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专家解答冠心病
11109100000003

第3章 易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因素

1.气候因素

如果生活中多留意的话,人们就会发现,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就会增加。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与天气气候研究所协作,对1976~1979年24所医院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4806例发病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每年有两个高峰期,即11~1月和3~4月。11~12月是秋季转入冬季,3~4月则由冬季转入春季,二者均是季节转换时期,冷空气活动频繁。1月时值隆冬季节,寒风刺骨,气温持续最低,常出现发病高峰日。由此选出了三个与发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持续低温、阴雨和大风天气容易发病。此外,在年平均气压高低不同时期亦有显著差别,以气压低时发病率高。

在寒冷、潮湿和大风天气,冠心病发病率高,是因为寒冷刺激,特别是迎风疾走,易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同时,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持续闭塞,或挤压斑块使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堵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以防疾病发生。

2.年龄因素

我们知道年轻人也有患冠心病的,但那是极端现象。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多在40岁以后发病,而且每增加10岁,患病率递增约1倍。冠心病与年龄相关,最明显表现在女性。女性绝经期前,也就是50岁前得冠心病的几率很小,但绝经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罹患冠心痛的几率明显增高。

冠心病与年龄相关,其原因考虑以下几方面:

(1)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如脂代谢异常,主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减弱,血管紧张度增高。

(2)近年来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吸烟、酗酒量增多,尤其是男性。年龄越大,被这些有害物质毒害时间越长,越容易生病。

(3)老年人内分泌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退化,免疫力低下,不能及时修复机体的错误。

(4)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也逐渐增高。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5)60岁以上年龄人群,因紧张而繁忙的中年期生活刚刚结束,社会活动突然明显减少,致使一部分人难以适应,表现出情绪低沉,性格孤独,而行为方式的改变也可诱发冠心病。

虽然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但并不是说只在老年人中才能见到,其实动脉粥样硬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所以现在我们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应该从年轻时就要做起。

3.性别因素

冠心病的发病率跟性别也有明显差异,男性一般高于女性。据住院患者统计,男女之比为2.5~5:1,这种差别主要发生在60岁以前。女性发病年龄平均较男性晚10岁。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明显增高,甚至超过男性,这种现象可能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临床研究证明,雌激素对血脂有很大影响,它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加速乳糜微粒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女性在生育期雌激素分泌量较多,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减少,而女性更年期过后,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因此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另外,男性因吸烟、工作竞争性强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也是造成男性冠心病发病率较高的一个原因。

4.社会心理因素

众所周知,长期从事繁忙紧张的脑力劳动同时又缺乏体育锻炼的人,容易患冠心病。这是因为工作性质和习惯导致机体高级神经中枢机能紊乱,进而引起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失常和物质代谢失调的结果。因此已经得了冠心病的人,要注意避免工作过度紧张,工作时要适当休息、松弛,不要连续工作时间太长;工作之余,要安排好休息和娱乐活动,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可以使病情减轻,不再进展。

家庭环境对冠心病的发病、病程与预后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居室是人们一生中停留时间最多的处所,应该具有较好的采光和通风,要保证空气流通、清新;室温以18~20℃±2~3℃为最适宜以快感温度,室内相对湿度则以40%~60%为最适宜。同时,居室陈设要井然有序,不可过于零乱,居室要保持清洁,做到窗明几净,纤尘不染。当然,还要有良好的防蚊、防蝇设施。尤其重要的是,要保证室内空气无污染。吸烟和烹调的油烟,会使室空气中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大量增加,对冠心病病情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冠心病发作。因此,有冠心病患者的家庭,室内要严禁吸烟,并不使厨房油烟污染居室。再有,噪音污染对冠心病的康复也很不利,所以,收录机音响设备、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音量不可开得过大,也不可经常吵闹。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家庭的精神环境,它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相当大,其作用甚至超过居室条件。冠心病的发病和急性发作,都与不良精神刺激有关。在家庭中,亲人们的态度和情绪,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情绪、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这是千万不可忽视的。

5.生活习惯因素

健康的身体源于健康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来源于良好的习惯,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哪些生活习惯容易把冠心病引上身来。

(1)吸烟及吸二手烟。烟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多环芳烃以及铅、镉、镍、汞及砷等金属毒物,其中多环芳烃和砷、镍已知是致癌物。尼古丁可刺激血管收缩,使血管内膜受损,亦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一氧化碳造成的缺氧,可损伤动脉内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吸烟者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吸二手烟是指生活和工作在吸烟者周围的人们不自觉地吸进烟雾中的尘粒和各种有毒物质。吸二手烟者所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低,吸入吸烟者吐出的冷烟雾中含尼古丁比吸烟者的多1倍,苯并芘多2倍,一氧化碳多4倍。

(2)过量饮酒。中国的酒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祖国医学认为,酒是辛温之品,适量饮用,可以温通血脉,调畅气血,荣颜益寿,健身祛疾。有美国学者研究认为,饮酒与冠心病死亡率的关系呈“U”字型,并认为轻中度饮酒可以减少冠心病的死亡。少量饮酒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凝而起预防心肌梗死的作用。但大量饮酒可增加心脏和肝脏的负担,大量酒精能直接损害心肌和血管内壁,造成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抑制脂蛋白脂肪酶,促使肝脏合成前β脂蛋白,血中β脂蛋白(即LDL,主要含胆固醇)消失减慢,甘油三酯上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3)不良饮食习惯。冠心病高发地区人们的饮食中往往富于脂肪,尤其是肉和乳制品,高脂肪食品容易导致血脂高,进而可以加剧冠心病;动物内脏富含胆固醇,进食过多会使血中胆固醇和尿酸升高,最终导致动脉硬化和冠心病;进食过饱可使餐后血糖、血脂和血粘度升高,过多的食物,特别是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难以消化,会使腹部膨胀不适,膈肌位置升高,从而限制了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加重心脏负担。又由于消化食物的需要,饭后全身血液较多地集中在胃肠道,使冠状动脉供血更显得不足,容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

(4)常用避孕药。避孕药主要成分是雌激素、孕激素或雄激素类衍生物,它抑制排卵和干扰子宫内膜生长,从而起到避孕作用。但常用避孕药避孕可使已有的动脉硬化发展加快,且还可引起高血压。外国流行病学调查曾报道:服用避孕药避孕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比一般人高出10倍。

(5)性爱时间过长。性爱时间过长,体力消耗过大,生殖器官充血刺激过度,可能诱发血管痉挛和缺血,出现心绞痛,甚至诱发心肌梗死和猝死。其中,“马上风”就是为众人所熟知的“快乐杀手”。

(6)缺乏运动锻炼。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体力活动及体力劳动强度普遍减少,加以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脑力劳动者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冠心病的危险度增加。缺乏体力活动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度是正常活动量者的1.5~2.4倍。且与冠心病的危险性呈等级相关。

冠心病的发生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或者可以说冠心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目前,除了年龄和遗传因素外,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多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生活方式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