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令孩子惊奇的122个科学发现和科学知识
11118800000095

第95章 鱼为什么会有鳞

形容某人伤势极重,人们常用“遍体鳞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浑身的伤势像鱼鳞一样密。可是,人们对于鱼鳞又知道多少呢?

为什么鱼有鳞呢?鱼鳞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吗?当然不是。鱼类学家认为,鱼鳞是一种多功能的组织。首先,鱼鳞犹如盔甲,能起保护作用。它可以帮助鱼抵抗疾病,使鱼免遭水体中微生物的侵害。对大多数鱼来说,鱼鳞相当于外露的骨骼,有助于鱼维持体形。鱼鳞还有伪装作用:鱼腹部的鳞能反射和折射光线,如果水下有凶猛的鱼游过,当它往上看时,就很难把鱼体和水的闪光分辨开来。大部分鱼类学家认为,鱼鳞能使鱼减少水中的摩擦力。此外,鱼类学家还可以从鱼胃中所发现的鱼鳞,来确定食肉鱼类的生活习性,以及哪些鱼是它们爱吃的食物。鱼鳞也可用来鉴定鱼的年龄、性别和生长速度。

鱼鳞是鱼皮肤的一部分,它的身体很柔软,十分容易受伤,需要有坚硬的鱼鳞来保护,如果没有鱼鳞,水会不断地渗入淡水鱼的体内,而海水鱼身体的水分又会跑出来,鱼就活不下去了,所以鱼鳞对鱼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鱼鳞,占鱼体重的2%~3%。鳞片的主要特性:从外表上看是透明的,像花瓣,且边缘呈微小的卷曲;白色光泽;略带有鱼腥味;质地坚且柔软;含水量范围16.4%~17.8%,平均为17.5%。

在鱼肚部的鳞,银光闪闪,能反射和折射亮光,犹如一面镜子,从而使凶猛的水生动物眩目,产生天水一色,难辨物体,成为天然的伪装。鳞为鱼体提供了一道保护屏障,使它与周围的无数微生物隔绝,有效地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鳞为鱼的一层外部骨架,使鱼体保持一定的外型,又可减少与水的摩擦。此外,生物学家根据鱼鳞片上环生的年轮(每轮表示过一冬),判知鱼的年龄,亦可较为正确地掌握鱼的生长、死亡率及健康状况。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鱼除了头和鱼鳍,全身都长满了鳞片。但是,不用的鱼有不同形状的鱼鳞。箱鱼屯用一片片六角形的鳞,把整个身体包起来;棘鱼屯的鱼鳞更特别,它像一根根针刺插在皮肤上。鱼类的鳞片不仅形状不同,大小相差也极悬殊。大海鲢的鳞片直径超过了5厘米,印度河中的鱼巴鱼的鳞片则更大,其鳞宛如人的手掌。相反,像马鲛鱼、金枪鱼等大型鱼类的鳞片却很小,与它们的体形很不相称。而鳗鲡的鳞片小得肉眼难见,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清它的“尊容”。鱼的每一鳞片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脆薄,是一种骨质的物质;下层柔韧,由交错的纤维组成。

鳞是鱼类皮肤的衍生物,具有保护鱼类身体的功能。可是,由于不同鱼的皮肤结构不同,导致有的鱼有鳞,如鳞鲤、草鱼、鲢鱼等;有的鱼只在身体某一部分皮肤的表层上有鳞,如镜鲤、鲟鱼等;有的鱼鳞非常细,被粘液裹住,一般不易发现,如黄鳝、鳗鲡等;有的鱼的鳞已退化,如革鲤、鲶鱼等。那么,为什么有的鱼有鳞而有的鱼没有鱼鳞呢?实际上这是鱼类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后逐渐形成的。其中,没鳞的鱼,它们的皮肤上有其他结构来代替鱼鳞所起的作用。如粘液腺极为丰富的鱼,所分泌出的粘液已足够保护鱼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所以就不再有鳞了。其次,人工养殖也会产生无鳞鱼。如革鲤就是人工选择下培育出的一种无鳞鲤鱼,其实它们的祖先是有鳞的。鳗鲡的幼鱼透明无鳞,到体长14~17厘米时才开始长鳞,若要观察它们的鳞,最好挑选体长21厘米以上的成鱼。

人们通常都将鱼鳞刮下来当废物扔掉。其实,鱼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还有铁、锌、钙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及胶质。鱼鳞中还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积聚,具有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及心脏病等功效。目前国外已经开始兴起一股“鱼鳞食疗”热。鱼鳞可以用来做汤或做成鱼鳞冻。

把刮下的鱼鳞,清洗干净后放锅里加适量水,开锅后改用文火炖1小时,煮到鱼鳞变白、卷曲以至汤呈糊状,然后捞出鱼鳞残渣。做鱼鳞冻则水要加得少一点,熬成后加些切碎的葱、蒜,再次开锅后,略加味精拌匀,倒入容器,冷却后,即成胶冻。食前若加些香油和花生酱,风味更佳。

营养学家研究发现,鱼鳞是特殊的保健食品。它含有较多的卵鳞脂,把脂肪球分解成乳状液与水交溶,有增强人脑记忆力、缓延细胞衰老的作用。鱼鳞中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促进血液循环,起到预防高血压及心脏病的作用。鱼鳞中还含有丰富的多种微量矿物质,尤以钙、磷含量高,能预防小儿佝偻病及老人骨质疏松与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