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入唐三韩人研究
11102600000015

第15章 唐中宗时期参与(平定)宫廷政变的三韩人

《全唐文补遗》记载了高丽人高木卢参与唐中宗时期政变的情况。高木卢事迹,两《唐书》、《资治通鉴》以及其他史籍均没有记载。今据其墓志《唐故陪戎副尉直仆寺高府君(木卢)墓志并序》(以下简称《高木卢墓志》)考释其家业及其仕唐经历。志曰:

公讳木卢,渤海……人也。昔太公辅周,肇开王业。天眷锡命,受封东齐。钟鼎玉食,七百余载。后遇田和篡夺,分居荒裔。公之远祖,避难海隅。暨我皇唐,大敷淳化。乃越溟勃,归桑梓。

据志所言,高木卢先世为西周至春秋时的齐国人。关于“田和篡夺”事件,史载周安王十一年(前391),“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氏代齐”使齐国发生动 乱,高木卢先人遂逃离齐国,“避难海隅”,据《高木卢墓志》记载,“海隅”应为高丽。唐太宗、高宗时用兵高丽、百济,最终平灭两国,大批高丽、百济人迁入唐境,志中所谓“暨我皇唐,大敷淳化”即指此。故高木卢乃于此时“越溟渤,归桑梓”,入仕唐朝。志中所载其为“渤海人”,是因为忌讳已经被唐朝灭亡的高丽籍贯。前面所说的高丽王后裔高震,也是因为此原因而说自己是渤海人,二者的情况是一样的。另外,据志所载其以81岁高龄卒于开元十八年(730)知,高木卢生于公元649年,唐平定高丽时(668)已近二十岁,此时入唐不无可能。与上述仕唐高丽人一样,其入唐的方式很可能也是由于战争降唐而迁入内地。

入唐之后,高木卢于典厩署中任职,即志所谓“骧首云路,厕迹天庭。枢典六闲,职司三物”。“六闲”源自周“十二闲”之称谓,唐称典厩署,负责为皇室管理厩马事务。

在高木卢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当是参与唐中宗时期的一次政变。志曰:

嘱[属]中宗孝和皇帝廊清宇宙,扫祲萧墙。君当奋袂提戈,御卫辰极。故得名登简策,位列珪璋。

“祲”意为妖氛、不祥之气。“萧墙”,本为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大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萧墙比喻内部。显然,高木卢参与的中宗“廊清宇宙,扫祲萧墙”的事件意指高木卢参与(平定)了宫廷政变。

与唐中宗有关的政变有两次,第一次是神龙元年(705),拥护李唐的复辟力量联络时为太子的中宗,趁武则天病重之机发动政变,结束了武则天统治时代;第二次是中宗第三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欲铲除乱政的韦皇后和诸武势力,但被中宗镇压。高木卢墓志铭对于其参与的政变记载非常含混,仅靠志文本身无法确定是哪一次。故对此应当进行辨析。

从志文的“廊清宇宙”、“扫祲”、“御卫辰极”等词来考虑,这对其无论参与哪一次政变实际上都能解释得通。所以还应当从与志主有关的其他方面入手探讨:一是中宗时代的宫廷情况,二是高木卢去世时候的政治局势。高木卢卒于开元十八年(730),此时唐朝已经进入开元盛世。唐中宗上台,已表明武则天势力气数将尽,尽管中宗采取了许多与武则天相左的措施,却仍然没有完全否定其母的权威,所以武则天去世前,是她本人下制取消了自己的皇帝尊号,而非由唐中宗取消。武则天下台后,诸武势力虽然受到重创,武三思却依靠韦皇后的庇护继续飞扬跋扈,武、韦联合对付中宗的庶子即太子李重俊。为摆脱危机,太子发动政变,欲诛除韦、武,结果虽然杀死武三思,却未能除掉韦后,导致李重俊失败被杀。中宗“以其首献太庙及祭三思、崇训之柩,然后枭之朝堂”。可见,中宗对其母武则天的态度远比对其子李重俊亲善。

就此看来,中宗时代的“扫祲萧墙”,并非指逼迫武则天退位,而是指镇压李重俊的政变。再从中宗所实行的政策来看,中宗虽然取代武则天成为皇帝,也采取了一些纠正武则天措施的行动,但其大体上仍然在沿用其母的政策,尤其是武三思对于武则天旧措施的发扬:“三思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为五王所逐者复之,大权尽归三思矣。”由此更不能得出逼武则天退位是“扫祲萧墙”的结论。

我们再根据高木卢死时的政治局势入手分析,这就需要追溯到睿宗上台前后的历史背景。中宗死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合谋诛除韦后和诸武势力。睿宗上台,标志着武则天时代彻底结束。睿宗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谥,斫棺暴尸,平其坟墓;废武氏崇恩庙及昊陵、顺陵,这些都是对武则天的旧势力进行的追算。睿宗又复武则天天后旧号,并且追复故太子重俊位号,谥曰“节愍”。这些看似抑制武则天势力、发扬李氏宗族的措施,其实时间很短暂,因为稍后睿宗又追加武则天尊号为大圣天后,又升为圣帝天后;而对李重俊的节愍谥号也差点儿追回。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高木卢参加的是中宗时代的第二次政变,但他是作为中宗一派的镇压者的身份参与的。政变中,可能是高木卢所管辖的厩马为镇压政变成功提供了有力保证。志载高木卢本人也“奋袂提戈,御卫辰极”,故政变成功后,得以“名登简册,位列珪璋”。

高木卢自入唐后,经历了唐朝辉煌发展和发生巨大震荡的数十年,身世沉浮的他,晚年转向当时受李唐推崇且盛行的道教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志载:

及蒲柳年侵,桑榆景暮。乃悟电泡而不久,梦幻而班真。遂弃彼俗缠,崇兹道业。退归庐里,训导子家。

显然,入唐半个多世纪的高木卢被汉化,其生活早已与唐人无二了。开元十八年(730),高木卢病逝于私第,葬于京兆崇道乡齐礼里白鹿原之右。志载高木卢嗣子高履生亦仕于唐,父终时其官为“左领军卫京兆府丰国府折冲都尉、仗内供奉、借绯长上、上柱国”。可见,高履生也入仕唐朝。只可惜这些情况记载非常简略,且此除见于高木卢墓志铭记载外,史籍无载,我们也就无法更深入地探究其仕唐事迹。

与高木卢参与镇压李重俊政变相反,另一位三韩人——百济人——沙咤忠义却作为发起人之一参与讨伐韦皇后政变,结果政变失败,沙咤忠义也命丧黄泉。沙咤忠义是一名大唐骁将,关于他的事迹已经在前面提及,故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