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利的经济现实,企业的经营措施应该根据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形势进行修正,才能在措施上应对危机。
措施一:解决萧条,选择直效
经济寒冬之下,企业能做的不能只是缩减营销费用,其实还有更好的选择。
一是削减营销费用。在前几年,如果说企业负责人对于自己在营销投入所换得的效果,靠的是75%的运气和25%的计划,那么他并不孤单。
然而金融危机和萧条经济的预期,改变了这一切。
眼见冷风袭来,不少企业奉行三不主义:不投资,不扩产,不做广告。简而言之,就是做减法。
在这个减法之中,关于营销的投入,恐怕是最先削减的一块。随便搜索一下,可以看到全球市场上此类消息比比皆是。例如,韩国三星电子传出消息,明年将不再增加全球广告预算。可口可乐、Visa等纷纷宣布削减市场营销成本计划,美国的汽车生产商也已开始采取行动,一些受到沉重打击的银行更是如法炮制。
每当经济衰退的威胁一步步逼近时,公司高管便会瞪着资产负债表,大声质问一个特殊的开销广告支出。削减市场营销预算看似非常合理,毕竟这样做既不会损害产品品质,也不大可能在即刻间对销售额造成冲击。
然而,单纯削减营销方面的开支,就能让企业度过最寒冷的季节了吗?
二是有针对性的促销。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削减营销开支的公司往往不敌那些没有削减这部分开支的公司。后者在保持开支的同时变换了有针对性的营销方式。比如,削减广告费用支出的公司,一般都发生了销售下降和市场份额减少的情况,而且这些公司恢复原先经营水平所花的时间更长。在1974~1976年间,没有削减广告费用的公司年平均利润增长率为27%,而那些削减了广告费用的公司同期的利润增长率仅为8%~16%。当时那些没有削减费用的公司,利用去尾数折价券、买一送一拍卖、销售竞赛和兑奖等方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促销。
在高速发展的泡沫形成期,企业主总是大把撒出金钱于各种营销方式上,而回报也似乎在源源不断地产生,虽然不知道来自哪一个营销举措。这个时期,也是各大广告公司、媒体、营销平台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刻。
然而,正如巴菲特所说,大潮退下,才知道谁在裸泳。在每个衰退到来的时刻,在面临生存危机的企业中,会有一些企业不是单纯地砍掉费用,而是开始测算、比量、寻找最有效的营销方式和宣传口号。它们成了春天来到时的胜者。
三是促使营销进步。正是经济环境的一次又一次改变,促使了企业营销的进步。
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衰退将带来新的营销方向。有眼光的大企业往往会选择在此时投资品牌建设。在过去的60余年中,一些最成功的营销宣传活动都是在经济困难时期启动的。例如,1974年宝马对自己的描述是“最棒的座驾”,这句口号一直沿用至今,并且帮助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扭转了在美国驾车者心目中的定位,使宝马从原先的运动型汽车转变为精于跑车、SUV等各种汽车制造工艺的顶级豪华汽车品牌。
以往时期,缩减下来的支出将流向数字宣传、直销和店内促销等广告途径。在广告开支受到限制的低迷时期,中小企业就会将资金转向更直接、也更为可测的营销领域。
四是网络营销。这是修正企业传统营销的更好措施。危机带来的不总是坏消息,萧条经济下企业选择的两种营销趋势,经常带来新一轮的营销方式、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结果是:让之前夸夸其谈的泡沫营销自我消逝,使得更有效、更深入人心的营销方式脱颖而出。
在此次金融风暴最先刮起的地方美国,尽管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但根据美国互动广告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网络广告,特别是搜索广告营销收入却并未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
可以看到,与其他传统营销方式的削弱相比,在线营销,特别是搜索引擎营销,却呈现蓬勃生长的态势。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趋势?搜索引擎营销到底能带来什么?
今天的在线网络营销需要从新的角度认识消费者,了解他们真正的行为习惯,以寻找到与之契合的在线营销的品牌接触点。这是真正实现高效在线营销,进而真正实现整合营销战略的前提。
在以往,消费者由注意商品,产生兴趣,产生购买愿望,留下记忆,做出购买行动,整个过程都可以由传统营销手段所左右。现在,消费者在注意商品并产生兴趣之后,增加了信息搜集以及产生购买行动之后的信息分享两个重要环节。而这两个环节都离不开消费者对互联网(包括无线互联网)的应用。
因为消费行为的这一改变,搜索引擎营销显现了与以往营销方式完全不同的原理、力量。如果说传统营销,乃至传统网络营销,都是以扩大品牌、产品的传播受众面为任务,让受众产生需求欲望的话,那么搜索引擎营销的通路则截然相反,受众产生需求后通过这个平台寻找产品、品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网络搜索营销工具的最大优势是企业在最大范围更快地引起客户的关注,这有助于企业快速、准确地发现客户及其需求,是企业与客户沟通的有效手段,有助于企业降低营销成本。
措施二:多元经营,重振出口
一是出口企业应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虽然美国经济的放慢会拖累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但是中国企业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仍有可能扩大出口。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经济快速增长,虽然也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是仍有增长,应该作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目标市场。同时,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低档商品,收入减少时需求下降的首先是高档商品,其次是低档商品,因此在各国企业都受冲击的情况下,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冲击相对来说并不大,中国企业应致力于市场多元化以保证出口量的增长。
二是以内需市场为导向,主动调整结构。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外部基本是隔离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与其他主要经济体比较是良好的。随着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内部需求也逐渐旺盛。因此,在外部市场深陷金融危机的时候,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目标市场。为了弥补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宏观政策将着力于扩大内需,投资和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政府将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而为企业创造需求。因此,出口企业除致力于扩大出口额外,还应该积极扩展内销市场,以国内市场的增长弥补外部市场的下降。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应将危机作为升级转型的良机,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管理,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三是谨慎实施海外“抄底”。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资产价值大幅下跌;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商品的价格回调。许多人认为目前是企业走出去实施“抄底”的良机,但我们应该牢记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赴美国“抄底”的教训。一方面,陷入困境的一些企业资产状况不透明,泡沫是否完全被挤出不得而知,“抄底”可能抄在“腰”上;另一方面,基于国家利益、股东利益的考虑,美国等国家也不会把优良资产卖给中国企业。一些国家政府很可能对我国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实施限制。此外,由于企业文化及民族习惯上的差异,企业在成功并购后,是否能成功地经营也存在着极大的挑战。所以面对“抄底”机会,企业必须要三思而后行。
措施三:落实新政,促进企业经营
为应对危机,国家适时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选试点。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企业在应对危机中,可以将“十大措施”运用到生产经营上来,这更有利于克服风险困难。当然,在运用过程中,企业要不断提高认识能力,明确措施体现的“十大结合”:
(1)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十大措施的出台,是为了有效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海啸”及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需要尽快见效,更是着眼长远的效益。诸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调控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十大措施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而打出的有力“组合拳”。但其中至少有五项以上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比如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
(3)刺激经济和经济转型相结合。刺激经济诚然是当务之急。但是,我国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诸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民生短板、文化教育短板等举措,都是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发展转型的。
(4)着眼国内和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相结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期待她为由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肇始的这场金融风暴承担过大的责任,是不切实际的。中国仍然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眼、着力搞好国内经济,确保中国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和经济持续发展,这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5)增强信心和赢得民心相结合。初步匡算,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如此明确的举措,必然能够极大地增强国民乃至国际社会应对金融风暴的信心。与此同时,十大措施都是利国利民之举,充分体现了对百姓的照顾,必然能最大地赢得民心。而民心的支持又会进一步增强政府的信心,这将形成良性循环。
(6)应对风险与抢抓机遇相结合。国务院会议强调,尽管我们面临不少困难,但我国内部需求的潜力巨大,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世界经济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带来新的机遇。从十大措施来看,国务院部署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等一些积极进取的举措,通过抢抓机遇战胜风险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7)稳定出口与扩大内需相结合。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回落4.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上年同期减少1.2个百分点。因此,尽可能稳定出口形势是重要的考量,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利用中国内部需求潜力巨大的特有优势,加强扩大内需。从长远来看,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就是能否拉动国内需求。
(8)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相结合。十大措施的出台和推行,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诸如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等等;都将进一步推动原本就备受关注的改革进程。
(9)中央积极性和地方积极性相结合。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就目前而言,4万亿元支出计划中有多少已经列入中央、地方各级财政预算,有多少是此次新增项目尚不清楚,但中央的坚强意志和有力举措,也必将充分调动起地方的积极性。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将使十大措施得到很好落实。
(10)有效扩大投资和积极拉动消费相结合。4万亿元的巨额投资,十分重视对住房、医疗等民生保障领域的投入,减少公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注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切实增强公民的消费能力。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必将能够拉动内需扩大,刺激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