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画在京西古道
11114800000012

第12章 与“非典”战斗的天使

火线上的入党申请书

“非典”疫情向北京袭来,也压向了胡悦敏的心头。

她经常看电视、报纸,了解到“非典”病毒的感染率和病死率较高,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便对女儿说:“妈可能随时去前线。我若有个三长两短,尸体就捐献了。”

女儿哭了:“妈妈,你不能去!你是我唯一的亲人了,我不能没有你。”

她说:“有这么多的阿姨,有党和政府管你。”

她在给女儿打“预防针”。

她们娘儿俩感情笃厚。丈夫已经病逝。三年来,一直是母女俩依伴在一起。女儿已经高三,正在准备高考。

胡悦敏知道,疫情是内科的病。她虽是妇产科的大夫,但在外人眼中,她是医务工作者。科里年岁大的,比她身体差;年岁小的,没有她的工作经验丰富,而且对疫情十分恐惧。此时,她别无选择。

当设身处地地想时,作为一个45岁的女人,又有些犯了难。女儿的爷爷奶奶已经过世了。姥爷姥姥身体不好,而且住在郊区。想接他们来照看女儿,又怕老人的身体吃不消;让女儿到郊区去住,又不具备学习条件,肯定会影响学习。

她也不知如何是好。

如她所料,“非典”降临到了她所在的广外医院。按照防治工作要求,二级以上的医院就要设发热门诊。4月10日,医院正式建立发热呼吸门诊。要把一个综合医院改造成至少是具有简单隔离条件的医院,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要施工、要改装。为了有效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非典”诊治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率,医院做了许多工作:按照北京市发热门诊的设置要求,建立了独立的发热门诊和留观隔离病区,区域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设有挂号、收费、药房、检验、放射等服务,并实行疑似和确诊病人的隔离留观收治。

医院认真落实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和治疗工作指导意见,实行诊治工作三级负责制管理,即在发热门诊,医生首诊负责初筛,对病人不拒诊、拒收、拒治,再由主检医生主检确定,院长专家负责把关,提高诊断准确率;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工作到位,医院设一名主管护师专门负责消毒工作;同时,在隔离区内外各设一名消毒员,负责隔离区内和全院的消杀工作。加强岗前培训,切实做好隔离区内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建立发热病人检诊制度,设立检诊工作台,由5名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给每一名就医患者测量体温,询问病情,将发热或疑似患者送至发热门诊就诊,减少“非典”传播。设立联络员,保证发热门诊物品供应和医学资料的传递,采取严格的消毒防护措施,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非典”更加肆虐。面对疫情,4月17日,广外医院马上召开全院职工动员大会,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对北京防治“非典”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防治“非典”工作会议通知的有关精神,强调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识防治“非典”工作,使全院干部、职工真正认识到抗击“非典”这场斗争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性,以及疫情当前,党和人民赋予医护人员的使命和责任。

同时,按照“非典”防治工作要求,加强全院职工,特别是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召开派住一线的医护人员座谈会,做好思想动员,利用教学光盘强化“非典”治疗和自我防护意识。

紧迫的形势一步步向她逼近。

动员大会的那一天,胡悦敏在妇产科值班,没有到现场。在门诊,她就给医院党总支部打去了电话,要求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

院领导知道她家庭的情况,便没有考虑她。

25日一上班,院长就把胡悦敏叫到办公室,告诉她:“根据疫情的发展医院,决定让妇产科暂时停止收治病人,腾出病房,用于抗击‘非典’,但门诊还要保留,任务也很重。”

见院长的工作已安排完,胡悦敏便向院长再次提出申请,要求到高热门诊隔离区。

院长说:“不行,你家里的情况我们了解,孩子正准备高考。”

胡悦敏说:“我想好了。孩子高考,这次不行,还有冬季,考试的机会还是有的。”

院长说:“孩子的高考可是大事。这是在为国家选拔人才。”

胡悦敏说:“抗击‘非典’更是大事,是国难当头。我是中层干部,在妇产科当副主任已经7年了。况且,正主任已经去支援外医院,战斗在抗击‘非典’的前线。所以我们科里,就我最合适。我已经把女儿安排好了。她一人在家自我料理没有问题。我们达成了一致。虽然我是妇产科的大夫,但对医疗‘非典’的原则和常规还是了解的,在业务上也能胜任。”

院长看她的态度那么坚决,便只好答应了她的请求。

回到妇产科,她把科里的工作安排好,下午便赶紧回家,跟孩子告别。她想了很多,因为也许这次就是真的告别。

女儿正在家里备战高考。一看到妈妈回来,心里异常高兴,以为妈妈要来陪她。但一听到妈妈要到隔离区,就急了,说:“你不能去,你感染上了,我怎么办?”

胡悦敏安慰女儿说:“妈妈不会感染上的,妈妈会做好防护工作。病毒也没有那么可怕,没那么容易感染上。”

女儿说:“妈,你走了,没人管我了。”

胡悦敏把眼泪掉在心里,强作镇静地说:“反正你已经18岁了,要锻炼你自己。”

女儿说:“我正在备考,这可是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事了。”

她说:“院里的领导对我很好。妈妈虽然不是党员,但受党的教育多年。当党组织、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不能当逃兵。疫情严峻,时间紧迫,妈妈是医院的骨干力量,而且身体好,做好自身防护,没问题。你要坚强,努力学习,准备高考。”

女儿最后还是听了妈的话,含着眼泪送妈妈到门口……

当天的晚上,胡悦敏进入隔离区。

每次只要一到病人的床前,或去高热患者家中出诊,她就精神振作,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因高热来就诊的患者以及留观的患者,有的非常恐惧,有的烦躁不安,不配合治疗。家人又通常不能陪伴在身边,有的家属把病人送到医院就跑了。病人大多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胡悦敏觉得,病人都是无辜的,医生就是要付出。尽管看病时与病人靠得很近,出气大或是打个喷嚏都有被感染的可能,但胡悦敏对每个病人都要仔细地听、看,努力做到不误诊。

胡悦敏知道,大夫的每一句话对于患者都非常重要。她在治病的同时,不断地安慰他们,还为他们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他们战胜疾病,给了病人信心和温暖。她将每一个病人都看成自己的儿女或兄弟姐妹,悉心地照料他们,并给予每个病人极大的精神支持。

胡悦敏进入隔离区时,正值发病的高峰期。每天要接诊五六个疑似病人。胡大夫穿上厚厚的隔离服、雨靴、口罩、眼罩、防护帽,穿戴完毕,浑身都“胖”了一圈。胡大夫本来就有点胖,又被一层层包得严严实实,感到无比的憋闷。天气一天天热起来,穿着这身防护服就像蒸桑拿。天稍微一热,眼前就雾气腾腾。潮热的空气,使她满脸煞白,就跟中暑一样。可她稍微缓口气,还是接着干。有时,一阵阵的恶心,一阵阵的头晕。她问自己:“能坚持得住吗?一旦半路出走,就是逃兵。一定要坚持下来,就算晕倒也要倒在隔离区。”

医院的领导看她脸色不好,劝她说:“不行就把你换出来。”

她坚决表示:“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

在高热门诊隔离区内,她的年龄是大的。她成了医护人员的老大姐,让她们感到温暖和安全。她带领着大家默默地工作着。每天她都早接班,晚下班。繁重的工作中,胡大夫还不停地督促同事早点休息,注意身体,不要再减肥了,勤洗手,多洗几遍。而她自己却抢着做生活区内的卫生及其他后勤工作。

她的心里总回荡着那句话,那句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每次看病之前,都要重复的誓言:“我愿尽我力之所能与判断力之所及,无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

进入隔离区的第三天,就是27日,广外医院的门外有几个人一起送来了几大束鲜花。那是胡悦敏的朋友、同学得知她到了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参加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特意要在她生日的这一天送来鲜花,为她鼓劲、助威。

医院的领导知道了这一消息,马上派人到商店,订做了一个巨大的蛋糕,祝贺胡悦敏这一有特殊意义的生日。医院的领导无法进入隔离区。他们站在隔离区外,向胡悦敏招手,并高喊着:“祝你生日快乐!”隔离区内,十几个医护人员切开巨大的蛋糕,分享着她的快乐。她们互相鼓励着,期望早日战胜“非典”。

胡悦敏的心情非常激动。在记忆中,她一生从没过过生日,而在这特殊的地方,却有那么多人在惦记着她,给了她精神上巨大的鼓舞,让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她想了好几天。想起有人说的话:“你们科就是党员少,正义的力量不足。党员多一点就好了。”她觉得,“非典”疫情是考验人的机会。平时不容易考验,这时入党比平时更能说明问题。党员与群众还是有区别。在她的身边就能看出不一样。从电视里,她看到了人民医院的丁秀兰与“非典”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就是共产党员的代表。4月28日医院成立了隔离区临时党支部。在党支部的鼓励下,在隔离区,她用病历纸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她希望在非常时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

她这样写道: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为人民、讲奉献,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关键时刻冲在前。

在我身边的党员,确实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舍小家、顾大家,夜以继日地工作,坚守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表现了崇高的大无畏精神,履行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其实,加入党组织是我一生中盼望的大事,通过这次抗“非典”挑战,我加入党组织的愿望更为强烈,为今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医疗事业,希望党组织接受我的心愿,我愿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冲锋在前。

申请书没有全选,字迹很草,语句还有不通之处,但可以看出她的一颗赤诚的心。这一天是2003年5月4日。

在隔离区内,胡大夫最惦念的是准备参加高考的女儿。

胡悦敏心里知道,自从她上一线后,女儿每日吃的都是饼干、面包、方便面。疫情发生后,家周围大大小小的餐馆全停业了。

胡悦敏每天都与女儿通话,安慰女儿。

懂事的女儿总是说:“妈妈您放心,不要挂念我。”

放下电话胡悦敏总忍不住涕泪交流,痛哭一场,觉得对不起孩子。

每到打雷下雨,胡悦敏就格外地惦记。

最让胡悦敏着急的是那天晚上通电话,女儿说:“高考要填表,有几项不会填写,而且还要家长签字。”电话里也说不清楚,也签不了字。胡悦敏着急了。

同在隔离区的同事知道后,就告诉了院领导。院领导第二天就派专人到学校,把孩子的母亲正战斗在“非典”第一线的情况告诉了学校。学校非常支持,让这位同志代行填表。胡悦敏感觉到,在她的周围都是关心、支持她的人。她更感觉到自身责任的重大。

那一天,孩子从电话的那一端突然激动地说:“妈妈,我吃上米饭、炒菜了!”

胡悦敏心里奇怪,便问:“怎么吃上的?”

女儿说:“旁边的一个餐馆开业了,就去吃了一顿。”

胡悦敏的心里又是一阵难受:“那菜肯定不如妈妈炒得好吃。可怜的孩子呀!”

母女俩都互相鼓励着……

在隔离区,胡悦敏最感内疚的是在她的科里出现了三个“逃兵”。院里规定:对临危退缩,不服从医院工作安排的人员,在多次思想帮教和耐心细致思想教育无效的情况下,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了保证防治“非典”工作的有序开展,严肃纪律,经报请区卫生局,对临危退缩的护士给予解聘,吊销护士执照的严肃处理。

而就在她的科里,出现了三个人。她觉得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她们三个人都很年轻,平时都能做好本职工作,怎么却在最关键的时候犯这个傻呢?她在电话里与她们交谈过。也许在电话里谈话的感觉不一样?也许面对面时会有另外一个效果?她自责,工作没做到家,让科里出现了这种事情。同事劝她,你在隔离区,与你没关系。但她还是在惋惜。

在隔离区,两种不同的自责,汇成了一行泪水在滴落……

但她坚信,胜利属于他们。

钟南山院士说:“过去很多人不理解我们,把一小部分医务人员的不良行为看做整个医务人员群体的共性。这次抗击“非典”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医务人员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是医德医风经得起考验的队伍!是值得老百姓信赖的队伍。”

胡悦敏大夫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着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她在用生命实践着誓言。她向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隔离区内的白衣战士胡悦敏大夫,在即将去隔离休整之前,又向党组织递交了“请战书”:

亲爱的党组织:首先感谢党组织对我们一线医护工作人员的关心和爱护。经过党组织有力的指挥,科学的防治,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今天我们这批医务工作人员离开抗“非典”前线战场,调整休息。尽管家庭有困难,还是应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服从党组织指挥,来者能战,战者能胜。请党组织放心。

这一天正是2003年5月19日的早晨。她就要离开医院去休整。她太想念她的女儿了,多么盼望能够早点回家,就问院领导,能不能直接回家看女儿。

院领导说:“正是为了你的宝贝女儿,你不能回去,还要再忍几天。”

三上请战书

北京的春天非常短暂。甚至有几年根本就没有春天,脱了毛衣,就穿汗衫。

而今年的北京很特殊,春天特别好,持续的时间还很长,没有大风,没有沙尘暴,雨水还忒勤。

可能是看中了这大好的季节,“非典”病毒也不期而至,悄悄降临在这块土地上。

三月初,北京发现了首例“非典”患者。借着大好春光,“非典”在这个城市蔓延开来。它在考验着这个城市,考验着这里的医护人员。它向白衣天使发起了挑战。

在北京回民医院,有人最先向“非典”下了战书。

“我申请到防治‘非典’一线,如果我死了,请将我的尸体献给国家,我已经和爱人商量好了,他也支持。”

写出这些铮铮文字的叫王兰英。她是一位弱女子,身材瘦小,身体不好,42岁了,已是人到中年,在医院做主管护师。她了解疫情的严重性,也听说佑安医院刚收治“非典”病人,而且还从同学、同事那里得知,佑安医院第一批到一线的护理人员都已被感染,便知道情况紧急。她到医院护理部申请参战。她说:“听说佑安医院收治了‘非典’病人,护理人员短缺,如果医院能批准,我想去支援。”

当时,回民医院还没有接到需要人员支援的通知,领导从大局考虑,让她暂时先等等。

北京的疫情进一步发展,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已经住满。4月5日,回民医院收治了第一例“非典”病人。医院从各个科室抽人,组成专门护理小组,进入隔离病房。王兰英知道了,赶紧找到总护士长,申请加入护理小组,到隔离病房去。

总护士长考虑到,她有80多岁的老父亲需要照顾;儿子在上中学,身体从小就不好,更何况王兰英的心脏功能也不好。现在在医护人员还能保障的情况下,便再次拒绝了她的请求。

疫情发展到了高峰,为避免发烧病人和疑似病人在各家医院留观期间造成病毒扩散,宣武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医疗条件相对较好,并积累部分救治“非典”病人经验的回民医院,改造成专门收治发烧病人和“非典”疑似病人的定点医院。回民医院成为友谊医院、健宫医院和广外医院3家医院的“下游”,改造为专门收治发烧病人和“非典”疑似病人的定点医院。

五一节,回民医院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临危受命。医院领导连夜召开有关科室负责人会议。按照部署,医院要在接到任务后的一周内,完成筹备任务,正式接收病人。5月2日下午1点,全院职工召开“同舟共济抗击‘非典’”动员大会。宣武区卫生局的党委书记、副书记也特意赶来。医院党总支书记和院长在会上作了动员,介绍了全市抗击“非典”的情况,及回民医院救治“非典”病人的情况,希望大家要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人民有难,医务工作者有责。全院人员深受鼓舞,纷纷填写“参战书”,准备迎战。医护人员表示,“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这份责任义不容辞,有那么多的同事投入到一线,我们在家里休息,心里不踏实”。

回民医院是综合医院,改造为传染性的医院,面临时间紧、强度大、任务重的挑战。5月3日,住院病人转移、医院环境改造、医务人员培训、人员安排、一线医务人员吃住工作全面展开、安排就绪,工作秩序井然,全院职工充分做好进入一线的准备工作,他们用实际行动捍卫着人民的健康。

首批患者已于5月11日入院治疗。接着,医院又成立了“呼吸二病房”,医护人员更紧张了。形势逼人,写过两次申请书的王兰英,再也坐不住了。她第三次找到护理部表态,坚决请战:“请放心,我和爱人已经商量好了,这段时间他照顾家里,他也很支持我,医务人员在国家需要、人民需要的时候,就要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作为一名主管护师,能胜任此工作;为病人早日康复,为市政府能尽快控制疫情工作,我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也要担负起‘保护人民健康’这份责任,请医院放心,我会保护好自己,一旦我死了,我爱人同意我将尸体捐献给国家。”

王兰英平时不爱说话。而在与“非典”的战斗中,她始终没有放弃“到医院最需要的岗位上去”的念头。考虑到她的决心,领导最终同意了她的申请。

一到“呼吸二病房”,王兰英立即投入到筹备工作中。这个病区启用的当晚,就收治了12名病人。医务人员全部投入到工作中,整整一夜,都在不停地接病人入病房、介绍环境、生活护理、查体、治疗、写病历、记病程、填写记录表格。不透气的防护服、口罩、防护镜捂得人窒息,汗水浸湿了头发和最里层的隔离衣。直到第二天中午,把病人安置好了,医务人员才陆续回到生活区休息。这时,大家才发现,每个人都口唇青紫。那是缺氧造成的,没人想吃饭。

王兰英的心脏功能不好。这样的工作强度对于她来说是超负荷了。护士长怕她身体承受不了,劝她休息几天,班都可以先让别人替。王兰英执意不肯,好不容易来了,哪能那么轻易就走了。她依旧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走上了工作岗位。

有一天,她干完活,刚出了病房,眼前一黑,就倒在了病区内。医院领导知道后,准备把她替换下来,她恳求地说:“休息一下就好了,如果换上新人还要重新培训和磨合,让我留下来吧,我能坚持下来。”医院领导看着她恳求的目光便又答应了。

有了这样的决心和毅力,还有什么病魔不能战胜呢!经过王兰英他们治疗和护理的病人,有的病情已经好转,有的已经康复出院。

我们坚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无数像王兰英一样的医务人员——白衣天使,一定能战胜“非典”,打赢这场艰苦的战斗。

监护疫情的天使

夜,是那样的宁静。

忙碌了一天的张安平,躺到床上便进入了梦乡。

她太疲惫了。

自从“非典”肆虐北京以来,工作的担子重了许多,她有点喘不过气来。年近50岁,该是病找人的时候了,可她是回民医院防保科长,负责着牛街地区居民防治“非典”的工作。这几天,全科的防保人员走遍了牛街的大街小巷,向10所学校、10个工地、20个旅馆、80余个集体单位、18个居委会发送宣传材料7000余份,还向居民宣传有关“非典”的防治知识,并对两个单位进行了消毒。此外,还要做打预防针、记传染病报卡、指导消毒等工作。

家务根本顾不上,全推给了爱人。进门就吃饭,然后,把着电话,接听、联络。因为怕“非典”期间耽误急事,孩子上网的爱好也暂时被“取消”。家里一切以她为中心,都知道她现在所处的这一“特殊”的阶段。

“丁零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刚刚入睡的张平安。她一个猛子从床上爬起来,似乎是在第二阵铃声响起之前,便抄起了电话。这完全是一种下意识。她知道一定是找她,一定有紧急的事,而且她也怕持续的铃声吵醒爱人和孩子……

电话那一端是医院的领导:“牛街地区发现有两户‘非典’疑似病人的家属,你们科要马上派人配合疾病控制中心的人员入户消毒,并进行24小时监护。”

问清了地址,平时少言寡语的张安平只说了一句话:“放心吧,我马上到。”

此时正好是4月15日的夜里11点。这么晚了,安排科里的谁,都要被吵醒,而且防保科十几个人无论在家庭和身体方面,每一个都有难处。她只通知了一个同事,然后决定亲自前往。

张安平看了一眼正在熟睡中的爱人和孩子,想叫醒,又于心不忍。她迅速拿起笔,留下字条:“医院有事,我回医院了。”然后她穿上衣服,飞快地骑着自行车,赶到了现场。

区疾病控制中心的人员也刚好赶到了这户人家。张安平怕那么多人同时进去惊动周围的居民,便决定一人先去敲门。深更半夜,为了取得家属的信任与合作,她没戴口罩。

疾控人员说:“这样太危险。”

她说:“这样工作能顺利进行。放心,我会保护好自己的。”

果真,没作更多的解释,疾病控制中心的人员很快入户消毒。她让同事留下,做监护工作。自己又骑上自行车到了另一户人家。

当工作完成,一切消毒工作结束时,已是凌晨1点多了。人不能离开。她坐在院门口,院子里一片寂静,被监护的人家熄灯休息了。这时张主任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心想:一定要做好监护工作,切断传染源,确保其他居民的健康。牛街地区有了“非典”疑似病人的家属,下一步,科里面的工作该如何安排……

她实在累了,想着想着,就趴在膝盖上睡着了……

清晨,一阵冷风吹醒了她。此时,她才感到穿少了,出来时太急,随手只穿了白天穿的衣服。没办法,只能等到早晨8点换班再说了。

为了使牛街地区的居民和单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防保医生要对家属进行24小时监护工作,她们的任务是劝阻家属与外界联系,让家属待在家里,并与家属进行流调,包括观察家属身体状况,做好记录,以及为家属购物等日常生活的照顾。张安平和防保医务人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按排班顺序监护这两户家属。

监护工作并不那么简单,不仅是出点力,帮助家属买菜、买水果等日常生活用品,还要与家属取得沟通,解决思想问题,尽量取得信任。监护对于家属来说,有点像“软禁”,大门不能出,二门不能迈,哪儿也不能去,只能在家里转,完全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理解的还好说,不理解的还真接受不了。尤其是在“非典”疫情的初始时期,人们对“非典”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相关的法律也没有建立。对于家属,说也不好说,管也不好管。家属不听劝阻,就是要往外边跑。她们这些防保人员只有伸出两臂,站在门口,任凭对方说出多难听的话语,也要用身体死死堵住大门。

不让出去就绝食,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她们这些防保人员又要耐心地去说服。

几天下来,防保人员认真工作,观察健康状况,不嫌弃他们,主动沟通,有的还交上了朋友。防保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让家属看在眼里,他们被深深地感动了。

24小时监护,大夫不入户时,只能在露天。李茹敏大夫患有糖尿病,那天有五六级的大风,中午时,他们看到她躲在两个楼之间的夹缝中,啃着饼干,也没有水喝,如果出现低血糖,会很危险,但她一直坚守着,领导让她先回去,她却说没事,能撑得住。崇青大夫上有老,下有小,家又远,可丝毫没有一点倦怠。陈咏梅大夫脚扭伤了,还一瘸一拐地照常工作。她知道,这时科里正是缺人的时候,倒下一个就会影响工作。

人心都是肉长的。尤其是看到传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家属也接受了监护。

当谈起这段经历,张安平的心情难以平静。眼泪沿着眼角滑落下来。她说,在24小时的监护中,大家都把自己的老人和孩子放在了一边,不论家近家远都能按时完成这项任务。争先恐后,谁都没提一点自己的困难,她心里明白大家的难。

在最关键的时期,她为有这样的伙伴而自豪。

触动她的不是家里爱人、孩子的亲情,不是工作量增加几倍的劳累,不是得不到理解的难以入耳的话语,而是回民医院防保医务人员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崇高的职业责任感,这是更加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