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自己点一盏智慧心灯:心累了,依靠在这里
11118300000078

第78章 大智若愚

智者的处世之道

人生在世,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就糊涂,该聪明时就聪明,小事糊涂,不要小聪明,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糊涂处世,收获智慧,让人认为你无能忽略你的存在,关键之时,不动声色先发制人,使人不知云里雾里。沉默是金,大智若愚是智者的自保方式。无论才能有多高,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大智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

古人以为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察又要有度“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什么叫“能不察”呢?就是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这件事的本质,而又偏偏有人不愿你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于是只好装作不知,以免自己的智慧太过而遭不测。

春秋时,齐国有位智者叫隰斯弥。当时当权的大夫是田成子,颇有窃国之志。一次,田成子邀他谈话时,两人一起登临高台浏览景色,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南面却有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蓊蓊郁郁,挡住了他们的视线。隰斯弥在谈话结束后回到家里,立即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是,刚砍了几棵,他又叫仆人停手,赶快回家。家人望着他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颠三倒四的?隰斯弥说:“田之野唯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会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后来一转念,当时田成了并没有说过任何表示不满的话,相反倒十分地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谋取国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我如果把树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所以不砍树,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有小罪而可避害;而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得可就太大啦!”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保之术,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是也。所以古人说:洞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说的就是精于察人而产生的副作用,即“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而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

唐太宗有一次为了审察手下的文官中是否有贪官污吏,悄悄地叫心腹拿了国库绢去试贿。有一个管宫门的官吏不知,受了一匹,立即被太宗抓起说要处死。于是裴矩就对太宗说,这种考察方法不义,是陷人于法。明明是你叫人去送给他的,反过来又说人家受贿,这不是用计害人吗?这样下去,将来还有谁敢上朝做官呢?太宗听了,自感无言以对,于是召集文武,宣布自己的过错,以安抚人心。

糊涂处世,能息弥事端,力挽狂澜。过于执着,仅仅是能出事、滋事、扰事、闹事,被卷于漩涡之中,抛于险浪之巅。

郑板桥不仅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还有过一段家喻户晓的仕途经历。他在潍县做官时由于为官清正,想民之所想,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拥戴,而且在任期间,他还题过几幅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块匾可以说是郑板桥为人处世的一个见证。

有专家考证,“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莱州地处潍县西北,背临大海,城的东南有座云峰山,山多碑刻。那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因盘桓至晚,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里住着一个年长的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言谈举止皆透露出超凡脱俗的气质。他室中陈列了一方桌般大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板桥大开眼界。老人请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以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地大,尚有余地,板桥说老先生应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板桥大惊,知道老人原来是一位隐退的官员,细谈之下,方知原委。有感于糊涂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和乐观旷达的处世哲学,板桥当下见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箸,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老人见了大笑不止,眼光中流露出赞许之色,好像看到了知己。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的人一世聪明,到头来也没有落得好的下场。其实,官场也好,生活中也好,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