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人类最不愿意触及的禁忌就是死亡。
记得童年时期,只要逢年过节,稍不经意提到“死”
字,长辈那张原本喜气洋洋的脸庞,就会顿时失色,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这正意味着不吉利。
或许你已注意到,大型医院缺了“四”病房;公寓大楼有时没有“四”楼,而有“四”楼的房子不是卖不出去,就是售价便宜。究其原因,是“四”的读音与“死”字非常相近。
其实,并非只有现代人对死亡有所恐惧,就连我们的老祖宗,对于与世长辞也有莫名的惶恐。就因如此,于是老祖宗替死亡之后,编织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地狱与天堂。在这个观念里,他们将人类分为两部分——肉身与灵魂,亦即七魄和三魂。七魄会随肉身而毁灭,三魂则是人的精神,是永生不灭的,将入地狱受审而等待轮回转世。
由于这种灵魂不朽的说法,等于象征人类可以贯穿生、死两个空间,这对生者来说,不啻是一种很好的安慰。相信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马里诺斯基的“不朽观”,都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葬礼的象征意义
既然人类相信,死亡是到达另一个世界的必然方式,那么“葬礼”就更有意义了。根据民俗专家的调查研究发现,葬礼至少具有三种含义:其一是送别,其二是儆尤,其三是为死者准备一个新家,希望他好好待在阴间,不要回家纠缠的意思。
正因为这些含义,所以我们会为死者准备盘缠——冥纸,以备他们“旅途”之需,及到阴间购屋备装之用;奴婢、器皿等陪葬物,则是给死者打点新家之用的;至于三牲酒礼,一是道别,另一则是巴结阴间差役、差官之用的,所谓“吃人家的嘴软”,阴间大概也很管用吧!
此外,像做功德、颂经、引路幡、牵亡阵等法事,一般来讲,是帮助死者扬起人间善、消除阳世恶之用,使他在阴间的考核簿上能洁白似水地重新开始。
阴间遥不可知
虽然我们在数千年前就已为死后的林林总总,创出了一个“似真”的空间,但是谈到死,我们仍旧无法坦然以对,毕竟截至目前为止,那个世界仍然遥不可知,任谁也没有勇气去试验这个长久以来人类所想的假设,换句话说,我们对死亡仍然小心怕怕。基于这个原因,所以在死亡的祭典中,经常会穿插很多逢凶化吉的仪式,比如于丧宅两旁的人家会贴上红纸条,以示“辟邪”;入殓时,家人会备好一条麻索,一端撕开让家人各执一小条,另一段则置于死者的袖口,然后再由红头司公,一一将其切断,表示与死者断绝关系。
除此之外,大多数的民族还相信,亡魂具有“恋家情结”。在本省的风俗当中,也都认为死亡的第七天为“头七”,亡魂才会知道自己已然长逝,而回来与家人辞行,并在家里流连不去,所以一到这天,家中的镜子一律要遮住,唯恐亡魂在镜中展现容颜。
而“超度”则代表着,希望死者此去,能顺利到达另一个世界,以免沦为亡魂,到处游荡,由此可知,人类很明显地具有矛盾情感——既盼望有另一个世界存在,又不敢深信不疑;既希望亡魂庇荫子孙,又担心他们回来加害家人。其实,这种心态无外乎是人类对死亡的另一种恐惧罢了。
从这种现象来看,我们大可推论,只要死亡不能免,恐惧也就必定不可能消失,那么天堂、地狱的假设(至少目前是如此),就将生生不息地流传下来,毕竟这种“生”、“死”之界足以贯穿的理论,才能克服或减轻人类的“死亡焦虑”,也唯有如此,生命才更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