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藏象异论
11102700000002

第2章 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的形成

(一)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中国传统医学科学。中医学有一个完整并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是基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阴阳五行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藏象理论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形成的条件

1.哲学思想的指导

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特别是在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二者关系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物本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物本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那样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

2.多学科的渗透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段时期,各种文化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展开了学术争鸣与交流,呈现出“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通过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交流与交融,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科学、社会历史基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它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融合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为自身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

3.临床积累

古代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思维而形成概念、判断,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第一个重要的本质精神。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如在西周时,医家就提出了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在春秋时代,秦国医家又提出了六气致病的学说,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

(三)中医学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物本论、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渊源。《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被历代医家奉为四大经典,由此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医学的发展

(一)历代医家的贡献

在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上自晋、唐、宋、金、元,下迄明、清的许多医家,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各自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1.魏晋隋唐时期

晋代王叔和著《脉经》,丰富了脉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一部针灸学专著。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病因、病理和证候学专书。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等,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从理论到临床均有新的发展。

2.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完素(约1100年生,卒年不详)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火热在表,治以辛凉甘寒;火热在里,则用承气诸方;表里俱热,用防风通圣、凉膈以两解之,所以被称为“寒凉派”。其火热理论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对温病学说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

张从正(约1156—1228年)传河间之学,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邪去则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所以被称为“攻下派”。他不仅对疾病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对中医治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东垣(约1180—1251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治疗重在升补脾阳,被称为“补土派”。

朱丹溪(约1281—1358年)重视相火妄动,耗伤真阴,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因此被称为“养阴派”。

3.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温补学派颇为盛行,其中薛立斋、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李中梓等都重视脾肾,善于温补。吴又可创立了传染病病因学的“戾气学说”的新概念,著成《温疫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叶天士的《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薛生白的《湿热病篇》指出“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这些温病学家大胆地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证因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相辅相成,成为中医治疗外感病包括传染病在内的两大学说,在治疗急性热病和传染病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中医现代化

当代中医学理论的研究,以系统整理、发扬提高为前提,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多学科、多途径地逐步揭示了中医学理论的奥秘,使中医学理论呈现出不断深化、更新并有所突破的态势。在中医学文献的系统整理与研究方面,以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为标志,构筑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体系,阐释经旨,赋予新义,反映了中医学理论水平的提高。除了运用文献方法研究中医学理论的本源,揭示其学术内涵外,利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学理论亦是当代中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运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特别是实验方法,研究中医学的藏象、经络、气血、证候、诊法、治法等,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从经学的、经验的、自然哲学的方法上升为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初步阐明了中医学理论某些概念、原理的内涵。如从肌电、皮肤温度、皮肤电阻、血流图、超声波、激光及同位素追踪、微观解剖、内分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研究,证实了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关于经络的实质,则提出了神经体液说、低阻抗说、皮层内脏相关说、第三平衡系统论、波导论和液晶态说等学说,这些学说尚有待进一步验证、探索。中医学藏象学说的研究,通过临床观察,特别是动物实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以脾肾研究为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学理论研究也必将取得重大突破,为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