地243亩,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15年的一贯制教学的“金苹果”学校。花园式的校园、首屈一指的硬件设施、成熟的校园网络系统……这都体现了张文荣的大手笔。

“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校训自然不仅体现在硬件上,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名师外教云集的强大的教师班底和绿色健康的人文气氛或许更是“金苹果”的魅力所在。

其实,在商界,看好教育产业发展前景的有很多人,但真正“投资办学”的却没有几个,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资教育无政策保障。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规定,民办学校的兴办者和投资人基本不享有民办学校财产的所有权,也不享有民办学校财产的收益权,这一规定的实际意义就是:民办学校的兴办者只能“捐资办学”,不能“投资办学”。

也因此,在张文荣刚兴起办学念头的时候,受到了周围人的不理解,认为他只是一时冲动,但张文荣自己心里明白,他并不是因为一时“冲动”才做这个决定的,他是敏锐地嗅到了教育产业背后潜藏着的巨大商机,因为,中国的老百姓最舍得在子女教育上花钱。据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38%左右的市民存款目的是为了子女教育,7%~8%的市民存款目的是为了买房。

身为企业家办学校,张文荣当然有底线,就是在集团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拿出一部分钱出来办学。身为投资商,他将风险一直掌握在可控范围内。

在刚创立“金苹果”的时候,收入还不够给老师发工资,但张文荣并没有只看中眼前的利益,他知道,现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还没完全开放,等到完全开放时,他就比别人领先,就可以开更多的学校,收益自然也就比别人更多。张文荣算了这样一笔账:投资教育能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得到政策上的优惠,同样的一亩地,用于房地产开发,需35万元,而用于教育只要25万元。他投资的3.5亿元中的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土地校舍这样的不动产中,这一块投入是跑不了的。设想一下,当金苹果学校招生满1万人时,若按每位学生2万元一年的学费标准,每年的收入就有2亿元,到那时,金苹果就成了“会下金蛋的母鸡”了。

张文荣办“学校”的思路就像办企业一样。最初,也是做市场调研,他请来20多位上海教育界顶级专家组成教学组,明确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学生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立、工作上自管。这些还都不算什么,更让他引以为荣的是,“金苹果”最早让学生成立自管会,并采用轮换制:人人都可以有机会做干部。还给学生有机会做校长助理:4个学生做校长助理,一个月一换。

“金苹果”学校的教学工作跟张文荣的企业一样,都量化到了个人。在张文荣的企业中,他要求公司做到分工明确。打扫卫生的,张文荣就规定他,7:00到7:30扫大门,7:30到8:00发报纸……张文荣认为,一名员工一定要首先做好分内的工作,否则其他的都是扯谈。这样的管理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企业都非常有效,在学校里,每一个学生都朝气十足,在企业里也是没有一个人多余,也不能缺一个人。

当然,办学也跟办企业一样,也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张文荣并不消极地看待这种困难,在中国目前教育体制还有些保守的情况下,会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

做企业有经验的张文荣,知道任何一个产品都要做品牌,学校也要不惜代价做品牌,而要做这个品牌,首先就是要让周围的人认可,而要让人认可,学校就要出成绩。这个成绩是要教育专家来做的,他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企业家,是经济运作者,不是教育专家,教育还是要让那些真正的专家来搞。张文荣也明白,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收益会相当慢。所以,他现在的主要工作重点还是在亚龙集团的发展上,但在能力允许范围内,他还是选择继续办学校,就像他说的,只要集团正常运作,就会拿出一部分钱来办学。

现在的“金苹果”已经广泛地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可谓是功成名就了,回想当初刚成立的时候,中小学生加在一起仅194人。现在的“金苹果”拥有3500多个学生,包括来自11个国家的280多个外国学生。

让张文荣自豪的是,金苹果学校不但是上海最大的一所民办学校,还是上海市首批28所双语试验学校之一。2004年,“金苹果”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达100%,升入区重点高中的达72%。

现在,“金苹果”的路越走越宽,张文荣的路也是越走越顺,我们希望张文荣能给我们建立更多像“金苹果”这样的学校,更希望民办学校能在张文荣手里走出辉煌的明天。

今天,张文荣可说已是一个富豪,但他的生活却十分简朴,而且他待人真诚,处世低调,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品质。他说:“工作是我最大的快乐,每做成一件事,我就感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对社会做了一次贡献。”

正因为他的这种人生理念,他热心于公益事业,投资4500万元兴建幼儿园赠给中国福利会。2002年底,作为黄浦区工商联副会长的张文荣带领一批企业家到黄埔区董家渡街道和困难户结对子。

张文荣对儿子有这样一个期望:“希望儿子好好读书上大学,将来能进政府部门做个公务员,切切实实地为社会服务,帮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这句话虽然朴实,但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张文荣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的思想。

第五章 温州人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