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从头到脚的健康信号
11108900000002

第2章 你离“过劳死”有多远

自我识病

“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超过人体正常范围所能承受的劳动强度致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过劳死”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在教育、新闻、IT等竞争激烈、压力较大的行业尤为突出,于是一些行走于职场的“拼命三郎”们就成为了“过劳死”队伍中的成员。

这个危险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种:虽然富有但只会熬夜工作不知保养者;事业高于一切只知工作不知休息者;有家族遗传病史却不知警惕者;企业家、作家、公务员、演艺人员、出租车司机中的少数人属于“过劳死”危险人群;患有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各种肝病的人也属于“过劳死”易发人群。

专家研究发现“过劳死”的主要死因是:冠心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过劳死与一般猝死几乎没什么不同,但它隐蔽性较强,先兆不明显。

“过劳死”主要有以下表现:浑身无力、易疲劳、头脑不清、思维散乱、头痛、面部疼痛、眼睛疲劳、鼻塞、眩晕、视力下降、起立时眼前发黑、耳鸣、咽喉异物感、脾胃闷胀不适、颈肩僵硬、早晨起床有不快感、睡眠不良、手足发凉、手掌发粘、手足麻木感、便秘、心悸气短、容易晕车、坐立不安、心烦意乱;性格过急,易发火;心理压力大,长期忧郁。

健康主张

预防“过劳死”,除了在工作、生活中要充分注意劳逸结合、调整心理状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健康检查及早查出今后有可能会引起“过劳死”的原发病。其中,主要是心脑血管病和各种早期癌症等容易引发“过劳死”,查出后应立即对症下药,控制原发病,从源头上杜绝“过劳死”。

那么,该如何远离“过劳死”呢?

(1)坚持体育锻炼

现代人的工作往往静而不动,容易使人产生疲惫感。运动能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还可以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推迟神经细胞的衰老,帮助废物排除,从而起到防癌抗癌作用。

(2)保持心情愉快

当我们感到烦恼、苦闷、焦虑的时候,身体的血压和氧化作用就会降低;而人的心情愉快时,整个新陈代谢就会改善。烦闷、焦虑、忧伤是产生疲劳的内在因素。要防止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就必须保持愉快的心情,拥有坚强、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以及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懂得调节生活和与人沟通交流,开阔自己的视野,这样既是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疲劳症的精神良药。

(3)合理安排饮食

少吃油腻煎炸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绿豆芽、菠菜、油菜、橘子、苹果等,及时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

(4)劳逸结合

长期熬夜工作,会使体内产生许多毒素。有些毒素会随着血液进入大脑,迅速引起中枢系统的“中毒”症状。疲劳时,你的机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出现疲劳感就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仅工作效率会下降,还会诱发疾病。过度疲劳与“过劳死”有一定相关性但不是“过劳死”的直接原因。“过劳死”往往有一些较严重的基础病因,过度疲劳可以使这些症状加重或是导致发病,造成不良后果。所以,避免过度疲劳可以预防和减少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定期体格检查

最好每年做一次体检,保持体检的连续性,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特别是隐性冠心病,防患于未然。

(6)及时预防治疗原发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一些有这类疾病的人特别是合并动脉硬化者,要多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最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酒;避免长时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培养乐观的精神状态。出现心绞痛或心律失常时要认真医治,不要有侥幸心理。

食疗小提示

饮食上要多吃易于消化又富于营养的食物,保证足够的蛋白质,还要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如海带、深色绿叶菜、鱼类、全麦制品和糙米、核桃和芝麻、水果及豆制品;以及富含胆碱的水果,如杏、香蕉、葡萄、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