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分钟说到对方心坎里
11123900000023

第23章 忠实的劝告不逆耳,爽口的良药也治病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批评他人一定要讲求方法。有时候,我们不妨在批评之语的外边裹上“糖衣”,这样不但不会让对方丢了面子,而且对方还很容易接受。

一个善于批评的批评者,他在批评他人时能做到“忠言不逆耳”,使每个人都乐意接受。就像药丸很苦,但是如果在外面裹上糖衣,就没有苦涩的口感了,这样更容易使患者将药一口吞到肚子里。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你想要让批评收到良好的功效,那么你一定不要损害他人的自尊心,即使你的动机是好的,有充足的理由批评对方,仍要注意不要使别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身边还有第三者,即使是最温和的批评也会触怒对方,不论你的批评正确与否,他都会觉得你的批评让他在别人面前丢了面子。所以,我们不妨给批评裹上一层“糖衣”,这样就不会让对方觉得丢了面子,对方还会很容易接受。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智者,他胡子雪白,谁也说不清他有多大年纪。

男女老少都十分尊敬他,无论谁遇到大事小情,都来找他,请求他提些忠告,但智者总是笑眯眯地说:“我能提些什么忠告呢?”

一天,有一个年轻人请求他为自己提一个忠告,智者仍然婉言谢绝,但那个年轻人就是苦缠不放。智者没有办法,于是就拿来两块窄窄的木条、两撮钉子——一撮螺钉,一撮直钉。另外,他还拿来一个榔头、一把钳子、一个改锥。

开始的时候,他用锤子往木条上钉直钉,但是木条很硬,他费了很大劲也钉不进去,即使把钉子砸弯了还是钉不进去。

一会儿工夫,好几根直钉子都被他砸弯了。

最后,他用钳子夹住钉子,用榔头使劲砸,钉子虽弯弯扭扭地进到木条里面去了,但他也前功尽弃了,因为那跟木条裂成了两半。

智者又拿起螺钉、改锥和锤子,他把钉子往木板上轻轻一砸,然后拿起改锥拧了起来,没费多大力气,螺钉钻进木条里了,而且契合得天衣无缝。

智者指着木条笑笑:“良药不必苦口,人们津津乐道的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笨办法。那么硬碰硬有什么好处呢?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我活了这么大,只有一条经验,那就是绝对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当需要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我会像螺丝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良药不必苦口”,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像螺丝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唯有如此,你的人际关系才可能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挨批评肯定是苦的,是一件丢面子的事。因为“苦”,受批评者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可是,有些聪明的人却能够很好地把握批评的度,使批评达到春风化雨、甜口良药也治病的效果。

其实,言语的尖刻并不一定能达到批评的效果。批评的效果往往并不在于言语的尖刻,而在于形式的巧妙,正如一片药加上一层糖衣,不但可以减轻吃药者的痛苦,而且使人很愿意接受。批评也一样,如果我们能在必要的时候加上一层糖衣,也同样可以达到“甜口良药也治病”的目的。

身为上司或长辈,在批评自己的下属或孩子时也应该采取这一原则。批评下属或孩子,不是单纯地为了出一口气就算了,或把想说的话说出口就行了,如何让对方接受更为重要。就像在工作中指点部属一样,告诉对方缺点所在,使他愿意改进,这才是批评的目的。

哑巴吃黄连,是有苦难以说出口的。但是,治疗拉肚子的黄连素,外表裹一层糖衣,它非但不是苦的了,还照样能治疗拉肚子。良药,一定要苦口吗?

每个人天生都爱面子,每个人都需要自尊和被他人尊重。自尊正是人生存在和发展的支柱,是人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去取得成就的动力。而容易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就是批评最大的弊端。

批评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因批评不当,闹别扭、结怨,甚至影响工作,都是常有的事,所以,在批评他人时一定要注意一下技巧。

一家营建公司的安全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工地上的工人有没有戴上安全帽。一开始,当他发现不戴安全帽的违规行为时,便利用职业上的权威要求工人改正。其结果是:受指正的工人常常显得不悦,而且等他离开,便又将帽子拿掉以示反抗。于是,他总结经验,改变方式,看到有工人不戴安全帽就问是不是帽子戴起来不舒服,或是帽子的尺寸不合适?还用愉快的声调提醒工人戴安全帽的重要性,然后要求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最好戴上。这样效果比以前好多了,也没有工人显得不高兴了。

一个善于批评的批评者,他在批评他人时也能做到“忠言不逆耳”,每个人都乐意接受。就像药丸很苦,但是如果在外面裹上糖衣,就没有苦涩的口感了,这样就更容易使患者一口将药吞到肚子里去。于是,药物进入胃肠,药性发生了效用,疾病自然也就好了。

如果对方所犯的错误不是原则性的,或者不是正在犯错误的现场,我们就没有必要“真枪实弹”地批评。我们可以不指名道姓,用较温和的语言,只点明问题;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对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点”到为止,完全当作是警告。

但是,我们也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如果一些人自我意识差、依赖性强、不明说不行,也可以对他采取严肃的态度和尖锐的态度来警告。

战国时的魏文侯把夺得的中山之地封给了儿子,而没给自己的弟弟。有一个名叫任座的大臣认为魏文侯的做法有失仁义,当面指责他算不上仁君,使得魏文侯恼怒不已。任座见到这种情况可是吓坏了,赶紧退出大殿,听候发落。另一位大臣翟璜连忙上前劝阻:“陛下真乃仁君也!有了仁圣之君,才会出现直言之臣。任座讲话心直口快,正是因为有你这位仁君存在的缘故啊!”魏文侯一听,转怒为喜,马上让人把任座请回来,亲自下堂迎接,并奉为上客。

在这个故事中,任座批评魏文侯的方式是“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使得魏文侯火冒三丈,任座自己也差点丢了性命。翟璜的话表面看来,似乎自始至终都在恭维魏文侯,说他的好话;其实不然,他也认为魏文侯的做法欠妥,只是选择了另一种巧妙的方式,使魏文侯觉得能有人当面指出自己的错误,不但不是对自己的不敬,反倒是自己的荣耀,因而欣然接受。两种不同的批评方式,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由此可见批评的艺术魅力。

想用批评去改造对方,有意无意去揭他的疮疤,对方听了当然很不痛快,就算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他也不会承认,结果越闹越僵。只有给批评穿上一层糖衣,对方才会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