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令孩子惊奇的122个科学发现和科学知识
11118800000012

第12章 海啸是怎样发生的

当人们想起印度尼西亚海啸带来的伤痛时,我们就想了解海啸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这样大的破坏力?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海啸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现在,世界各国共同建立了海啸的预警系统,来监测海啸的发生。目前国际社会建立的海啸预警机制主要针对的是太平洋沿岸国家,因为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海啸都集中在太平洋地区。

根据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人类还不能预测和预报海啸的发生。这是因为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报海底地震的发生,而且还因为并不是所有海底强地震都能产生海啸(只四分之一左右的海底强地震产生了海啸),因此预报海啸的发生在当前更是不可能的。目前只能依据岸边岛屿潮位变化的异常来确定海啸的发生。

海啸警报的运作原理如下:当地震台网确定了引发海啸的地震震中位置,并在某一验潮站上发现表明海啸发生的异常变化后,即可使用一种称为“海啸传播时间图”的方法,迅速计算出震源处的海啸强度,以及这个海啸波到达各海岸的时间和产生海啸的大小。把这些情报通过电信手段立即发给有关国家和地区,使其作相应的防范,这就是海啸警报。例如,发生在智利的海啸,需要经过13小时左右传到夏威夷,约20小时才传到日本。如果以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业务所要求的20~60分钟内作出海啸警报,则对日本的警报时效多达19小时,足可以做好人员、船只撤离的一切准备。1983年5月,日本海发生破坏性海啸,海啸发生后第7分钟,最靠近震中的验潮站观测到海啸波的到达,第14分钟时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制作的警报已向日本全国发布,并同时传达到太平洋沿岸各国政府指定的海啸防御机构,从而使这次海啸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仅有104人死亡和造成了百余万美元的经济损失。而且,这些损失主要是在海啸发生后14分钟以内就遭袭击的地区。据科学估算,如果这次海啸未能及时发出警报,则此次海啸的人员伤亡可能将是几千人。

历史上的海啸其破坏力都非常地大。印度尼西亚地处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大小地震数千次。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了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大海啸,造成印度尼西亚12万人死亡,20万人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