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危机经营
11114000000014

第14章 内功应变力

这是一个从“适者生存”到“变者生存”的时代,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提高企业应变能力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最怕的是危机,而危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危机来了不会应变。因此,提高和强化企业的应变力显得尤其重要。

有一家羽绒服企业与当时绝大部分企业一样,因金融危机而滞销。但企业经过分析和比较,发现了“滞销”背后的本质因素———羽绒服“肥厚重”,样式单一,功能上以保暖为主。这样一遇到“寒冬”,自然就面临滞销。

如何跳出经济“寒冬”?首先要靠创新提高应变的能力。这家羽绒服企业立刻推出了新款羽绒服,从意大利请来服装设计顾问,引进国外时尚流行元素,再把以前的以鸭毛为主改成了以鸭绒为主,使产品体现了多种功能“轻薄美”———防寒只成为产品属性的一个方面,此外还有美观、时尚等功能,这使得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开辟了许多新市场。“寒冬”反而成为该企业在市场上竞争的有利因素。

同时,为了适应天气变化,这家企业还关注到了气候的地域差异。“羽绒服”原本以北方尤其以东北地区的消费为主。南方在冬天尽管处处郁郁葱葱,但并不是没有御寒的需求。与北方相比,南方城市在冬季没有暖气———冬日晚上的室内温度要比北方低得多,这就给“羽绒被”创造了需求。为此,这家羽绒服企业除了生产“羽绒服”之外,还生产了大量的“羽绒被”,结果在南方市场非常畅销。

其次是提高应变速度。应该说旧款羽绒服的缺陷,不单单是这家公司看到了,但为什么其他竞争对手却晚了一步呢?一是速度赶不上。因为这家公司只用了4个月就改造完了生产线,并重新建立了销售网,使得新产品当年就能上市,比其他企业提前了整整一年。如果当时其他企业也能有这家羽绒服企业的速度,今天的市场格局恐怕就要大变样了。二是存在观望心理。创新产品市场是否能接受,都无法预料。很多企业就采取了“等等看”的办法———“人家做得好,我们再学不迟。”但市场机会如同白驹过隙,你不把握住,就要成为落后者,作为企业家要有为创新承担责任的勇气。

对于企业来说,环境的变化、同行的价格竞争等外部条件的变化尽管难以改变,但只要能举一反三、找准对策、行动迅速,就能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在市场上游刃有余。

随机应变为未来做准备

有些企业的经营方式,有如在大雾中开车,目前看来运作良好,速度非常快,但是这辆车却正在开向一面墙,很快就将面临死亡。

为何企业会看不清楚未来,对于改变无法迅速认清和应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企业被成功冲昏了头,不愿意更改一向运作良好的模式,因此当新科技或新经营模式出现时,企业变得不堪一击。

其次,企业的领导人没有能力辨别新环境所出现的事物,哪些是重要的前兆信号,哪些只是没有意义的干扰。大环境中有许多事物会引起企业领导人的注意力,包括新科技、急速进展的市场、动作快捷的竞争者、突破性的新产品、顾客行为改变等,领导人必须从中找出最重要的信息,找出对未来将产生最大的影响、最复杂的挑战或机会、最需要认真分析思考的事物,企业不能被纷扰的环境蒙蔽,而忽略了这些事物。

企业领导人的工作是,让员工意识到认真解读信息的重要性,并且确保企业中拥有识别新趋势的机制,当环境改变时,企业才能随之改变并应对。企业应该采取下列行动,为未来做准备:

(1)在企业中组成一个专职思考的团队,以掌握企业可能会忽略的未来趋势,为企业看出新的机会或挑战。

(2)面对复杂的议题,不要寻求简单的答案。企业应该分析、了解存在的根本问题,例如,缺乏创新能力、企业一直把重心放在删减支出,而不是增加营业收入上等。把企业的注意力同时放在看出问题上,而不仅是解决问题上,化被动为主动。

(3)找出并且彻底了解企业现有及潜在的竞争对手,包括它们的销售、营利、市场占有率、新产品趋势,优劣势以及策略,企业必须整理及运用这些信息。

(4)找出企业最重要的一百名客户,对它们进行调查,寻找公司能够提供它们的加值服务,以增加它们对公司的忠诚度。询问它们未来的需求,以及在业界观察到的趋势,帮助企业看清楚去路。

(5)高层主管必须参与。请高层主管预测企业在未来3年中可能会忽略的问题以及企业应该如何避免发生这些状况,为未来做准备。

改变科技含量提升应变能力

当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探索地向市场经济体制做准备性和基础性过渡时,当时的企业界已经隐约感到一些潜在的变化正悄悄来临。面对当时日趋严峻的客观现实,如何应对市场运行机制的渐变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巨变,从而主动地采取有效的对策,显然已成为企业领导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此情势下,应变及应变能力一说也就成了当时媒体上的常见词汇。如今,20余年之后,科学技术与经济领域的发展已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面对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大千世界,今日回过头来略加反思,并联系到当前企业界的科技含量主旋律,再探讨企业应变能力这样一个话题仍然具有研究价值,应该受到业界的一定关注。

客观有变化,主观来适应。古人说:举措应变而不穷,意乃如此;应变一说,亦源于此。常言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以至于以不变应万变等,其实质均在于对这个变字的辩证理解。因而可以这样说,在一切主体行为中,应变之举作为一种未加梳理归纳的自我激活现象,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就企业行为来说,因为客体的某些变化而寻求适应进而谋求更好的发展,这是应变初级形式的体现;当客体发生系列或重大变化而积极谋求运行机制转型时,则是应变高级形式的表征。由此可以加以推论,表征应变的过程及其效果即所谓的应变能力,就是衡量主体适应客体变化(亦称变量)的能力大小,它具有正误、强弱、快慢等度量特征。概括地说,应变能力就是企业行为在应对客体变化时所具有的一种自我调节性的综合指标值。

作为力的表征,生产能力就是社会生产力在企业内部的一种称谓或体现,它是一个由若干分力组成的合力。而应变能力则可视为生产能力这个合力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力。它的作用点就是企业生产能力的运行系统,它的方向和大小则取决于它的构成要素。这也可以说是应变能力的度量特征。

至此,则可切入另一重要话题,即从宏观上探讨应变能力和当前业界主旋律科技含量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而这其中首要的问题是,当今的业界主管者能否树立并继而付诸实践某些与此有着密切关联的创新观念。

随着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应用的突飞猛进,虚拟一词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是因为人们已感受到在虚拟的世界里将会产生奇妙的创意,而创意之源则主要来自心灵的自由探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之世人所面对的未来是一个超乎想象且又充满美妙幻觉的虚拟未来。这也许就是对虚拟一词的一种哲学诠释吧!此外,在面对当今全球化的挑战和冲击的同时,我们还要密切注意到新时代的科技发展已经明显地呈现了如下的趋势:一是各类领域中的各种关系单元之间的沟通日益频繁,涉及领域范围扩大,距离缩短,流程通畅,而且呈现出互补吸纳现象;二是各类信息沟通的内容日趋多元化,并逐步汇成为大家共识的知识导向和技术导向,乃至信念导向。有鉴于此,作为企业主管者,面对当今社会的大环境和大背景,如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去提升企业整个运行系统的应变能力,则无法在时空上构成具有挑战性的实力,去参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将一些落伍的陈旧观念加以审时度势的更新与重塑,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许多成功的企业已用事实证明,在实施创新的起始阶段,应变能力就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而在实施创新的整个过程中,应变能力又犹如不可或缺的钥匙和行之有效的工具。此外,我们当然也要看到,创新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指望短期之内就有惊天动地的突破,这是因为创新有知识之限、规律之限和应变能力之限的缘故。由此亦可得到佐证,科技含量与应变能力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且这种关系是不容置疑的。

当然,我们还应就某些现状做些反思。我国沿海开放地区早期所形成的许多小型企业和少数中型企业,其发展轨迹大部分是家族式的,其管理模式是管家式的,这种沿袭传统作业方式的结果,必然趋向守成。企业内部一直未能有效地建立应变能力机制也是一个主因。要知道,企业所制定和秉持的运行策略的生命周期,当面对瞬息万变的客体时,必将日益缩短,如若一味守旧而不应变创新,将会被淘汰出局。此外,我们还应正视当下的一个事实,即处在目前新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产业转型是不可避免的,诸如从硬件制造转向软件开发、从劳动力密集转向脑力密集、从生产效率转向创新效率、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等标志性的趋向,显然是企业发展之必然趋势。因此,创业难守业更难这句已被公认为常理的谚语,在当今商场上似应赋予全新的解读,亦即企业只有在不断运用创新的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守业有成。

科技含量乃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居安思危,反过来再去有意识有步骤地培育应变能力,则是科技含量的前提。如下几个方面应是培育企业应变能力和科技含量能力的几条主要思路:其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断搜集并积累影响企业行为的一些资讯,尽可能地予以量化并储存在预设的数据库内,以备后用;其二,必须树立并强化员工的应变意识和应变素质,以专设的激励手段鼓励员工对企业运行机制的薄弱环节提出质疑和建议;其三,应该先从企业内部建立起来的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入手,再由多种渠道去寻求并捕捉科技含量方面的各类信息,以求创立基础性、参考性和系统性的数据库;其四,重组精英队伍,对企业行为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进行检讨并加以更新重塑,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以释放员工的创业激情,进而建立充满活力的企业内部创意市场;其五,必须做到未雨绸缪,试图在企业内部或者采取并购甚至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来创建新的生产能力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危机公关考验企业应变能力

金融危机时期,企业应该看到市场对自己不能冷落,最主要的营销手法应该是加强营销公关,因为即使不是遇到这样的世界范围内的危机,平时的困境和危险情况下,如果弱化或误解了市场公关,也会导致企业的经营困境,甚至因此关门倒闭的事此起彼伏。像辉煌一时的三株药业,正当蒸蒸日上之时,因一起服用三株口服液致死官司,加之企业应对不力,终于丧失了消费者的信任,产品也在市场上消失。其他如秦池因白酒勾兑事件、爱多因总裁胡志标被捕、山西某名酒受假酒致死案拖累等,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往往给企业形象带来重大打击,让企业猝不及防。对成千上万家企业来说,虽然遭遇危机的只是极少数,但对企业个体的影响却是致命的。

危机公关的核心是避免企业形象受损。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负面消息一经广泛报道,挽回影响又谈何容易。面对危机,企业首先要高度重视。一些企业领导人过于信任自身的用户忠诚度,面对用户投诉、产品质量事故、媒体曝光等突发事件,总觉得是小事一桩,无需过度操心。这样的应对态度,往往是危机蔓延、扩大的重要原因;其次行动要迅速。危机发生后,时间拖得越长,负面效应就越大。因此,公关行动必须争分夺秒,以最快速度把负面影响消除在萌芽状态。

危机面前,有人看到危,有人看到机。机会只照顾那些有准备的企业。既然危机是危险与机遇并存,就要趁危取机,捷足先登。

危机百年一遇,契机千载难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