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危机经营
11114000000001

第1章 正视危机影响

大洋彼岸的金融海啸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世界的大小企业带来了重大影响和冲击,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1:出口增速下降,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

全球经济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由于美国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美国经济减速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此外,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也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需求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自2008年上半年开始,我国不少中小企业临近倒闭,而就行业来看,主要是玩具行业,接下来是纺织服装出口行业。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陷于倒闭困境中的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受到冲击的出口企业往往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这些企业被列为调整的对象,金融危机的来临使此类企业面临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增大。

因为危机所致,我国的出口企业需要对国际市场上的贸易保护措施提高警惕。依据经验,中国主要出口目的国在经济增长放慢的时候,其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就会抬头。未来一个时期,发达国家在立法层面和WTO层面或许还会出台更多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影响2: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下滑,经营成本上升

受境外投资企业所在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所在国的信贷紧缩,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所在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会断裂。美国、欧元区等地区向金融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或将导致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从而使公司利润遭受损失。而所在国在经济低迷时期往往会放弃或抵制投资自由原则,在外资的审批或经营方面施加行政干预或消极施政措施,从而增加外资企业的风险。此外,与所在国的经济增长放慢相伴生的更有合同违约率上升、国家风险增大等问题,都将使中国境外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

影响3: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下跌,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下降

前几年,由于美元贬值、投机盛行、需求旺盛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逐步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资金,同时,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日益悲观,从而预期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下降,价格也会随即下跌,尤其是诸如石油、粮食等大宗类商品的价格下降不可避免。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买方,国际商品价格的下降将大大缓解我国企业的成本上涨压力并增加中国企业在价格上的话语权。

影响4: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外汇衍生品风险上升

全球性金融危机形成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欧元、英镑、澳元等国际货币的波动幅度增大,从事外汇交易的风险大增。此前,有些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或投资中为避免汇率损失,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另有一些企业从事外汇衍生品投机交易,这些交易中的风险因素不可忽视。当然,由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境外投资的严格管制和中国企业对境外投资理财的审慎态度,所以,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损失只是个案,但其影响并不只是在个案面前止步。

影响5:内资企业借助国标实现突破遭遇窘境

2008年10月,有一家中型微电子有限公司宣布裁员。其实与其说是裁员不如说是倒闭,毕竟公司已经两个月没有发放工资,虽然早就知道公司遭遇资金危机,面对裁员还是让所有员工不知所措,员工被安排到另外一家知名集成电路公司面试,心情沉重。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两年像这样的裁员还会不断出现,因为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很多公司的投资商都已经通知被投公司未来两年要勒紧裤腰带,不要再希望获得追加投资,中国超过800家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真正实现盈利的不过几十家,超过700家的公司未来两年将遭遇前所未有的窘境。

一度风光无限的另一家微电子公司裁员放在两年前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毕竟曾经作为中国集成电路的标志性企业,这家公司创造了国内集成电路的辉煌,其研发生产的手机多媒体芯片一度救活了痛苦挣扎的国内品牌手机,随着内资品牌手机的衰落,这家公司在耗尽了4000万美元的投资之后终于也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走向了末路,一度超过400人的团队减至几十人,虽然公司现在还有几百万美元现金。

如果说一些企业的裁员是出于无奈,还有的企业裁员则更多的基于企业发展的考虑。

裁员对于某些企业的老板来讲是不幸,对于员工来讲更是灾难,毕竟遭遇金融危机,找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像有些公司,裁员却可能是一件幸事,无奈的裁员让老板进一步了解了自己、了解了产业,今天的裁员也许明天会带来再一次的辉煌。

没有企业老板愿意裁员,更没有员工愿意被裁,也许经历了此次危机,中国的企业会学会在逆境中生存,中国的员工也会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影响6:部分行业市场出现低迷,“余粮”越来越少

金融风暴与房地产市场低迷带来的影响让家装行业整体陷入了低迷态势。市场越来越小,“余粮”越来越少。生存在“拐点”的品牌家装公司,尤其是高端家装公司都开始主动出击,走进小区与装修游击队和小装修公司抢生意。“战地”的转移也让品牌家装公司走向从“贵族”到“平民”的蜕变。

每当一个新小区或新楼盘交钥匙的时候,许多装修队和小装修公司就会提前驻扎在附近,开始拉客户。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家装市场也在萎缩。现在,为了争夺所剩不多的“余粮”,那些高高坐在卖场或展示厅的品牌家装公司也开始向小区扎堆。当“阵地前移”的品牌家装公司越来越多的时候,就连高端品牌家装公司也禁不住放下身段走到业主身边。

例如,在北京的华侨城、北京洋房、华纺易城等新楼盘,我们或许会看到博洛尼和东易日盛这样一直走在家装行业前沿的高端品牌家装公司的身影。这些曾经有些名气的公司非常注重小区营销,并开始分别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展了小区营销。同时,品牌家装公司除了对商品房小区和楼盘争夺激烈以外,一齐将目光瞄准了逐渐增多的两限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房小区。但是,现在市场里面基本已经饱和,它们只能把“阵地”前移了。对于不明朗的未来家装市场小区的销售将会看到品牌家装公司的战火纷飞。

市场份额在缩小的时候,企业的份额就要扩大才能保证利润的增长。如果摊子变小了,企业再缩小自己的份额,那么市场就会越来越小。家装行业的重点市场正在转移,而谁能够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谁就能够活下去。不过“合理分配资金很重要”,如果不能保证可能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

金融危机是暂时的,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房屋需求是刚性的。国家也投资9000万元做康居工程,开发两限房、经济适用房等,将促进行业的发展。消费者的观望心态与房地产商坚持不降价这样的相持阶段也是暂时的。作为家装公司来讲,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营销策略,主动出击,开发市场,挖掘市场潜力。现在家装公司进小区,走近消费者正是其营销策略的回归理性。

有一位张女士认为,品牌家装公司如果能够走近消费者会让业主省去很多周折,而且品牌家装公司更有保障,如果十几个业主选择同一家公司还能享受到优惠折扣,很实惠。但同时也有消费者对高端家装公司的高价表示了质疑:“我们小区的业主都不是有钱人,花十几万元装修房子很不现实。”张女士说,她买的是两限房,小区里也有高端家装公司,但是价格实在难以接受。

建设部已经出台规定,开工要申请,过程要监督,竣工要验收。由于现在市场上有些萎靡不振,马路游击队越来越多了。品牌家装公司进小区减少中间渠道,直接面对消费者,成本节约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同时,企业会生存得更好。

金融危机导致成本上涨、购买力下降,多数行业都在紧缩谋生存,反观近期家居市场,壁纸、家装、家具等企业都在悄然开出自己的体验馆。据了解,继业之峰装饰公司推出万米大店之后,一向以平民价格打市场的实创装饰也开出了自己的展示厅———装满屋。

在体验馆里面的消费者都会在样板间的沙发上或者餐桌边坐上一坐。阎小姐非常喜欢样板间的感觉,一进去就知道一个家的样子了。多数消费者同意阎小姐的看法,体验馆的真实感和产品的质感是他们最喜欢的。不过,消费者也表现出理性的一面,货比三家,装修质量、主材家具有没有保证是他们更为关心的。

家装公司的展示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了。现在消费者对于光靠一张嘴、一本销售手册没有实物的营销模式已经感到不信任了。这个时候家装公司对消费者的把握能力比原来都有大幅度提高,推出体验馆正好迎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此外,体验馆“有点像军备竞赛”,现在经济形式更加严峻,当总量下降的时候竞争是加剧的,别人都在做,如果你不做就会被淘汰。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体验馆的运营成本也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有一家装饰公司在展示厅开业之后签单量确实有所提高,因为展示厅还有展示产品的功能所以在家居用品和家具消费额上也带来了提高。也有人认为,虽然体验馆的确是增加了成本,体验馆对客户量的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关键它带来的是一种整体服务,包括整体设计、整体产品选配、整体施工。无论从整体产品选配还是单个产品的零售来说,都有了一定突破。

而与此相对的是一些家装体验馆的举步维艰,客户量相当少。但广告和展示厅的成本压力让不少企业有资金断裂的危险,虽然目前企业还在苦苦支撑,但是形势并不明朗。由于受楼市成交量下降的影响,2008年家装行业业务量已经下降了50%,2009年市场还将下降50%,如果资金链出现问题,企业有可能会死掉。

很明显,体验馆的投资将给家装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资金不能支持,那么会让企业迅速走下坡路。市场已经告别高速发展的阶段,2009年后的市场不好预测,所以企业对销售不会过于乐观。企业在计算资金回笼的日期时就显得很困难。如果投入过大,资产负债率计算不当就会有风险。对于有实力的企业如果资金链断裂则是一种低级错误。

影响7: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社会保障受到牵连

部分企业倒闭破产,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更大些。由此带来的员工下岗失业问题,正在采取措施解决。针对一些地区所出现的民工返乡现象,民工返乡的因素很多,企业倒闭裁员并不是唯一的、主要的因素。

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对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形势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

“我的企业不是很困难,而是相当困难。”有一家打火机公司的老板眉头紧锁着说道。

这个拥有500人的公司,每年为全球提供1000万只金属打火机。而作为这座城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大大小小的打火机企业,其产品占据了全球金属打火机市场份额的80%。

这原本是一种多赢的格局。有市场有需求,企业可赚钱,员工也得利,社会劳动力被吸纳。不幸的是,由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一股寒流,完全打乱了原有的秩序。这股寒流已席卷中国的大江南北,严重地挫伤了一个又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

在温州,打火机业首当其冲。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购买力下降,打火机的市场逐渐萎缩,企业的日子便开始不好过了。在温州,不少打火机企业关停,一些甚至倒闭。

2008年6月28日,本是温州市烟具行业协会开会的日子。“以往都有几百人,热热闹闹的。2008年来了不到100人,整个会场空荡荡的,简直有点寒酸。明年更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了。”黄发静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这个协会的副会长。

鼎盛时期,温州的打火机厂有3000多家。“2007年还有500家,现在最多只有100家能开工。”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国际市场的萎缩只是一个诱因。原材料、能源、运输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已经严重压缩了产品的利润空间。汇率、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以及银根紧缩等组合拳,则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转的难度。

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也非常明显。新《劳动合同法》于2009年1月实施后,仅员工社保一项,工厂每年需要为每个工人多支付5000元。

打火机业本是一个微利行业。“好的时候,毛利润保持在10%,差一点时,则在5%。”价格成本一上涨,生产还是停产,对任何一个老板来说,都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这位老板的工厂仍在继续生产。他非常清楚,如果选择停产,意味着可能会丧失未来的市场,以及多年打拼下来的声誉。还有,工厂的500名员工,至少暂时要各回各家。选择生产,则意味着每天巨额的投入。

两相比较,这位老板选择了后者。毕竟,自己在这个行当内做了16年,并且做得有声有色,要想放弃,确实难以割舍。多年的积累,使他暂时还无须过多考虑资金流。不过,他也开始想方设法压缩管理成本,精打细算过日子。

“现在企业根本没有利润。每天睁开眼睛,就得准备几万元钱。”他叹息道。

从1992年进入打火机行业以来,这位老板积累了不少稳定客户。和温州众多打火机厂商相比,他具有绝对优势。他的订单总量并未减少,不过,单次订单的数额却在减少,“以前订单都是几万只几万只的,现在大部分都是几千只几千只的。”

谈判的难度也在增加。作为商人,这位老板想尽量把企业的额外成本转移到产品中,但外商也看到了国内制造业的形势,因此总在“拼命压价”。每一笔生意,他总要和外商进行一场“马拉松式的谈判”,才能最终签字。有一笔不太大的生意,他和外商共谈判过5次,周期长达一个多月。

不成功的谈判也经常发生。温州还有更小的打火机厂,外商还有选择的余地。产品虽有品牌和质量优势,但价格相对较高。对于这种易耗品,更低的价格自然会有一定的吸引力。

“每次谈判,我都要提一点价。一次不能提得太多。提得太多,人家接受不了。多谈几次,多做几笔生意,价格就逐渐上来了。”在这个不景气的时节,老板有的是耐心。

2008年6月,他跟一个法国客商谈判。为争取4美分的差价,谈判僵持了5个小时。最后双方各让50%收场。后来法国人“非常严肃”地对老板说,他那天是下了决心的,价格压不下来绝不吃饭。

人民币升值之前,和美元之间的汇率相对稳定。但人民币升值后,汇率变动较大,而一笔国际间的生意,账期通常在两三个月,在此期间,无论汇率如何变化,总有一方利益会受损。因此,汇率谈判就成为一个必不可缺的环节。

为规避风险,老板偶尔也和外商用英镑等外币结算,或者找一家外贸公司出口,由其承担风险。不过,他最常用的手段是和外商约定一个固定汇率。尽管如此,风险还是存在的。

谈判成本越来越高,周期越来越长,那些资金短缺、产品竞争力小的企业,还未能进入谈判环节,就被内部问题缠住了。在这场危机中,优胜劣汰的法则进一步得到了体现。那些胜出的,或者像这位老板一样在苦苦支撑着的打火机企业,部分应归功于品牌。

隔着大洋彼岸吹来的寒风让温州的打火机打起了喷嚏,但实际上,这个微利产业在税负的重压下,本就有些哆嗦。目前打火机企业所要缴纳的税费,大概要占到企业总营业额的8%,这个数字,赶上了很多打火机企业在行情看好时的利润。

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还在继续蔓延,我们每个企业只有首先看清它所带来的影响,才能对照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摸清自己所受影响的程度,做出进一步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