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自己点一盏智慧心灯:心累了,依靠在这里
11118300000133

第133章 身处什么位置

就要演好什么角色

周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他曾先后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大治天下。因其封邑在周,即今陕西岐山东北,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文王在世时,周公就很孝顺,仁爱,行动从不敢自主,规规矩矩,做事向来不敢自专。他在父亲面前,尽行儿子之道。与此同时,辅佐武王伐纣,被封于鲁。

但周公并没有到自己的封国去,而是留了下来辅佐武王。

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当时成王还是个十多岁的小孩子。而当时的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应付复杂的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周公肩上。周公摄政,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然而受封在东方监视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对周公摄政很不满意。按照兄弟间排行,管叔行三,周公排四,蔡叔行五,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论是继位,还是摄政,管叔都比周公有优先权。所以管叔不服。蔡叔虽然行五,但他的态度是支持管叔。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想谋害成王,篡夺他的王位。

灭商后的第三年,管叔、蔡叔鼓动下的商朝旧势力发动叛乱。响应的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周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周公临危不乱。他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而主持政务,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季王、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的。”

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于第二年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的叛乱。出征前进行了占卜,他说:“殷人刚刚恢复了一点儿力量,就想乘着我们内部混乱,起来造反。重新夺回他们已经失掉的权位,妄图再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属国。这是白日做梦!我告诉大家,殷人里头有一伙人,愿意出来帮助我们,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又说:“我们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兴盛起来的,我们承受的是天命。为了这次出征,我又占卜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来帮助我们了,这是上天显示的威严,谁都不能违抗,你们应该顺从天意,帮助我成就这个伟大的事业!”大家听了,众志成城,随同周公一起东征。

周公东征持续了三年,终于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联合的武装叛乱,粉碎了以武庚为首的复辟阴谋,把周朝的统治地区延伸到东部沿海地区。

后来,当东都洛邑建成时,周公的礼乐也制成。这时成王已经长大,周公便把政权交给成王,自己退居辅佐地位。周成王迁都洛邑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新都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项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说的“制礼作乐”。

周成王执政后,周公担心成王年少,贪图安逸,便写了一篇《无逸》,劝勉成王:要懂得勤劳辛苦的好处,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要学习商代几个贤王和周文王的榜样,爱护百姓,励精图治,以便长久地享有王位。他谆谆告诫成王,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国君,要像文王那样礼贤下士,治理好国家。

成王执政后,按照周公制定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在中原和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使商业走向发达。成王执政37年,继位的康王执政26年,出现了“成康之治”的繁荣景象,这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

为人处世,贵有自知之明。聪明的人,时时刻刻都很好地把握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人的一生是复杂多变的,人之于世,往往要扮演多个角色,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不同的人相处,都在经历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

如果用一个框框待人处世,将会四处碰壁。应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正如人与人有所不同,事与事有所差异,时与时又有先后。因此,对人对事对时不能一样对待,必须因人因事因时而采取不同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