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
11119600000016

第16章 人际交往———心灵沟通的钥匙

有人说,没有沟通,世界将成为荒凉的沙漠。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完成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既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更是成就事业、走向成功的基石。大学生只有学习人际交往知识,才能掌握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

■ 人际交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无论人际关系带给你的是甜蜜、幸福的体验,还是烦恼、痛苦的感受,你都不得不承认,你必须生活在人群中,必须与人进行交往。在大学生所有学习、生活的经历中,最耐人寻味、最隽永久长、最五光十色的经验还是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无论是那“剪不断,理还乱”、“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烦恼、缠绵、相思、怨恨的情怀,还是孤傲、浅薄、自豪、自卑、轻浮、深沉等深刻的体验,无不与人际交往相关联。大学生活如果没有了人际交往的体验,大学生的心灵将是一片空虚、一片沉寂。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类对爱、关心、尊重等交往活动的需要,在重要性上不亚于对食物、性等生理的需要。如果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像吃不饱饭而营养失调一样,导致人心理的失调,由此所产生的苦恼和困惑也显得格外突出。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便会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我国已故的著名心理卫生学家丁瓒先生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症,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的。

“心理实验”

被剥夺交往权利的猴子

心理学家曾将猴子置于不锈钢的房子里,向他们提供一切良好的生存条件,但隔绝其一切交往活动。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被剥夺交往权利的猴子远比正常交往情况下的猴子具有更强烈的恐惧反应,它们的情绪与交往行为也受到损害,精神是不健全的。

对人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孤儿院的儿童通常处于孤独状态,得不到父母、亲友的呵护和爱抚,更缺乏良好的社交机会,结果不仅智力低于同龄儿童,而且社会交往能力更差。他们要么对人冷淡、逃避,要么狂热地需要得到别人的爱抚。

枟鲁滨逊漂流记枠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文学名著。但人们或许不知道,鲁滨逊的原型是塞尔柯克,此人脾气暴躁,在航海中因与船长争吵而被滞留荒岛,孤独地生活了四年。当1712年返回家乡时,他的脾气更坏了。四年孤独的生活使他看到别人就怕得要命,只能躲在无人的地方。结果在1721年,他死于自己所挖的地洞里。

以上事例说明,人际交往是人类维持精神健康的基本条件,任何人都休想脱离与别人的联系而单独地生活。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每天除了八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外,其余时间,大约有70%的时间要花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直接的沟通和交往上。人际交往既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思想交流的过程。

人际交往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建立友谊的基础。友谊是人世间最高尚的感情联系,它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道德、志趣上的美好的朋友关系。“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是枟诗经·小雅·伐木枠里的一句诗,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描写和歌颂人类需要友情、需要交往、需要与人接触的诗词了。鸟类为寻找伙伴不停地鸣叫,这就说明小鸟也会感到孤独,也有一种寻求同伴的需要,即有一种交往的驱动力。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正如歌德所言:一个人只靠自己是存在不下去的,因此人总是乐于参加一个集体,即使他在那个集体里得不到休息,但无论如何他总可以得到心灵的平静与人身的安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后,就有一种与人交往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正因为有了交往和沟通,才有了语言,有了文化,有了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人际交往中也促进了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人们的兴趣培养、情感和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因为人际交往可以帮助人们逐渐理解和掌握道德行为、社会价值观念,使人们学会认识别人和评价自己,渐渐地形成不同于他人的意识倾向、心理特点和个性品质。

人际交往也是事业成功的保障。无数事实一次次向人们昭示: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除了个人实力外,人际交往能力比任何时候都显示出更大的作用。在这方面最成功的范例,当属美国的钢铁大王安得鲁·卡内基先生。

“案例”

卡内基的成功

卡内基曾经一贫如洗,但他靠个人的努力,一举成为美国的钢铁大王,在他成为亿万富翁的同时,造就了成百上千个百万富翁。作为钢铁大王的卡内基对钢铁全然不懂,但他雇佣了千百个钢铁专家为他工作。当谈及成功的秘诀时,这位钢铁大王认为,在他的成功因素中,个人条件占15%,机遇占20%,交往能力占65%。

可见,一个成功的人士离不开身边一大群志同道合者的辅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再伟大的人物如果离开了成千上万的群众,也将一事无成。培根说:“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靠自己去做,你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益处了。”

积极的人际交往,也有助于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精神鼓舞。它能够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助于形成乐观的人生价值观,促使身心正常地发展。反之,就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期持续下去,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导致身心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溃疡病等,严重的还会对人的生理发展造成伤害。正因为如此,许多的心理学家都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列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人际交往不仅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更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心理,而且对大学生友谊的巩固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人际交往是一种智慧和才能,成功交往的全部奥妙就在于把握分寸。把握分寸就是要适当、适度、适时、适事等,这一切均体现在你的言行中。如果你能真正领悟人际交往的意义,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就一定能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 人际关系类型

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依照不同的线索,依据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的动因,按照人际交往的范围,人际关系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1)个体与个体的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个体与个体的交往是最普遍的,如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父子之间等都是个体之间的交往。

(2)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如学生与班级之间的交往等。

(3)群体与群体的交往。如班级与班级之间、系与系之间的交往等。

但不论哪种人际交往,按其交往成因,人际关系可归于以下几类:

1.血缘型

血缘关系是一种天然的人际关系,人们与父母、兄弟、姐妹、姑舅姨等的关系均属此类。这些人际关系又因关系媒介联系而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构成一个个横竖交错的血亲关系网。

2.地缘型

地缘型是因人们共同生活的空间和地域相同或接近的缘故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如邻里关系、同乡关系。人们常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地缘型人际关系往往因交往双方有着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而加强了彼此的心理认同。在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同乡会,它在刚入学的新生中尤为突出,因为它使新生们在异地感到了乡情的温暖。

3.业缘型

业缘型是指人们以职业、学业为纽带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如工友、农友、战友、学友……大学生以学业为纽带形成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寝关系等。同班同学是大学生业缘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

4.趣缘型

趣缘型是指人们以兴趣为主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以专业兴趣为纽带所结成的业缘人际关系也属此类)。如诗社、各类兴趣小组、协会等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是这种关系的基础。

5.情缘型

情缘型是指男女双方为满足爱情的需要,通过与异性交往而建立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需要中,爱情需要占了重要的位置。丘比特之箭不停地在校园里穿行,许多人都已经或在准备涉足爱河。情缘型人际关系日趋成为大学生中最为主要的人际关系。

■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在大学生之间,有些因素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这些因素一般是个体自身难以选择和避免的,称为客体因素;还有某些因素特异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即个体的心理感受起了决定性作用,称为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

第一,时空接近性。大学生人际关系形成和存在的根本条件就是大学生个体的时空接近性。时空接近,是大学生彼此了解和认识的前提,也是人际吸引或人际互斥的基础。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时空接近可能成为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也可能成为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客观原因。

第二,态度相似性。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体的态度相似性。虽然态度是个体内部心理方面的因素,但个体之间的态度相似与否是客观的。态度相似,个体之间就有更多的共同观念和兴趣,容易相处和交流;态度迥异,个体之间就难以找到共同的话题,相处、交往多有冲撞,如不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往往会使人际关系失衡。

第三,需求互补性。大学生的需求各有千秋,需求互补性成为个体交往的动机,从而也成为个体相处的保障。需求相同,可以形成大学生协同活动的人际关系,但同时也存在竞争成分;需求互补,则使个体形成合作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由需求互补维持的。

第四,外表相悦性。人际吸引的最初动力就是外表相悦性。有些大学生外表相貌悦人,使别人喜欢多看几眼,首先在目光交流中接纳了他们;有些大学生长相一般甚至有的不好看,自然难以吸引别人的注意。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大家一开始都非常喜欢长得好看的人。相貌不凡,更容易得到异性同学的赞扬和追求,从而容易形成特殊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听到赞扬性的话多了,他们不易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象,表现为看不起一般同学,使人际关系不好。相貌一般,经常被大家忽视,极易产生自卑而对人际关系敏感。

第五,个性吸引性。有的大学生给人的感觉很愉快,相貌不一定出众,但颇具亲和力。良好的教养、杰出的才能、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其具有强烈的人际吸引力,如聪明、乐群、外向、幽默、风趣等都是具有亲和力的个性特征。一般来说,大学生个性中具有吸引性的特质愈多,其人际关系也就愈好。

2.主观因素

第一,人际安全。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能否适应,关键在于个体感到的人际安全的程度。所谓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诉说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往往是人际安全得不到保证,感到自己被别人欺负、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担心自己的弱点或劣势暴露出来。因此,在特定的环境及人际关系中条件性地局促不安,担心别人询问自己,也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感觉不到人际安全的情境中,将会自我防御性地退缩或回避。

第二,人际期望。简单地说,人际期望就是对人际交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这些预期纯粹是个体的主观意愿,实际上是一种投射心理。人际情境制约人际期望的内容,个体对老师的期望和同学的期望是不一样的;人际距离决定人际期望值,人际距离越近,个体的人际期望值越高。所以,大学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着不同的期望内容、不同的期望值。虽然人际期望常常是自发的、内在的和无意识的,但人际期望与个体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不良的人际关系都是个体的人际期望造成的。

第三,人际张力。人际张力或人际应激是个体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只要处于这种人际情境之中,个体就强烈地感觉到紧张、压抑、无奈、无能或表现为冲动、偏激、难以克制。人际张力越大,个体越难适应人际关系。一旦脱离某种人际情境,相应的人际张力就自行解除了。然而,大学生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是随便就能摆脱的,所以一些个体会深受人际张力之苦。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都是个体对特定人际情境的主观体验,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人际张力和人际安全是相对的,人际安全是个体人际适应的条件,人际张力是个体人际障碍的诱因,而人际期望是人际安全和人际张力的基础,或者说是二者的内在机制。

第四,人际报复。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微妙的人际报复现象。如果某一个体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另一个体,不管被贬损的个体当时反应如何,该个体往往都会在以后的某一时候遭到被贬损个体的报复,虽然这种报复可能是无意识的,并且不一定是激烈的暴力行为。人际报复直接增大人际张力,影响人际关系。

“问题讨论”

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怎样?结合自身体会,谈谈人际交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