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向“经典”之路:《古诗十九首》阐释史研究
11100700000019

第19章 清丽:六朝人论《古诗十九首》

在中国古典诗学的天空中,不同的诗歌经典犹如熠熠发光的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闪耀着炫目的光芒,但在光芒背后,不同的诗歌经典跃升于星空的道路各有不同。《古诗十九首》来自于个人的审美经验,同时也塑造了整个时代与民族的审美趣味,以其在时空维度上独占的位置,照耀着中古至今的中国诗学天地。政治家们关注《古诗十九首》,从中找规矩,觅风化,甚至树立诗教的大旗,在强化教化性比兴解诗的过程中,也强化了权力话语。诗人们崇拜和模拟《古诗十九首》,从中汲取灵感与诗趣,成就自己作为诗人的才具与创造。诗论家们钻仰《古诗十九首》,在激赏中提炼其中蕴涵的诗学价值,集腋成裘,披沙炼金,历经漫长的岁月,逐渐积累起诗论的宝藏,建造出了风采各异的诗学思想。

六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第一个大融汇、大总结的时代,也是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魏晋时代,人物品藻成风,具有审美娱乐性质的“清谈”成为时尚,人物的风骨、气质、韵味均以“清”为美,“清”也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理想人格。同时,“清”由评价人物的言语、才性、形貌和风神转向对文学作品语言、风格等的品赏。“清,在汉末魏晋经历了一个由政治、道德概念向哲学、美学概念递进,由社会的价值评判向内在的审美心理渗透的过程。”

“清”作为一种审美趣味繁盛于六朝,完成了由“声清”到“气清”再到“文清”的审美转换。据统计,“清”字在陆机《文赋》中共出现七次,其中六次作为文章的审美概念来使用;在《世说新语》中达七十三处之多,在《诗品》里计有十七次,在《文心雕龙》中出现四十八次。魏晋曹丕《典论·论文》的“气清”论将人气之清浊引入文气之清浊,陆机在《与兄平原书》(《陆士龙集》)一文中有云:“云今意视文,乃好清省,欲无以尚,意之至此,乃出自然”,首次提出了“清省自然”的美学观,梁代钟嵘承继文风清朗的要求进而倡举“自然英旨”的审美理想。

一、“清丽”与“雅丽”

“清”作为诗歌一个最突出的审美要求,六朝时已经成为论断作家作品优劣的审美标准。萧纲的《与湘东王书》认为:“辨兹清浊,使如泾渭。”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钟嵘则在《诗品序》里开宗明义地指出:“嵘今所录,止乎五言。虽然,网罗今古,词文殆集。轻欲辨彰清浊,掎摭病利。”

六朝时期,文学批评家们往往集诗人、作家、批评家甚至社会话语权的掌控者角色于一身,他们在文学批评和理论中融汇的个人创作体验,更是对历代文学现象的理论提炼以及审美趣味的概括。从诗学发展的角度来说,“清”作为批评概念,六朝人开拓的范围主要是指词句的清澈自然。以清为纬,“清丽”、“清峻”到“清虚”可以用于概括六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们对五言古诗中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音”、以建安风骨为代表的“魏响”和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晋声”等审美特点的认识,也体现出六朝时期人们审美理想之转轨与变化。

在刘勰与钟嵘的文论、诗论中,《古诗十九首》还未作为一集合而命名。文学史上最早对《古诗》进行深入探讨的当推刘勰。蒋寅认为:“曹丕论诗赋的审美特征曾独标‘丽’字,陆机附以‘清’而成‘清丽’,以为文章美的共同标准,刘勰这里又将它从‘文章’中剥离出来,独归于诗,遂使清在诗中的地位得以确立。”钟嵘、刘勰身处齐梁时代,其诗歌批评建立在齐梁时代五言诗创作的“文学空间”上。他们重清尚丽,两人对《古诗》的看法基本一致,刘勰肯定了“古诗佳丽”、“实五言之冠冕也”,钟嵘认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对其均予极高评价。

刘勰的审美趣味与理想可以用“雅丽”一词概括。《文心雕龙·征圣》篇写道:“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具体地说,“雅丽”就是“衔华佩实”。“雅”与“佩实”相通,即充实的内容合于儒家经典的思想感情;“丽”与“衔华”互训,即华美的文采,这与他的“宗经”思想、讲究社会伦理价值的文学观是分不开的。具体到诗歌作品来看,既要有四言之“雅润”,又要有五言之“清丽”,即“结言端直”、“风清骨峻”的作品才是诗歌经典的本色。

在刘勰看来,五言诗最重要的特点是“丽”。“清丽”是刘勰对汉代五言古诗审美特点的概括。具体来说,刘勰观念中的五言“流调”,连钟嵘也认为“会于流俗”,但刘勰认为古诗“直而不野”。对于“野”字,孔子解释为“敬而不中礼谓之野”(《礼记·仲尼燕居》),《荀子·修身》篇中也说:“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由此看来,“有礼则雅,不中或不由礼则野”,“野”与“雅”相对,因而五言古诗“直而不野”的“清丽”与“雅丽”不同,与其理想的“风清骨峻”尚有距离。从某种程度上讲,“清丽”一词准确地概括出了《古诗》作为脱胎于民歌的早期文人五言诗所具备的特点。“清丽”也正是五言诗创作繁荣、成熟的标志。

钟嵘所理解的“清”还有“悲怨”的含义,上文谈到,“清”的审美意义最初由音乐审美转向诗歌审美,音乐中的“清”与悲怨的情感有关,而六朝时期也有“以悲为美”的风尚。出于《国风》系的《古诗》,钟嵘叹之为“清音独远,悲夫”,包括“词多哀怨”、“意悲而远”的审美特征,同时“文温以丽”,兼具《诗》、《骚》两者之长。

二、“清、典、丽”与“清、新、丽”

选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学批评形式,中国古代选集的编订者往往通过删选作品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文学主张和审美趣尚。《文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而《玉台新咏》则是继《诗经》、《楚辞》后又一部收录东周至南朝梁代“艳情”主题的诗歌专辑。

有学者认为,这两个选本在诗歌选录上表现出水火难容的差异,但汉末无名氏古诗是《玉台新咏》与《文选》两书中重出频率最高的一组诗。《文选》以“古诗十九首”之名将其列于诗类“杂诗”目之首,《玉台新咏》则以“古诗”之名置之于全书之首,其八首诗中有四首与《古诗十九首》重选,即《凛凛岁云暮》、《冉冉孤生竹》、《孟冬寒气至》和《客从远方来》。《玉台新咏》中题名为枚乘所作的《杂诗》九首与《文选》中《古诗十九首》有八首重复,《古诗十九首》中两书重复选录者共有十二首之多,特别是其中言及女性的诗篇。两书对于作者的认定虽有不同,但重复选录的现象显示《古诗十九首》均符合两书编选者的批评观念与审美趣味,表明他们在这些方面存在共识。在一定意义上,两书表现出的惊人一致,也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向。

在《文选序》中,萧统比较集中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体现出他的审美趣味及选文标准。萧统认为“踵事增华”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文学观念下,“略其芜秽,集其清英”而成《文选》。他选文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也即他所追寻的“文质彬彬”的理想境界。更具体来看,其诗歌审美理想与追求体现为“清”、“典”、“丽”三者的融合。他在《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中说:“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同时他又说:“发函伸纸,阅览无辍,虽事涉乌有,义异拟伦;而清新率尔,殊为佳作。”在萧统眼里,“丽而不浮,典而不野”就能“文质彬彬”,乃清新佳作。为此,被萧统所极力推崇并删选命名的《古诗十九首》,自然是其所推崇的“丽而不浮,典而不野”的“清英”和“清新佳作”。

徐陵在《玉台新咏》中收录的乃后宫丽人“属意”的新诗。从其思想内容看,“无忝与雅颂”、“靡滥于风人”,但“清”与“新”、“丽”的结合是其诗歌审美理想与追求。《隋书·经籍志四》称《玉台新咏》“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北史·文苑传序》称其“清绮”,而徐陵《玉台新咏序》中也说:“清文满箧,非惟芍药之花;新制连篇,宁止蒲萄之树。九日登高,时有缘情之作;万年公主,非无累德之辞。”无不抓住“清”、“新”之艺术特色。明末小宛堂覆宋本赵均跋云:“昔昭明之撰《文选》,其所具录,采文而间一缘情。孝穆之撰《玉台》,其所应令,咏新而专精取丽。舍而求,惟尼父之删述耳,将安取宗焉?”

综上所述,刘勰、钟嵘、萧统与徐陵对《古诗十九首》的审美评价各有侧重,但“清丽”作为六朝时期对《古诗十九首》审美特性的共同认识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语言修辞的清新明丽。这一诗歌审美特性一直延续到唐代,如杜甫说“清词丽句必为邻”仍主要体现在语言修辞的层面,与之不同的是,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已开启“清真”的审美趣向。

三、《古诗十九首》的“清丽”之美

作为“韵言之宗”的《古诗十九首》,其审美的典范性首先在于其诗歌语言的音律和审美表达的“清丽”之美。在六朝人眼里,被称为五言“流调”的《古诗十九首》与四言诗相比,各有优劣或更胜一筹。四言端庄雅重,以言志为主;五言悲怨清丽,以穷情为宗,最有“滋味”。从语言结构上看,五言句式虽然比四言句式仅多一字,但音节增多使它既可以容纳单音词,也可容纳双音词,甚至是三音词。因而,可以使五言诗在音节使用上更灵活而多变,诗歌韵律更富美感,此乃“清丽”的一种体现。在炼字锻句方面,《古诗十九首》经过两汉时期优秀乐人与文人的共同润色与加工,是提纯了的口语,有口语的清新自然,富有表现力,同时又表现出文人语言的精练、雅丽和含蓄。在与音乐旋律的磨合中,《古诗十九首》脱乐后平和妥帖,声调铿锵,吟哦起来更流畅自然。历代诗论都激赏《古诗十九首》中叠字的运用,如《青青河畔草》中连用了六个叠字,顾炎武说“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下此即无人可继”(《日知录》卷二十一)。顾炎武或许忘记了或许没看上李清照使用叠字的功夫,不过,在“原创”的“自然”上,李清照的《声声慢》确是“略输一段清,稍逊一点丽”。叠音词的美妙最重要的还是其排列的技巧,要区分声律的“清浊”,如“青青”,清音;“郁郁”,浊音;“盈盈”,清音;“皎皎”,浊音;“纤纤”,清音;“娥娥”,浊音。清浊交错,互相映衬。《古诗十九首》叠字的美妙还在于音画的结合,上述的六组叠字本身就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放在一首诗中,更具有画面的流动性,确实是“清音独远”,连李清照也难以为继。在诗歌审美表达上,六朝人“以悲为美”的风尚自然使之青睐这组表达生命意识觉醒时之“哀怨”、“意悲”的作品,《古诗十九首》响遏行云的悲音怨情震撼着千年的诗国,涵咏着历代诗人。