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
11119600000019

第19章 建立和发展真挚的友谊

爱因斯坦曾说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真正的友谊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认识友谊、了解友谊的发展是培养友谊的基础。

■ 人生难得是诤友

友谊是人生的一盏明灯。一位哲人说过,友谊真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不光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惠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这是多么感人肺腑的话,就让我们把它作为座右铭。

如果你能同周围的同学建立美好的友谊,那么你就会在温暖的集体中,和谐地生活,愉快地学习。当你处在顺境中,大家会对你理解和帮助;而你处在逆境时,大家也会对你表示信任和支持。真正的朋友,不会在你陷入逆境时冷淡你、鄙视你、误解你、疏远你,而会对你投以信任的目光,伸出热情的双手,鼓励你从失利中振奋起来,从委屈中坚定信心,为你拨亮生活的明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只要你能以博大的胸怀和挚爱对待你的朋友,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你一定可以找到真正的朋友。

朋友人人需要,朋友的多少,友谊的深浅,取决于各人的交友之道。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枟鸡鸣偶记枠中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道义上相互砥砺,有了过失互相规劝,这是畏友;无论平时还是危急的时候,都可友好相处,生死关头可依靠,这叫密友;甜言蜜语如糖一般,以吃喝玩乐相往来,这叫昵友;有了利益就相互争夺,有了祸患就互相倾轧,这叫贼友。如果拿今天的朋友标准来评价的话,“昵友”、“贼友”都不能算真正的朋友,只有“畏友”、“密友”才称得上朋友。

著名杂文作家冯英先生谈起自己的交友之道时说:友有三种———挚友、诤友、媚友。所谓好朋友,不单是肝胆相照的挚友,还应当是诤友。什么是诤友呢?冯先生说:那就是在朋友交往中要除去虚伪的客套,说真话,直言不讳,这样交友才能益于身心。这里的诤友就是那些敢于开诚布公地给朋友指出不足之处的真正朋友。所谓媚友,则是指那些当面吹捧、背后攻击的小人,这种人不是真正的朋友。天下最难得的是“诤友”,它在友情中的价值更高。

人间难得是“诤友”,这并不是说人间“诤友”少,而是“诤友”在友谊中的价值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认识到的。有的人往往喜欢为人家唱赞歌,他虽然看到了人家的短处和缺点,却讳莫如深。如果他是出于“为贤者讳”,那是害了朋友;如果他是故意不说,要看朋友笑话,那就不够朋友了。如果朋友同你天天相处,从不向你进一言,总是拣你爱听的话说,那你就要警惕了。枟论语枠中有句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里说的“直”是正直,“谅”是诚实,“多闻”是见闻广博,同这样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便辟”是谄媚奉承,“善柔”是当面恭维,背后诽谤,“便佞”是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同这样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这是古人的择友标准,在现代社会中,难道不应该以此为标准吗?

“案 例”

吕岱以徐原为诤友

三国时吴国大司马吕岱,和徐原是好朋友,吕岱每有过失,“原辄谏诤”。有人认为徐原太不尊重吕岱,有点看不惯,吕岱却说:“这正是我看重徐原的地方哩。”徐原死后,吕岱哭得很伤心,他说:“以后我再也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了。”

一个封建官吏如此尊重别人的意见,如此尊重指责自己过失的人,是难能可贵的。

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常常会为自己的过失而心急如焚。如果我们在生活的旅途中,多几位像徐原这样的诤友,那么我们就能不断完善自己,及时补救错误,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我们常说真正的朋友应以诚相待,诚指诚实、真诚。就是说,对朋友我们一定要敞开心扉,说心里话,不遮遮掩掩,不口是心非,这样别人才会对你说心里话。朋友之间,以诚相待,还包括不投朋友所好,不掩饰朋友的缺点、错误。尽管指出朋友的缺点、错误,有时会引起朋友一时的不快,但时间长了,互相理解了,这种不快就会自然消散。所以,有句话说得好:硬起心肠才是为你好。

生活中,人们总怕伤害别人,因而很少有人真正地直言不讳,其实人们陷入痛苦之中往往是因为别人不愿理会,或不敢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我们都知道那个枟皇帝的新装枠的寓言,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借鉴吗?要知道,人有时并不能发现自己的过失,甚至还会自以为是,以丑为美。如果你周围有几个时刻关怀你的旁观者,经常为你指点过失,扫除思想上的灰尘,那是一种幸福。你从这里所得到的友谊的价值,并不是用金钱可以计算的。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进言的信任。”唐代宰相魏征直谏唐太宗,是因为他相信唐太宗的胸怀和才干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对他人表示怀疑的人,绝不可能有勇气、有信心直言相告。直言是信任人的表现,也是彼此关系密切的标志。诤友就是在相互了解、相互熟悉的基础上形成的。推心置腹是真诚、亲密的表现。

其实,能够从别人那里知道自己的过失,无异于取得了一面镜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而不改,一意孤行。经验告诉我们,自己明明错了,却不认错,拒他人于千里之外,始终是一种悲剧。自古到今,那些有所作为的仁人志士,历来不惧怕别人批评自己的过失。诸葛亮就经常以自己身边有几位大胆进言的朋友而感到自豪,认为这可以使他少犯错误。因此,别人向你说出对你的看法时,你千万不要恼火,你应当理解,别人对你的批评,纵然语言过激了一点,那也是肺腑之言,是一种难得的关怀。假如你身边的人不向你进言,这就意味着人家对你漠不关心,意味着你在前进的道路上失去了支持。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拒绝善意的批评,否则你将会离真理愈来愈远。即使朋友的批评不尽恰当,甚至完全是一种误会时,你也不必忧心如焚,更不能结下“秋后算账”的报复心理。因为人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谁也无法穷尽真理,无法保证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的正确。不计较别人错怪自己,能承受委屈,这也是一种有涵养的高尚情操。邓小平一生中曾因错误的批判而三起三落,但他始终虚怀若谷,镇定自如,不忘为国为民。要相信,误会是暂时的,真理总归是真理,是金子总要发光的,这种博大的胸怀,这铮铮铁骨,真可算得上“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人杰!

“案 例”

罗蒙诺索夫与他的老师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德国马尔宝大学读书时,深得他的导师沃尔夫的器重,师生情谊笃厚。罗蒙诺索夫尊敬自己的老师,但他对老师唯心论的观点并不同意,就写了一篇批驳老师的论文。沃尔夫看到自己的观点遭到学生的批评,不但没有恼怒,反而推荐这篇论文在校刊上发表。

同学们,让我们真心实意地欢迎批评吧!哲学家培根说过:“一个人从另外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中所得到的光明更干净、纯粹。”

■ 交友之道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缺乏钱财、地位,但不能缺乏亲密的友谊,因为,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友谊能使每个人获得新的价值、新的生命。那么怎样才能赢得友谊呢?

1畅 交友切莫见利忘义

人类能较为清醒地将“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时,人类就陷入了义与利的两难之中,人类正是在这种两极矛盾状态中演变着自己的历史的,个人也正是在这样的他人与自我利益相交织的矛盾关系中发展自己的。

义,本质上是为他性的。在中国思想史上,“义”总是被规定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表现。早在先秦时,孟子就已确认:“义,人之正路也。”即义是人的生命进程中最正确的道路。

利,本质上是为己性的。利是人生存发展的一种自然的本能的需要。在这一点上,人与人之间没有质的差别,有的只是量上的区别。所以,利不是超越人的生命欲望的,它更表现为个人的功利满足,利是物质性的。

人们在力求解决义与利这一两难课题时,历来重义而轻利,希望通过对义的张扬,以便于利的调适,从而摆脱义利的苦恼。面对义利两难的境地,孟子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可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的这一思想是中国历代思想家们所推崇的义利观。这一观念的实质在于当义与利处在不相矛盾的状态时,取义求利,既为他又为己,才是人生合适的、正当的追求和行为实现;一旦义利不可协调,即当为己的利与为他的义发生冲突,且二者不可同时获取时,则舍利而为义,牺牲个人利益的追求,成全社会利益的实现,以重义舍利来解决或平衡义与利的矛盾冲突。孟子的这一义利思想是有极高的合理意义的。人生的一切纷扰、矛盾等无不与义利有关。

在中国思想史上,义利问题不仅是人生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个总要把它上升到道德高度来认识和解决的课题。孔子就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为义者是道德的,惟利是图者是不道德的。

这就要求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谨慎、严肃地对待自己的人生,不符合道义和正义的事不做,不与违反道义和正义的人共谋相处。不过于贪图私利,不过于贪求一己之得。在人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只要重视社会的利益,不贪图自己的利益,虽处境不佳,地位不高,但他们的人生也是值得称颂的。

“案 例”

(一)苏武怒斥卫律

我国汉代的苏武曾与卫律有交情,后来,卫律投降了匈奴。苏武出使匈奴,卫律做东道主设宴“招待”苏武。席间,卫律对苏武作了一番吹捧之后说:“你看我本来也是汉朝大臣,自从投到匈奴这边以后,单于封我做丁灵王。我现在带着几万大军,我的牛羊牲畜满山满谷。要什么有什么。”卫律以为苏武有所动心,就劝说:“要是你答应了,我们立刻可以结成兄弟,共同享受。”苏武拍案而起,指着卫律的鼻子大骂:“你这个不知羞耻的东西,身为汉臣,不思报答国家,反而叛国投敌,认贼作父,你的良心哪里去了。”骂得卫律像只丧家犬,无言以对,苏武坚守民族气节毫不动摇,牧羊北海19载,历尽千辛万苦,后终返国。苏武的爱国之情、高尚的民族气节,真是让我们肃然起敬。

(二)不要状元要朋友

这里说的是唐代宰相白敏中的故事。事过 1000 多年,人们还在传颂,的确是“流芳百世”。

白敏中和贺拔基是好朋友,两个人同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经常一同到街上游玩。那一年的主考官是王起,他知道白敏中出身贵族,文才也好,想让他中状元;但王起又嫌贺拔基贫寒,不喜欢他。王起私下派人去劝说白敏中:“只要你不再同贺拔基来往,王主考就取你为状元。”白敏中听后皱起眉头,没有答话。

恰好这时贺拔基来访,家人把他打发走了。白敏中获悉,大发雷霆,立即把贺拔基追了回来,如实地将情况告诉他,并说:“状元有什么稀奇的,怎么也不能不要朋友呀!”说毕,命家人摆起酒宴,与贺拔基开怀对酌。

说客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回去便一五一十地回禀王起。谁知道王起一反初衷,既取了白敏中,又取了贺拔基。原来白敏中宁要朋友不要状元的精神,感动了王起那颗浸透了世俗偏见的心。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白敏中舍弃功名利禄,保全友谊的做法实在令人钦佩。当然,我们不主张去一味效仿古人,但也不应把友谊拴在名利、荣誉、权势的纽带上。生活中的那种有利则聚、无利则散的行为,是与友谊格格不入的。对那些重利忘义的“贼友”一定要远离,否则会毁掉自己。

俄罗斯著名寓言家克雷洛夫,写过一则题为枟小树林和火枠的寓言:一个冬天的早晨,一颗快要熄灭的火苗,跟小树林攀谈,它甜言蜜语地对小树林说:“跟我做个朋友吧。”火苗自称是太阳的兄弟,能够给小树林带来温暖,可以使小树林在冬天保持春夏季节的苍翠。小树林信以为真,就与火苗结交朋友,为火苗添上燃料。火苗得以燃烧变成熊熊大火。火焰飞上了大小树枝,黑烟成团地冲上天空,很快,凶暴的大火就把小树林统统烧光了。

这个寓言故事,提醒我们在问津友谊时,思想绝不能麻痹,要知道,以怨报德、过河拆桥的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所以莎士比亚说:“我痛恨人们的忘恩,比之痛恨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是其他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当然,人人憎恶那种忘恩负义的人。因此,我们自己首先不要做对不住朋友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生活在社会中,任何活动都是社会的活动,友人之间同做一件事是很普遍的,这就很自然地产生出对别人贡献的态度问题。有些人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荣誉和功劳,朋友之间常常在这个问题上发生分裂。让我们看看达尔文和欧阳修是怎样对待荣誉和功劳的。

“案 例”

(一)达尔文与华莱士

达尔文花了近20年的心血写成了枟物种起源枠一书交付印刷出版,此时却收到了远在马来西亚的朋友华莱士的一封信和一份有关生物进化论问题的手稿,请示达尔文批阅并给予指正。达尔文阅稿后非常高兴,发现华莱士在生物进化论上的观点和自己的非常相近,决定首先发表华莱士的文稿,并把发现生物进化的荣誉全部归于华莱士名下。华莱士得知这一消息后,深为达尔文的无私精神所感动,可无论如何不同意达尔文的决定,经过了反复争让后,最后只得把这作为他们二人共同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达尔文与华莱士互让荣誉的事迹,在科学界一直传为佳话。

(二)欧阳修与宋祁

我国宋朝的大文豪欧阳修撰修了枟新唐书枠的“纪”和“志”部分;宋祁撰修枟新唐书枠一百五十卷列传部分。

枟新唐书枠的全部稿子出来后,宋仁宗下了诏书,命令欧阳修对全书进行加工润色,使之文体一致起来。欧阳修接旨后,十分犯难。一是宋祁是自己的朋友,也是长辈,自己对他一向十分尊敬;二是宋祁素有真知灼见,造诣颇深;三是各人的想法毕竟不同,自己怎么好贸然去修改别人的文稿呢?他思考再三,感到皇帝的旨意的确难于从命,于是连夜上奏皇上,收回诏书。宋仁宗看了欧阳修的奏文,感到言之有理,也就不再提这件事了。

紧接着又出现了在书上署名的问题。按照旧例,一本书由几个人合撰,只署其中职位较高者的名。当时欧阳修的职务高于宋祁,当然应该署欧阳修的名。但是,欧阳修不愿这样做。原因是除了俩人的友谊外,宋祁在修枟新唐书枠的过程中所花的心血也比自己多,自己怎么能凭借高位,夺他人之功,掩盖宋祁的贡献呢?他又向皇上奏明,同署俩人之名。宋仁宗批准了欧阳修的奏文,枟新唐书枠破天荒地署上了两个人的名。

从此,欧阳修和宋祁更加互尊互敬,友谊更加深厚。

不贪天下之功为己有,承认自己的成就中也有别人的一份心血,人们就会敬仰你、尊重你,而你所得的就是双份的成果。如果你把别人的劳动埋没了,独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荣誉的旗帜上,其结果可能是你的名字连同你的功劳一起被毁掉了。朋友之间是志同道合的结合。过失主动承担,功劳不据为己有,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人家就会把你看成是坦荡无私的人,愿意同你交往,付以重托而不必担心。如果你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之辈,只能与人共患难,不能与人同欢乐,那就等于在自己的良心上抹了灰,虽有一时之得,但生活在别人鄙视、唾弃的氛围中,也不会觉得太快乐。

品德高尚的人,是从来不屑于在荣誉上贴上自己的标签的,真正的友谊是给予而不是索取。

“案 例”

千古一朋

晋代有个叫朱晖的人,他和陈揖是好朋友,常常在一起讨论、研究学问。

后来陈揖死了,他的夫人生下儿子陈友,朱晖有感于好友的情谊而代他抚养、教育孩子。朱晖有个朋友当了南阳太守,想请朱晖的儿子去做官。朱晖想到亡友陈揖,就让陈的儿子陈友代替自己的儿子去做官。

朱晖这种以友谊为重,不忘旧情,不计私利的行为受到后人的赞扬,被称为“千古一朋”。

朱晖的可贵之处在于为朋友做了好事,而不希望从朋友那里取得任何报答。那些帮了人家又期待人家报偿的人,在关键时刻,或是需要自己作出更大牺牲的时候,是不能为朋友挺身而出的。所以高尔基说:“你要记得,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生活是有情的,那些给人留下好处的人,会名传千古,流芳百世的,人们会永远把他铭记在心中。

2畅 交友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说真话而不说假话。“行必果”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相信某个人,说某个人靠得住,讲信用,遵守诺言,实践诺言。“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强调讲信用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从古到今都把信用看得非常重要。枟论语·学而枠篇说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讲的是一个“信”字。

“案 例”

(一)范式“一诺千金”

这是友谊史上千古传颂的佳话。

东汉张勋和范式是京城洛阳太学的同学,两人结下了莫逆之交。后来他们要分手了,张勋恋恋不舍,泪如泉涌。范式说:“兄弟不要悲伤,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拜望你家老人,同你聚会”。

他们两家相距一千多里,这一愿望能实现吗?两年以后,当长空雁叫的时候,范式风尘仆仆来到张勋家里。

(二)苏曼殊为赵伯先搁笔

这是一段近代文学史上的事。

苏曼殊绘画造诣很深,享誉中外。一天,他的好朋友赵伯先求画。苏曼殊是不肯轻易给人作画的,但对赵伯先的要求却一口答应了。

当时苏曼殊正忙着收拾行装准备去日本,还没来得及画。但分别后不久黄花岗之役爆发了。赵伯先是革命党人,他为黄花岗起义的失败而无比悲愤,呕血而死。苏曼殊得知这一消息,异常哀痛,立即画了一幅枟荒城饮马图枠托人带回国内,焚化在赵伯先墓前,以示哀悼。

即使这样,苏曼殊还觉得愧对朋友,从那以后,他就不再作画了,以示心中的歉疚之情。

既承诺,必实践,这就是古人提倡的作风,古人对朋友的态度。朋友在,实践诺言,朋友不在,也要实践诺言。这种传统的风范,我们应好好继承。

实践诺言,言行一致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尺。朋友间需要信任,那些许人一诺,言出行随,不轻易食言的人,一般气度大,办事牢,可以信赖,同其交流思想而无后顾之忧。但是也有一些人,善于用甜言蜜语取悦于人,也会拿豪言壮语发誓表态,却很少把自己的话付诸实施,所以,不守诺言的人,往往气量小,朝三暮四,不负责任,不宜交为朋友。自古以来,讲信用的人受到人们的欢迎和称颂,不讲信用的人受到人们的斥责和痛骂。李白曾在他的枟长干行枠中写道“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所谓“抱柱信”是说一个叫尾生的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还没有来,河里就涨水了,尾生为了不失信用,还是不走,宁可抱住桥柱被水淹死。所谓“望夫台”,是说丈夫在外,约定某年某月归来,但是没有实践诺言,妻子总是站在台上望夫归来。这些典故都是倡导人们讲信用的。在当今社会里,讲信用的人仍然是会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信任,不讲信用的人则同样是会受到人们的斥责的。

“案 例”

取利失信惹官司

前不久,京城一名歌曲作者专门为四川某女歌手创作了一首歌曲,对方以70 000元的价格将歌曲买断,双方签订合约,歌曲作者不得再将歌曲转卖给他人。

正当这位四川女歌手潜心演练这首歌曲时,突然看到她花重金买下的这首歌已由某很有名气的女歌手演唱,并在电视上向全国观众播放。这位四川女歌手及家人十分愤怒,一纸诉状将那个歌曲作者告上法庭。歌曲作者自知理亏,要求私了,被四川女歌手及家人拒绝。

那位被骗的四川女歌手只说了一句话:我不同意私了,只是不想别人和我一样再上他的当。

为了区区私利而食言,那位歌曲作者失掉的是自己的人格与朋友的友情,这代价实在太大了。试想这件事曝光后,有谁再敢与他合作?这位歌曲作者真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信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往原则。信用是什么呢?就是“言必信,行必果”。人们常用“一诺千金”来说明信用的价值和重要性。诺言值千金,是以守信为前提的。正因为信用如此重要,所以儒家一直把信用作为最重要的美德(仁、义、礼、智、信)之一。

讲信用是相对他人而言的,没有交往就无所谓信用,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发生信用问题。人离不开交往,而交往则离不开信用。交友也好,治国也好,理家也好,做生意也好,都需要讲信用。蒋介石在败退到台湾岛后,痛定思痛,总结与共产党的几十年分分合合、恩恩怨怨的历史,终于发出由衷的感慨:我们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而是被自己打败的。共产党取胜是因为他们取信于民,我们失败,是由于我们失信于民,这个教训真是太深刻了。蒋介石的教训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借鉴吗?

或许有人会说蒋介石是大人物,干的也是大事情,信用对他来说至关重要,作为普通的百姓,信用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们讲信用不是想用就可以马上拿来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感情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积累起来的。不要以为在小事上就可以随随便便,不守信用;如果你在小事上经常失信于人,在大事上人们就会对你持怀疑的态度。所以,从小事开始就一定要恪守自己的诺言。大家一定听说过民间有个叫“狼来了”的故事吧,说的是有个小孩在山上放羊,他大概出于一种好奇心理,有一天突然大喊:“狼来了,狼来了!”山下的村民闻声赶来,才知道是玩笑。后来他又如此再三,大人们有点生气了。有一天狼果真来了,孩子拼命喊“狼来了,狼来了……”可是这一次大人们谁也没有赶来,孩子被狼吃掉了。这并不是大人们感情淡薄,而是孩子身上失去了可以让人判断他诚实与否的信誉。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幼稚的孩子的故事,我们有些大人也在经常做着类似的愚蠢事。有人信奉假话说上三遍也可以成为“真理”,不惜编造假话,欺世盗名,还以为这是做人的诀窍。殊不知,做失信于人的事,可以一而再,不能再而三。古人早就说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做骗人的事有几个能捞到好下场?朋友间如果丢掉“信誉”二字,生活中就难免互相猜疑,互相防范,引出无穷是非,使生活不得安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信用在经济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本的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认为,中国出口状况不佳的原因有三:一是不遵守交货日期;二是多数产品质量不好;三是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太少。这三条中前两条都是与信用有关的。随着中国逐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商品生产将逐步扩大。在社会转型初期,部分人急于发财致富,往往走旁门左道,一些人急功近利的欺骗行为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的。温州皮鞋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温州是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个体经济,特别是皮鞋制造业很发达。但个别私营业主,借机大发不义之财,用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一时间,人们谈温州皮鞋色变,温州的经济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温州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将几十万箱假冒伪劣的皮鞋当众销毁,并恳请消费者和媒体进行监督,才将名誉挽回。

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人们在呼唤诚信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诚信的法律监督,信用的形式也逐渐改变。许诺由口头变为书面与口头相结合,实践诺言由道德监督变成由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监督;信用的取得从以相互认识为基础到以实力和条文为基础。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不讲信用既造成别人的损失,也造成自己的损失,同时还会影响进一步的交往。所以,有人把信誉视作生命。

人必须讲信用,并且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常言道:无信不立。自己守信是取信于人的第一方法。怎样守信,就是保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办,哪怕要牺牲些个人利益,也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样,你在生活的旅途上所获得的永远是信任票。当然,在条件发生变化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的许诺作出适当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许诺者最好向交往对方作出必要的解释。

守信还要做到不轻易许诺,这是守信的重要保证,也是取信于人的方法。俗话说:“轻诺寡信”。所谓轻诺,就是毫无把握地许诺,既不了解客观情况,也没有自知之明。前几年电视上演了一个小品,说的是一个公司的职员,特别想往上爬,但苦于能力一般,且无背景,很是痛苦,他冥思苦想,想出一条妙计:讨好上司。他自吹有亲戚在市委工作,什么大小难事,他都可以帮忙解决。正巧,春节将至,科长要买张卧铺票,就请他帮忙。这回可苦了他,因为他根本不认识什么当官的,但牛皮已吹出去了,不兑现脸往哪儿搁,所以只好卷起铺盖,排了一天一夜的队,终于买到一张卧铺票,结果被冻感冒了。真是苦了自己又累了家人,最终还不得不实话相告。这个小品虽有虚构的成分,但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是不存在的。好在这个职员最终履行了诺言,假如事没办成,苦了身子,又遭人嘲笑,岂不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守信一定要做到不轻易许诺,除了对自身的能力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外,还必须对客观情况有比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同时,还要防止养成吹牛皮、说大话的习惯。朋友交际,凡对方要求,可以办到的就要认真地办;办不到的,或暂时有困难的,不应信口开河乱允诺,而应解释清楚。

普希金说得好:“无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心心相印的朋友,如果你珍惜这份友谊,那就记住孔子的这句话:“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用”二字,能助人成功,乃无形之资本。人无信用,纵有才能学问,亦无所用。

“问题讨论”

谈谈你对人际关系与友谊的认识。

■ 交友之道贵在“亲密有间”

“案 例”

(一)朋友们怎么变了

一位大学生讲:“中学时我有两个要好的朋友,我们整天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到了大学,我觉得大家都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交往如隔靴搔痒,没有真心话。于是我变得孤独起来,感到长大了真没意思。”

(二)朋友“实在”得过了头

一位同学谈到了自己遇到的难题:最近他与一位很好的朋友发生了一点不愉快,起因是那位好朋友经常借用他的手机,一开始他觉得偶尔用一次没什么,但后来朋友越来越实在,在外出找工作时竟把他的手机号码印在了名片上。结果,每天都不断有电话打扰他,他很生气,找朋友提出抗议,朋友认为他太小气,不够意思,结果两人之间产生隔阂。他不认为自己做得不对,但又不想失去朋友,不知该怎么办。

其实,这两个案例反映了人际交往中如何设定交往距离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领土和领空是不容他人染指和侵犯的。同样,交际场中个人的领土与领空也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如一个人频繁侵犯别人的领土或领空,势必会让对方感到紧张和窘迫。这个“领地”、“领空”现象就是与人交往中的“个人空间”感,即在与人相互交往中,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交往距离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条件。选择恰当的交往距离,对于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交往者的风度和魅力,大有裨益。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索默经过观察和实验证明:人都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个体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土”。一旦这个气泡被人触犯,人们就会感到不舒服或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人们都有一种保护自己的个体空间的需要,这并非表示拒绝与他人交往,而只想在个体空间不受侵占的情况下自然地交往。个体空间实际上是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的缓冲地带,一旦受到侵占,就会作出两种本能的反应,一是觉醒反应,如紧张、动作不自然等;二是阻挡反应,如挺直身子,用眼睛瞥视等。如果到了忍受的极限,就会退而避之了。

在交往中,随意闯入对方的个体空间是犯忌的,也是失礼的。在异性间的交往中,这种空间的分寸感尤为重要。

交往距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距离;二是身体所处的空间距离。无论是心理距离还是空间距离,都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恰当地处理和选择合适的交往距离,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人与人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即再好的朋友也不要做到100%的亲密无间,而是要尊重个人的微观空间,做到“亲密有间”。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话不无道理。怎样做才能既保留合适的交往距离,又不使友谊受损?这要看俩人的亲近程度。如果亲近程度高,这种个人交往距离就会逐渐缩短。反之,就会加大。一般而言,我们与人相处时,要向西方人学习。西方人在与朋友相处时,提倡“AA 制”,即朋友结伴旅游、聚餐、消费时各付各的费用,这样既能享受与朋友共处的乐趣,又能避免各自在心里打小算盘的麻烦,朋友在一起,玩得开心,活得轻松,这样的方式能使友谊长久保持并发展下去。同样的道理,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不久或刚毕业分配到新单位的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群体,也要尊重个人的微观空间,开始不要强求与对方靠得很近,不要把关系搞得不分你我,要留有发展渐进的余地。

第二,应该注意人与人的空间交往距离。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研究发现了四种类型的人际距离带:一是亲密带(0~0 。5米),亲密带通常是恋人、角斗、护理、抚慰等交往时选择的距离,或者在一方保护另一方时采用。进入亲密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个人情感可以接受的进入,如恋人互相拥抱亲吻等。另一种是个人情感不能接受的侵入,两者的关系没有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那么任何一方随意闯入对方身体周围的这一领地都会引起戒备和冲突。二是个人距离带(0 。5~1 。25米)。这通常是朋友之间交往时的距离。在此带交往,一方面可较少发生身体接触,另一方面也能体现两者熟识而友好的气氛。三是社会带(1 。25~3 。5米),通常代表未曾相识或一般相识性质的交往关系,谈话内容不怕被别人知道,说话声音较大。四是公共带(3.5~7.5米),代表非正式的或素昧平生的交往所选择的距离。在这种距离范围内,个人空间构不成威胁,双方各行其是,完全可以视而不见。

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来选择适当的交往距离。如白种美国人、英国人和瑞典人在交往时站的距离比较远,南美一般在交往时站的距离比较近,南欧、巴基斯坦、阿拉伯人交往时站得最近,而中国人则视双方关系及性别决定空间的交往距离。“问题讨论”

你对保持适度交往距离一说持何种看法?

“案 例”

罗伯特之死

英国历史上这么一段故事。伊丽莎白是英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英国由一个四分五裂的弱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女王手下有个宠臣叫罗伯特,他年轻、英俊,女王深深地爱上了他。

有天早上10点,他来到女王的寝宫,要求晋见。

宫女告诉他,女王正在梳洗,不宜晋见。

罗伯特自恃受宠,想什么时候见就什么时候见,于是不等通报,径直闯入女王的居室。

这时女王刚刚起床,还没有梳洗打扮,罗伯特的出现让她大吃一惊,一个迟暮之年的女性是不愿意在此时被一个年轻的爱慕者看见的。罗伯特也大吃一惊,他差不多也认不出女王了。此时的伊丽莎白除了女王的威严外,几乎没有一点动人之处。平时那种耀眼的神采荡然无存。女王看到罗伯特进来,虽因吃惊而恼怒,但还是不动声色地把手伸给他吻,并让他到隔壁的房间稍候,一会儿就见他。

让罗伯特意想不到的是,女王非但没有见他,相反还下了一道命令,罗伯特必须待在他的寝室里,不得踏出半步。他成了被软禁的囚徒。

原来,当罗伯特退出后,女王就命侍从拿出一面镜子,当看到她的模样时,一股酸楚涌上心头,须知伊丽莎白是一个终身未嫁的女人,但她对爱情非常着迷,对异性的敏感程度可想而知,当这副模样被心爱的人看见了,这事儿她怎么能轻易忘掉呢?

不久,即发生了苏格兰“叛乱”事件,女王乘机迁怒于罗伯特,于1601年2月的一天,将他判处死刑。

罗伯特的失误,在于他不知道尊重别人的心理空间,不知道尊重别人隐私这一社会公德。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正确掌握这种人际交往的距离,既要恰当地自我袒露让对方有所了解,主动向对方发出交往的信号,但又不放弃自我的独立性。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交往双方失去了各自的独立性,这种关系的结局就是两个不再完整的人。保持心理的独立,就必须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既要开放坦诚,但又不要过分亲密。保留一片自我的天空,对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即使觉得对方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也无须凡事向别人请教或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诉对方。不适当的自我暴露会让别人觉得很突然、很尴尬,会让对方一时不知道如何应对。而且,这样做反映了对别人的心理依赖。当我们表现出这一倾向的时候,就应该是自我警觉的时候了。

■ 怎样处理好异性间的友谊

异性交往是大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友谊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同学通过正常的交往,不仅可以使他们在心理、智力、能力、社交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且真正的异性友谊也有助于学习和事业的成功。

异性同学在性格、情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一般来说,女生多具有温柔的性格、文静的举止、细腻的感情;男生则比较宽宏大量、机智勇敢、充满激情。异性在交往中互相影响,性格互补,会使双方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

异性在智力水平上没有高低之分,却有类型上的不同。例如,在思维方面,女生往往更擅长形象思维,男生往往更擅长抽象思维。男女同学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吸取对方智力因素中的长处,有助于发展自己,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异性同学在交往时,彼此之间会产生一种自然的约束力,还会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风范,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异性同学之间应该建立真挚的友谊,如果只与同性同学交往而不与异性同学交往,无异于拒绝和放弃了一半的朋友。

“案 例”

珍贵的友情

巴尔扎克是世界著名作家,当他的作品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公认的时候,有一位名叫朱玛的妇女独具慧眼,首先认识了他的伟大,因此一直关注着他,对他作品中表现出的弱点和不足不断地给予劝诫和忠告。当他的作品获得成功时,朱玛写信劝诫道:“区区名誉对一个像你这样的人来说是无所谓的,你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更高的目标。”当他为了金钱不顾质量匆忙写作的时候,她又诚挚地提醒:“看到了你对自己的伟大不忠实,真使我忧伤……你不应该让某些狡猾的人有机会对人说:‘不论什么时候,你都能用金钱买动他!’”在巴尔扎克的一生中,像朱玛这样直言批评的朋友是少有的,巴尔扎克非常珍惜与朱玛之间的友情,总是虚心地接受朱玛的批评和劝告,认真对待自己的创作。后来,他成功地创作了枟人间喜剧枠这部小说集,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可见,真正的异性朋友也会给你前进的动力。但是,异性之间的交往毕竟与同性之间的交往不同,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带来烦恼。因此,我们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真挚的友情。

首先,异性交往要自然、大方,应当以平常的心态表达思想,培养健康交往的意识,建立纯真的友谊。在表达友情时,不必过分拘谨、羞怯,或故作冷淡,也不应过分随便、亲昵。言谈举止要文雅庄重,落落大方。

其次,异性在交往过程中要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性格。应做到讲究礼貌,不相互抵触和贬低,不乱开玩笑。男同学还要特别学会尊重和爱护女同学。

此外,异性同学在交往时都要学会自爱,爱护自己的尊严和名誉,珍惜自己的人格,并且懂得保护自己。只有懂得自爱,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友情。

“问题讨论”

交友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选择朋友?

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一样,有呼也有吸,灵魂要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觉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送回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就没有了生机。———巴尔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