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
11119600000031

第31章 个性的完善

良好的个性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重视个性的培养,既是健康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未来的需要。因此,大学生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 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的个性,即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生活经历形成的。大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团体和所接触的社会范围,构成了他们的社会生活环境。个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与其他成员交往的方式就构成了其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因素。

1.家庭环境与个性发展

家庭环境是对人的个性影响最早的因素。虽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个性影响已经比儿童时期小得多,但在儿童时期形成的个性心理定式还会对大学生的个性完善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个性心理特征是十分稳定的因素,一旦形成将会长时期影响人的生活实践。

家风对子女个性品质形成的影响表明,子女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自发的努力与友好的态度等皆产生于家庭的和善作风,如信任、民主精神与容忍态度(相关系数较高)。追溯我国一些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家庭因素,父母性格开朗、家风民主的,子女性格也比较乐观、开朗、善于与人相处;父母的娇惯和溺爱,往往导致子女性格孤僻、任性、无主见;从小丧失父母照顾的子女,往往独立性较强,且任性;由于家庭出身而受到社会歧视的学生,容易形成冷漠、沉默寡言和敏感的性格;父母不和或离异对子女的性格也有较大的影响。家庭对大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表现出如下特点:

(1)进入大学以前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了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基调,这个基调会成为大学生塑造个性心理的基础,并会对大学生个性的进一步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2)尽管大学生活环境会不断地改变大学生的个性,但家庭因素导致的某些个性仍会左右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学生家庭环境不同,学习成绩也有明显差异。

(3)家庭环境的差异是引起大学生个性多元化的主要因素。同时,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产生矛盾,还会削弱大学生个性的社会化进程。

2.学校环境与个性发展

学校环境是对大学生个性影响最大的因素。学校是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教育的场所。学校环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个性产生影响。

(1)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总体影响

校风、班风都会对大学生个性产生影响。学校经常向学生进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教育,就会逐渐形成大学生特有的性格,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掩盖其原来的气质。尤其是大学班集体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学生在班集体中所处的角色也有助于形成其性格特征。

(2)大学教师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大学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是大学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和事实上的管理者,他们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这种评价结果,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遵从态度和模仿内容,日久天长,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

(3)教学内容和手段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就个性心理特征而言,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有较大差别,如进入缺乏吸引力的专业,专业思想难以稳定,不仅会影响到个体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还会影响到个性倾向性的形成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完善等。因此,如何根据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的要求,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是每个大学生都会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3.社会环境与个性发展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能把单纯由家庭因素或学校因素引起的个性掩盖起来,从而带有明显的社会环境的烙印。

(1)社会潮流的影响

社会潮流反映了在大多数人意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公众性的社会活动。它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集团在一定时期的主导意识为基础。社会潮流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很大,其特点表现为与社会潮流相符合的个性特点会迅速发展起来,违背社会潮流的个性特点将受到极大的抑制。处于心理特征迅速形成、日臻成熟时期的大学生,对社会潮流的反应更敏锐。因此,有人说大学是社会的晴雨表。

(2)社会习俗的影响

社会习俗在群体中有广泛的基础,它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的个性形成中发挥作用。当大学生想从事一些创造性活动时,常受到来自传统习俗势力的阻挠,这是在大学生个性形成过程中造成理想与现实心理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竞争的影响

竞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人们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自信心、进取心、创新精神、英雄主义和顽强拼搏精神等心理品质就会逐步发展起来。目前我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都是高考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他们的个性中,自尊、自信、争强好胜、荣誉感、进取心等都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些个性特点有两重性,如果引导得当,可以成为大学生积极的精神力量;如果引导不当,则会导致大学生狂妄自大、争名逐利,成为消极的精神因素。

(4)社会角色的影响

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从事的社会职业、担任的社会职务。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他在社会实践中承担的社会责任、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长期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就会形成一种心理素质,在处事原则、分析问题的观点、语言风格、工作作风、行为举止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来。比如,长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与没有受过这方面锻炼的学生相比,在独立性、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责任心、荣誉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 个性培养的目标

国内外学者就个性培养的目标提出了各种建议,这里我们综合各种观点,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以下培养目标:

(1)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富有创造性。

(2)准备和乐于接受新的生活体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欣赏新鲜的东西。

(3)客观而公正地认识现实及他人,能积极、肯定地看待自我、他人、自然与社会,并与之建立和谐而愉快的关系。

(4)言行坦诚、率直。

(5)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办事讲效率。

(6)富有自主性,具有独立于文化背景和环境之外的意志力,坚信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可以获得成功和发展。

(7)尊重他人,待人真诚,与朋友有较深厚的感情,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8)具有民主的作风,对他人的态度不因教育程度、经济地位等特征的变化而变化,尊重他人的信仰、态度、观念。

(9)具有理性感和幽默感,有广阔的胸怀和宽容心、同情心。

(10)具有坚强的意志,能为自己的目标而合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以上目标可供参考,它们不是惟一或标准的模式,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灵活掌握,促使自己的个性更加完善。

■ 如何培养良好的个性

确定个性培养目标后,为了完善个性,还要找到个性的培养途径,使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畅 加强自我修养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到趋于成熟的阶段,其理想志向已基本确立,对人生的看法已初步形成。他们关心并力求全面、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特点,希望并努力使现实中的自我逐渐接近理想中的自我。所以,大学生应力求以自我修养为主,这对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大学生的自我修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大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养成,必然得益于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认识自己是自我批评的前提,每个大学生都要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自己,清醒地把握自己思想变化的情况,及时察觉并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还要敢于公开认错,勇于改正错误,积极开展同学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不仅是帮助同学进步的正确途径,同时,也是锻炼自己个性心理品质所不可缺少的一环。

(2)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此话是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意思是看见贤人,便应该向他看齐,学习他的长处和优点;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检查自己有没有同其类似的毛病。大学生要学会把别人当作镜子,用别人来对照自己。作为有进取心的大学生,应该善于把他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并能抵御一切不良行为的影响,注意用反面的东西对照检查自己。

(3)慎独

慎独的意思是说在个人独处、无人知情、无人监督的时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完全要依靠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信念的力量,这是自我修养非常重要的方面。每个大学生都应努力培养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表里如一,把自己培养成品格高尚的人。

(4)写日记

日记是“吾日三省吾身”的最好方法。写日记的过程实际上是自己与自己的一种对话,也是一种自我反省、评价和勉励。大学生若将日记作为心灵的镜子自鉴,无疑会在每天都得到一次良师益友的指教。因为日记中的我通常比现实中的我更清醒、更理智、更高明。久而久之,现实中的我就会同化为日记中的我、理想中的我。

2.不断学习,丰富知识

人的知识愈广博,个性便愈臻完善。刻苦学习、增长才学的过程也是人格化的过程。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的个性缺陷,例如狭隘、自卑、固执、粗鲁等,是源于知识的贫乏,“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具有人格的力量。

3.面向社会,勇于实践

社会是个大舞台,一个人只有通过社会生活的锻炼才能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学习活动可以培养个性,但绝不是惟一的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常有义务劳动、勤工助学、科研活动等几种形式。积极参加义务劳动,能培养关心社会、责任感强、勤奋、耐心细致、乐于奉献等优良品质,使学生对国家、集体、劳动有科学的认知。勤工助学是目前大学生中最普遍的社会实践行为,这反映了市场经济观念的盛行和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倾向。实践证明,积极参加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大多具有头脑灵活、思路开阔、独立性强、富于创造性、善于交往、自信、果断、讲效率等良好个性特征。这些学生知识面广,社会经验丰富,毕业后大多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目前,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正向智能型、创造型发展,并和科研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的科研活动,主要是指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己或协助老师进行发明创造、课题攻关等活动,这些活动的显著特征是智能性、创造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经济效益。科研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自主、严谨、细致、有恒心、民主、协作、思路开阔、诚实、公平等各种品质的培养,是完善和培养个性的重要途径。

4.养成良好习惯

个性的重要内容是行为方式,良好的个性必然要求有良好的行为方式,而这往往表现为良好的习惯。不良个性特征大多表现为许多不良习惯。例如,鲁莽的人有急躁、冲动、冒失等行为习惯,而自信的人大多有稳健、从容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个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习惯有助于改变个性的内在品质和结构。

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就要确定合理的目标模式,这样才会有参考和依据。确定目标模式,一方面要靠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依据现实生活中具有良好个性的人所具有的特点,取其精华作为自己的目标。要从每一件眼前的事做起,“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有“锲而不舍”、“滴水穿石”的恒心、毅力和耐心。只有经过长期艰辛的锻炼和考验,才能实现自己确定的完善个性的目标。

5.积极参与活动

个性的塑造和培养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离不开个体在生活中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交往和活动的载体是集体,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应该有意识地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社团活动,主动和同学、老师交往,使自己融入集体之中。

目前,大学生的集体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班级活动,一类是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对于培养组织纪律观念、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精神等品质有重要影响;社团活动主要以兴趣爱好为组织原则,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广泛汲取他人性格和学识的精华,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社团活动对于培养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宽容、热情、开朗等个性品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在这些活动中担当领导的角色,会有力地促进自信、果断、细致、热情、坚毅、成熟、创造性等品质的培养,会加速个性的完善。在广泛的交往和集体活动中,还可以借助别人对自己个性的反馈,及时进行调节,使自己的个性得到优化。个性的培养不是封闭的自我设计,需要跳出“自我”的狭小天地,走向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集体,在交往和活动中完善自我。

“问题讨论”

你打算怎样完善你的个性?

一个人在心理素质上多一分弱点,他的发展和成功就多一个限制和损失,他的生活和事业就少一分成就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